孩子懶,原因可能只有一個

2024-09-29   十點讀書

孩子磨蹭拖拉、做什麼事都不上心,是很多父母的「心頭結」。

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較懶散的孩子,他們——

干正事不認真,作業能拖就拖、敷衍了事;

沒人盯著就發獃走神,放飛自我;

前一天還說要學興趣班,隔幾天又打退堂鼓……

要做的事一件也沒完成,父母著急,孩子也喪失信心。

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這樣就是因為懶。

但其實,孩子懶散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他們內 心陷入了混亂和衝突。

這個背後,很有可能首先是因為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而不是孩子本身有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想先聊一個故事。

小雨讀小學三年級,他有一個目標:成為「奧特曼」那樣的正義使者。

這個暑期,他主動告訴媽媽阿玲:「我想當班長,這樣就可以保護每個同學。」

阿玲心裡樂開花:當班長能得到老師的特別關照,對孩子以後升學有好處。

她問小雨:「想當班長,你至少得考進班級前三,能做到嗎?」

小雨有些迷惑,還是在阿玲期待的眼神中回答:「能。」

阿玲給小雨制定了一套提高成績的暑假計劃,最開始他很配合,每天早上6點半就起床讀書;

但時間長了,他開始拖延、分心。

阿玲勸他:「你不是想當班長嗎?成績好才能當班長呀!」

小雨說:「我想當班長,就一定要讀書嗎?」

後來,每次小雨不想讀書,阿玲都用「成績好才能當班長」來勸。

一段時間後,他乾脆捂住耳朵不聽,學習越來越拖沓;

如果阿玲不盯著,索性用電話手錶跟同學聊天。

然而,小雨一點也不體諒她,鬧著喊「累」,好多次不想學習上課。

就這樣一直熬到了開學,小雨突然回來跟阿玲說:

競選班長這麼累,自己不想準備了。

為什么小雨要放棄?

從媽媽阿玲的角度來理解——

當班長是個很大的挑戰,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小雨怕累怕困難,才用放棄來逃避。

但小雨放棄的根源其實是:內心陷入了混亂和衝突。

最開始,小雨當班長是因為:想成為奧特曼一樣的正義使者,保護全班同學。

然而,阿玲卻理解成:孩子終於開始有上進心了。

作為媽媽的阿玲,從小就是學習上的「六邊形戰士」,語數外輕輕鬆鬆考滿分,有很強的上進心;

而小雨沒有一科拿出得手,學東西很慢,學習態度也不溫不火。

儘管阿玲很愛孩子,但小雨太不像她了,難免有些失望,便安慰自己「孩子還沒開竅」。

當小雨說想當班長,她第一反應是:小雨開始有我當年的勁頭了,我是不是可以對此抱有一些期待呢?

她把自己的願望和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推著孩子朝自己規劃的方向走,並誤以為這就是孩子想達成的目標。

阿玲的誤解,讓小雨在奔赴目標的過程,出現了一個捋不清的矛盾——

我到底是在為了自己在努力,還是為了媽媽而努力?

如果我是為了自己在努力——

為什麼我不可以自己決定每天做什麼,非得按照媽媽的計劃來?

如果我是為了媽媽在努力——

為什麼媽媽總說「這都是為了讓你當上班長」?

答案到底是什麼?我不清楚,但我累了。

比起實現目標,我更希望立刻停下來。

聊到這裡,我們會發現: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所謂的問題並非無緣無故出現,而是得先從父母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就拿小雨來說:

他之所以放棄,是在給媽媽阿玲的期待按下暫停鍵。

阿玲曲解了小雨最初的目標,小雨對此感到不理解、不認同,又不敢反抗媽媽。

於是,就用拖延擺爛來緩解壓力。

當父母將自己的動機作為標準去要求孩子時,即使孩子知道父母是來幫他的,但他也害怕失去自我,於是就會選擇逃避。

而當父母不急於幫忙,先理解孩子的處境,孩子就不會覺得「是父母在要求我做這件事」,便能與事情建立好的感受和連結。

在我的建議下,阿玲跟小雨展開了一次溝通,弄清楚小雨放棄背後的真正原因。

原來小雨不想當班長的背後是,「不喜歡天天上補習班。」

阿玲問小雨:「假如成績上不去,你覺得自己能怎麼當上班長呢?」

小雨顯然思考過,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和同學打成一片,經常幫同學的忙,做老師的小助手,主動承擔沒人做的髒活累活……

聽完,阿玲明白了:原來孩子當班長的初衷,是想跟同學、老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而這才是小雨的方向。

就像地圖導航提示「您已偏航,已為您重新規劃路線」,孩子擺爛時,停下來重新調整方向,才能持續帶來行動的愉悅感、成就感、勝任感。

進而,因為做這件事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孩子願意持續不斷做下去。

有一次我坐朋友開的車,朋友孩子在後排喝奶茶,她提醒了孩子一句:「奶茶喝完放杯墊里,別灑車上。」

孩子生氣了:「我本來就準備放那兒,不需要你提醒我。」

我以為朋友會發火,沒想到她退了一步,心平氣和地說:「好,按你想法來。」

孩子把奶茶放杯墊上,又講起了另外的話題,車裡一片歡聲笑語。

後來我跟朋友交流這事,她說:

「我有很多調整心態的辦法,但孩子還小,不會自我調整,硬碰硬她會很痛苦,所以我妥協是理所當然的。」

父母能為孩子的目標讓路,孩子一貫能追隨自己的感覺,就會對目標充滿掌控感,每一次努力都能強化達成目標的信心。

而支持孩子能決定自己的方向,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助力。

當然,明確了孩子自己的方向後,事情的發展也並非會一帆風順。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孩子還會遇到各種阻礙。

作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在適當時刻給到孩子支持。

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以好奇、啟發的角色,培養孩子達成目標的內驅力。

有次我去拜訪一位朋友,她的孩子告訴她:「媽媽,3x5等於20。」

朋友沒有糾正,而是問孩子:「這個結論你是怎麼得出來的呢?」

「老師說等於20。」

「老師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呢?」

孩子愣了一會兒,回屋去,過了一會兒出來:「媽媽,我發現3x5等於15。」

朋友依然好奇地發問:「你是怎麼發現的呢?」

這是一種很巧妙的方法:

用不斷反問,點燃孩子深入擴展認知的傾向,產生「我要自己搞明白」的內驅力。

這種推動孩子自己答疑解惑的能力,在教育心理學中被稱為「認知內驅力」。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認知內驅力是孩子勤於學習、探求意義最穩定的動機。

朋友經常用這種方法回應孩子的迷惑,久而久之,她的孩子對數學非常有熱情,書包里總帶一本數學習題,隨時隨地翻開來做。

回到小雨身上, 他當班長的初衷是想和老師、同學建立好的關係,相比成績,這其實也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阿玲希望小雨能收穫這些好的關係,不妨從提升小雨的認知內驅力切入。

比如說,關注和引導孩子——

你在學校里會不會跟同學聊一些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

對於班級裡面的集體活動,你會承擔什麼角色?

老師對你的印象如何?你可以幫助老師處理哪些事情?

……

這些問題帶有激勵孩子的傾向性,使孩子陷入思考:

媽媽問得很對,搞明白這些問題對我當上班長很重要。

當一個人感到自己被關心、被好奇,同時也會感到被理解、被支持,而理解和支持是一台「心理永動機」:

孩子既會成為一個提問者,也會努力去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一問一答間,達成目標的進度也會有螺旋式的上升。

如果,你的孩子正卡在拖延擺爛里,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該幹什麼。

請你先不要著急,靜下心,從底層邏輯出發,看清楚到底哪一步走錯了。

是自己的期待走錯了方向,還是孩子缺少實現目標的內驅力?

然後根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支持孩子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方向走對了,才能給孩子最大化的支持;

保持耐心,才能撬動孩子心中的堅韌品性。

十點讀書開視頻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頻里學知識

本期解讀:王維《終南別業》

作者 | 芒來小姐 來源: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主播 | 絳染 ,電台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