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已婚男人24小時「沉浸式帶娃」,笑著笑著就哭了…

2022-05-30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疫情下已婚男人24小時「沉浸式帶娃」,笑著笑著就哭了…

最近,網上一個曬「沉浸式帶娃」日常的年輕爸爸火了。

他是B站up主@淦淦惹,育兒視頻在B站動輒百萬播放量。

尤其是他po的這張,生娃前與生娃後的對比圖:

每個老母親老父親看後直呼:太真實了。

有娃前,精緻得像個潮男;

有娃後,憔悴得像個中年人。

看了他的視頻,老母親我真的忍不住想喊出心聲:

什麼喪偶式育兒、為母則剛式好媽媽,我真的看膩了。

這種「沉浸式帶娃」的爸爸,請給我來一打!

搞什麼雌競,全體爸爸,請按照這位爸爸的標準內捲起來!

終於有男性感同身受

媽媽每天都經歷什麼

他的「沉浸式體驗已婚男人帶娃」的日常崩潰系列:

讓很多老母親看著看著就哭了。

羨慕哭了。

終於有男性,能感同身受我們的辛苦了。

終於有男性明白,帶娃的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凌晨:

每個時刻,各有各的崩潰。

視頻里,清晨,小冤種兒子已經開始了自動叫醒服務。

他頂著爆炸頭,眼含怨氣地望著不是扒檯燈、就是站到床頭的兒子,忍受著聲波攻擊。

他睡眼朦朧地爬起來,給兒子換尿布、穿衣服、喂水喝、帶去買早餐買菜……

為兒子能乖乖坐在嬰兒車裡不用抱,興奮地比耶。

上午,又是喂奶、又是教認卡片,10點多為兒子好不容易睡著了,高興得眉飛色舞。

中午,一頓又切又炒操作後,小冤種也睡醒了。

又到了一頓一度的艱難喂飯時刻,喂完還要給兒子洗澡、洗圍兜、拖地善後……

b站@淦淦惹

下午,老父親在前面噼里啪啦地打電腦,小冤種在身後稀里嘩啦地扔卡片。

一邊給客戶剪視頻,一邊盯著不安分的小冤種。

感覺仿佛過了一個世紀,一看時間才過了2小時,下午才過去一半……

b站@淦淦惹

好不容易熬到了傍晚,等待的兒子嗷嗷地哭鬧,在廚房做輔食的老父親漸漸發瘋。

結果做的輔食兒子死活不吃,小零食倒是一口接一口吃得勤。

晚上,老父親已經快麻木了,小冤種還不停地在危險邊緣試探,一個不注意就磕頭、手插進插座里……

哄睡更是足以寫一筆洗冤錄,兒子就是個人形摔炮:

一放到床上就哭,必須要時時刻刻抱著。

一點點動靜就醒,老父親血壓好幾次到了臨界值。

終於等到小冤種睡著了,老父親還沒吃個宵夜、玩會手機:

睡了一兩小時的兒子,凌晨又醒了,又一輪辛苦哄睡開始了……

而這,僅僅過去了一天。

這沉浸式帶娃的一天,不過是老母親日復一日的日常。

難怪自從他沉浸式帶娃後,兒子從「寶貝」變成了「冤種」;

難怪網友看完他的視頻感慨:野原廣志在體驗了美伢的生活後,感嘆幸好我是個上班族……

可像他這樣沉浸式參與帶娃的爸爸,還是太少了。

現實中更多的

是各種豬隊友

一談到爸爸帶娃,很多男人覺得:我不會,我學不來,這些適合女性來做。

可就像上文中的爸爸一樣,什么爸爸帶娃及格就行都是假的。

只要願意,都能像他一樣,在沉浸式帶娃中,修煉升級。

可惜現實中,像他這樣的爸爸,還是太少了。

更多的爸爸,比起做什麼沉浸帶娃爸爸,更願意做神隱爸爸、豬隊友。

前兩天,看到一篇小學生作文《我的家》。

將家裡的成員比喻成西遊記中的人物。

媽媽就像是孫悟空,一路坎坷,不畏艱險,吃喝拉撒全負擔,有時還費力不討好;

爺爺奶奶就像沙僧,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而爸爸呢,就像豬八戒,沒什麼用,就知道吃。

讓人啼笑皆非的同時,也忍不住感慨:

連孩子都看出來的事,爸爸們難道不應該反思下嗎?

前兩天,還看到一條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

5月22日,四川一位爸爸嫌妻子輔導孩子太兇,親自上陣。

結果5分鐘後,被孩子氣到直撞衣櫃。

不帶娃時,站著說話不腰疼;

自己帶娃,才知道頭疼、氣得心口疼、哪哪都疼。

抖音@果然視頻

而被氣得最狠的,莫過於喪偶式育兒的老母親們。

知乎上曾看到一個扎心提問:「什麼最容易摧毀一個媽媽?」

一個高贊回答說:「比起生活的辛苦,越來越多的媽媽,正在被精神內耗拖垮。」

確實,孩子什麼事,都是媽媽的事。

孩子一出什麼事,都是媽媽的鍋。

在微博#我活成了單親媽媽#這個話題下,不少媽媽吐槽:

「孩他爸是選擇性耳聾,叫他給孩子檢查作業,叫三遍不動彈。

一說出去,跑得比誰都快。」

「我算是看明白了,老公最愛的不是我和孩子,是他的手機。」

「我老公就會動嘴,一邊嘴上說我很辛苦,一邊卻不帶孩子。」

全國婦聯公布過一組數據:40歲以下的爸爸中,最近一年不管孩子的占到70%。

而據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一個家庭中由母親負責照料孩子生活的比例是76.1%。

在這種現狀下,明明分擔育兒和家務,不過是正常爸爸應該做的事。

只因為正常爸爸實在不多,能做到的竟被稱作好爸爸了。

提高對男性的標準

男性也要內捲起來

我們這個社會,對好爸爸的標準還是太低了。

仿佛只要能掙錢、會回家、不出軌、不家暴的就是好爸爸了。

而對好媽媽的標準,又過高了。

在家帶娃被說沒價值,拼職場又被說不顧家;

社會提倡生二胎三胎,醫院提倡順產和母乳喂養;

專家建議孩子不要讓老人帶,孩子渴望媽媽時刻陪伴;

老公希望媳婦貌美如花還能帶娃顧家,公婆希望兒媳帶好孩子還能賺錢養家。

可女性在被推向社會的時候,男性並沒有被拉回家庭。

女性適應成為媽媽後的變化,男性並未真正地做到,適應成為爸爸後的變化。

與此同時,女性因為母親身份承受不公和歧視,會導致母職薪資懲罰(motherhood wage penalty);

而男性卻會因為「成為父親的男性更可靠、擁有許多優秀品質」,產生父職薪資溢價(fatherhood wage premium)。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意識到:

賢妻良母不應是女性獨有的誇讚,甚至是母職綁架;

賢夫良爸也應是男性要具備的品質,要達到的標準。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實現:

一個能平等分擔育兒和家務的男人,不是「奢侈品」,而是「日用品」。

什麼時候,在社會普遍共識方面:

為母則剛等媽媽形象的標籤詞之外,有更多沉浸式帶娃爸爸等,爸爸形象的詞出現。

前兩天,看到魯豫對陶勇醫生的採訪。

陶勇說:「我要給太太做不做家務的選擇的權利。

她可以自己選擇想做的時候做,不想做的時候也有我做。」

希望這樣人類高質量爸爸,再多一些。

希望媽媽們的再生產價值得到承認,隱形的情緒勞動被看見;

越來越多爸爸站出來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da414535f74d501d0a8c129cc6b7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