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茶粥

2024-09-06     驪歌聲聲慢

熱天吃涼食,是我喜歡的一種習俗。熱天的涼食當推茶與粥,茶涼,則心靜;粥涼,則心定。茶粥入口,妙在心神安寧。

閒時外出走走,見荷花盛開,我想:古人製作荷花茶以博清涼也是這個時節吧?荷花茶去燥降火,人在暑天端坐於樹蔭下,悠閒品飲,能覓得幾分清涼。至於荷花茶的做法,明代的《茶譜》一書有較詳細的記載:「於日未出時,將半含蓮花撥開,放細茶一撮,納滿蕊中,以麻皮略縶,令其經宿。次早摘花,傾出茶葉,用建紙包茶焙乾。再如前法,又將茶葉入別蕊中。如此者數次,取其焙乾收用,不勝香美。」讀之,我恍然大悟,原來並不是以荷花泡茶,而是將茶葉置於荷花間借味,飽吸花香清氣的茶葉,遇水後在杯中緩緩釋放詩般氣質。從荷花中取得植物真味,茶味清甘舒爽,泡茶的過程亦是兩袖生風,自在風雅。

此種江南妙物,沈復的《浮生六記》亦有描述:芸娘於夏夜將少量茶葉置入小紗囊中,安放於初綻的荷花中心,待次日晨光初照時取出,以清澈的泉水沖泡,茶香與荷香交織,香韻尤絕。

看書遐想出畫面感,是我閱讀的一種喜好,有沉浸之妙。我遙想古人製作荷花茶:透過天光浮雲,恍若看見二三身影,於清晨微風中走到荷塘,身著一襲布衣,人立荷葉叢中,手挎竹籃,目光游移,挑選可放茶葉的花盞。那些半開的荷花,花氣濃郁純凈,慢慢融入茶葉之間,茶未品,鼻息已掠過荷花茶的清雅香氣。

與古人的一壺雅趣十足的荷花茶相比,吾鄉的大麥茶顯得粗糲、樸實,亦清涼解暑。我試著把一小把炒熟的大麥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麥粒翻浮,飽吸水分後,沉於杯底,稍稍靜置,麥粒泛起一層茶漿,輕輕搖晃,茶澤四散開來,少頃,杯中有咖啡色。那種獨特焦香是穀物炒熟後固有的香氣,在茶水間穿過。飲之,能撫慰、平和我在烈日下焦灼的心情。

竹針茶亦是我所愛。拔竹葉的芽芯,放在杯中,加入沸水浸泡,茶中有竹葉的清香。童年的故鄉,鄰居家的祖屋旁有一片小竹園,生長著纖細的竹針。彼時,我們這些小孩子常常拔出那種青青嫩嫩的竹針帶回家泡。一把竹針,在沸水中泡開,嫩綠清亮的茶湯甚是養眼。伏天飲竹針茶,讓我想起那一小片青青綠綠、光影通透的竹園,以及從竹園刮來的一股清風。清風中聞香茶,不亦樂乎。

涼茶之外,還有涼粥,粗糧雜谷清粥的涼爽,亦讓我難忘。

糝兒粥即大麥粥,喝粥時,我手捧一碗,佐一碟小菜,咕嚕有聲地喝著。清涼的糝兒粥有麥之清香,不薄不稠,苦夏口乾,喝上一碗,既解飢又解渴,心中自生清涼。

我愛在蟬鳴聲聲中做糝兒粥。剩飯用水煮沸,在事先準備好的大麥粉中加入清水,攪拌成薄稀狀,倒入鍋中,一邊倒,一邊用勺子攪,攪勻後,用文火煮一會兒,一鍋糝兒粥很快做好。

兒時我見外婆煮好糝兒粥,會將鍋置於注滿井水的盆中。井水的清涼慢慢地沁入粥中,粥隨水涼,放一段時間,我就可以盛一碗糝兒粥,坐在夕陽下、清風裡,當晚餐細品,心無憂而散淡。

涼透的糝兒粥喝起來頗暢快,一小碗糝兒粥下肚,便覺饑渴俱消,體力恢復,心情平靜。這種習慣我從兒時保留至今,而每次品嘗,我都會有溫暖的往事浮上心頭。

人們喜歡的美食以及喜歡的飲食習慣,其實都是人們心中的一個印記,與某段情感、回憶相連。

我遇見的不只是冷茶粥,還有生活的詩意和人間煙火氣,以及刻骨銘心的溫暖情感。

歲有冷熱,寒暑易替,一簞食,一瓢飲,美食治癒著我們的心。心存敬畏、感恩,內心自有一片豐盈與清涼。

(《遇見茶粥》文字來源於《貴陽晚報》)

編輯:湯欣健

編審:舒 銳

簽發:肖 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c91553f703a8987cc72e3d7c9bac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