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爽
由於肺炎疫情影響,很多中小企業面臨裁員、倒閉的困境,我朋友就被裁員了。有數據顯示,節後第一周招聘需求下降七成,讓朋友著急壞了,競爭太激烈,估計找不到工作了。
緊接著的一份報告顯示,平均招聘月薪9931元,又給了很多人信心:只要自身有能力,永遠不愁找不到工作。難就難在:我們怎樣成為「有能力」的人呢?
朋友下班後從來不會給自己充電,接到裁員信息之前他都在遊戲、睡覺之中度過,不知道要學習什麼,更不知道該怎麼樣學習。這次肺炎疫情,才讓他意識到:世界變化太快,誰都會面臨被裁的危機。要想過安穩的生活,就必須不斷學習充電,讓能力提升的速度趕上變化的速度。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要培養持續學習力。
一、什麼是持續學習力?
這是書《12個工作的基本》裡面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在現在這樣高度信息化的時代,我們必須要有能夠隨時收集新信息,獨立去思考自己想要做什麼,通過自主學習後進行執行的能力。
彼得德魯克就曾經提過一個詞叫做「知識工作者」,指的是21世紀能夠獨立自主地定義自己該做的事情,並且為此進行學習的人。
持續學習力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很少有人會在下班之後來進行不斷的學習和提升,每天都知道要學習,卻遲遲沒有行動,一直活在悔恨和懊惱里。
二、為什麼沒有持續學習力?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日本做過一個調查,57.3%的職員存在著下崗擔憂,有82.3%的人希望能夠通過學習來為自己的工作多做一層保障,那為什麼還是很多人沒有做到持續學習呢?
很多人可能說沒有時間,太忙了,工作太累了......但主要的原因是下面2個:
1.沒有掌握學習方法
在大學以前,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老師教我們學,而進入大學後組需要我們主動學習了,在大學期間能夠主動學習、掌握高效學習方法的人少之又少,我們所謂的會學習只是會考證、考大學。但是這些在工作後,卻並不能成為優勢,「從小到大會學習很優秀的我,在職場中混得最差」的例子見了無數。
2.沒有享受學習樂趣
在看過的很多青春和勵志劇里,高考給人的印象就是折磨、痛苦,為了應付高考,我們就要死記硬背,學一堆理論,做一套又一套的試卷。
學習在我們眼裡就是壓力,享受不到帶來的樂趣,但實際卻是,越學習的人就越會學,也更願意學。
三、越學就越會學越願意學
為什麼說越學就越會學越願意學?
1.學習有馬太效應
《12個工作的基本》的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他不知道該學些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學,他就先規定自己一年要讀150本經濟學相關的書。一年150本相當於一個月要讀13本,2天要讀1本。有時候讀不完他就堅持著,熬夜來讀。
但是當他堅持讀完150本書之後,發現自己讀得越多,懂得就越多,才知道哪些文章是不需要看的,哪些人的評論是沒有根據的,他也能和同事表達自己的看法,他自己獲得成就感,開始看更多書。
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本來是社會學家反映的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現象,但它也表明了: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同樣可以適用於學習之中。當我們跨越了從0到1的學習過程,之後就能從1一直到正無窮。
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們學歷、成績家庭情況等都差不多,但是畢業之後三五年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因為別人懂得不停學習,越學就越會學,積累就越多,越能創造財富,職場路也就走得越順。
我們要從現在就開始學習,職場新人多學可遷移技能,看職場新人相關書籍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等到以後需要迅速掌握某項技能時,我們也能快速學會,讓自己未來充滿競爭力。
2.學習能遷移
「學習遷移」是教育心理學上面的名詞,就是說我們在某一個領域中學到的知識,可以遷移到另外一個相關的領域裡。比如,當一個人這樣學會騎自行車的話,他可以依靠騎自行車的技巧,快速學會騎摩托車、電瓶車等。也就是說,學習能遷移,我們就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一個人學好英語之後,再去學習法語、德語等語言就會容易許多。有人在市場部待久後,被調去做運營、推廣、營銷,他一樣能做好,因為很多底層邏輯是一樣的,了解了某一項後轉去學另外一項也不會太困難。
四、怎樣培養可持續學習力?
上面我們講了,只要開始學習,往後的學習就會越來越輕鬆。那麼,到底該怎樣學呢?怎樣培養可持續學習力呢?
1、集中精力,堅持到有結果
我們要先格式化自己的思維,先集中精力做好開始的這一步,保持專注才能更有效率。而我們現在大多人都網絡成癮,無法戒掉自己對手機、電腦的誘惑,時不時跳出來的新聞、八卦、視頻總是會吸引走我們的注意力。
在《小強升職記》里有個工作效益曲線,人的精力和意志力都有限,工作時間越長,工作效益就越低,我們需要休息。
所以,我們要改變工作節奏,使用番茄工作法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為某一項具體的任務設置25分鐘的時間,在這25分鐘之內,不允許做其他任何事情,排除掉一切干擾,避免自己被打斷,全身心投入到待辦事項之中。
由於我們的大腦會對時間底線的事情產生緊迫感,所以在25分鐘以內反而更能高效率完成工作。當然,時間並不是一定要25分鐘,可以自由設置。
除了專注外,我們還要堅持,堅持到像作者一樣看到初步的成果。人的意志力很薄弱,沒有反饋很容易就放棄,而很多事情是堅持下去才能看到結果的。等到年紀大了,要想做到竭盡全力,堅持不懈就會越來越困難,所以在年輕的時候更要努力。
2、設置目標,告知家人朋友
一切學習都要有目標,很多人害怕自己的目標被別人知道,如果一旦達到沒有達到目標,會讓自己非常丟臉。但是告訴家人朋友是讓別人督促的過程,有研究發現,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進步會有助於完成既定目標。
03年有人研究過,在推特上公開自己減重過程的人,會比那些不公開,而只默默努力的人減掉更多的體重。其重點不僅僅是在公開,而是能夠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目標,讓別人能夠以不同形式參與到我們的目標當中。
這會讓我們自己覺得被監督,能成為我們達成目標的動力,也更容易獲得得到別人的幫助。
3、學習完後,用語言進行複述
除了把近期目標告訴家人朋友以外,我們在學習完一部分內容之後,也要在24小時之內把這事給說出來。
把知識能夠複述出來的過程,是自己在輸出內化並且不斷強化的一個過程。這個理論來自費曼學習法。我們很多人的學習都處在無效率的,學習吸收率金字塔里體現了,通常我們的學習都是被動學習,而他的吸收率是很低的。
而費曼學習法,這種被稱作史上最強的學習方法就是讓我們主動把知識講出來,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的方法。把自己所學到的東西,講給一個完全不懂的人聽,並且對他們的疑問進行解答,看似是在教別人,其實也是自己查漏補缺的過程。
那有的人可能覺得給家人朋友講不方便,怕打擾到別人,那我認為很好的一個方式就是用寫作來進行輸出。我們可以發到豆瓣、知乎等各種平台,把自己學習到的東西分享出去,一定會連結到同頻的人。既能夠輸出讓自己學習得更牢固,也能夠幫助到其他人,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4、養成習慣,並加以運用
學習本來就是一件痛苦、反人性的事情,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困難挫折,的意志力會被消耗,所以,我們得想辦法讓學習變成一個習慣,潛意識裡就會主動毫不費力地去學習。
怎樣養成習慣呢?首先是堅持,有句話很有名:21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但很多人卻還是失敗了,那我們就需要設置「環境觸發點」,被某些東西觸發後,潛意識裡就能自覺執行。
陳海賢在《自我發展心理學》中提到「環境場」的概念,環境場的來源有2個,1個是別人的環境場,比如去圖書館更容易好好學習,去健身房就會強迫自己健身;而另1個就是建立自己的環境場。在自己的環境場裡,我們形成做事習慣以後,習慣會形成穩定的心理預期,進一步鞏固我們的行為。
比如,手機壁紙換成「看書」「學習」等字或者圖片,把書擺在最明顯可見的位置......這些觸發點會不斷地提醒我們,該學習了!而個人的環境場就是設置一個專門的工作檯,一坐下來就知道要工作學習。
這樣時間長了後,我們一打開手機,就收到要學習的信息,一坐在桌子旁就會自覺拿出書和電腦來學習。經過時間的作用,任何一些小小的行為、努力都會被放大,最終達到目標,實現我們的願景。
當然,一切學習都是為了用,切記不可陷入「只會努力學習」的誤區。在書、網課中學到的知識、技能,我們要把它應用到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改變工作方法、為公司創造更大價值。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總結一下:
1.要想在職場中如魚得水,持續學習力非常重要;
2.沒有持續學習力的兩個原因:沒掌握學習方法,沒有體會到學習樂趣;
3.越學就越會學習,也更加願意學習;
4.培養持續學習力的4個步驟:
集中精力,堅持到有結果;設置目標,告知家人朋友;學習完後,用語言進行複述;養成習慣,並加以運用。
在家等待覆工的職場人,與其焦急抱怨,不如開始學習,培養自己的持續學習力吧。你是怎麼做的?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