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佳麗 崔振海 實習記者 劉迎春 暴麗鵬
北依上黨,南瞰中原,東眺冀魯,西望長安。
這裡是澤州,史稱「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歷史的文脈浸潤在澤州的每一個角落。縱觀近年來澤州縣的發展,地區生產總值穩居全省縣域經濟第一,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美麗富裕的現代化新澤州建設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地表之下的中國境內輸水管網,總長度超200萬公里,可以環繞赤道15圈以上。這些鑄鐵管道,至少有三分之一產自山西澤州。這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澤州鑄造」在市場上的絕對實力。澤州素有「煤鐵之鄉」之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是當時全國最主要的產鐵中心之一,「陽阿古劍」「大陽鋼針」「九頭十八匠」是古澤州冶鑄悠久歷史的見證。
南村鎮綠色智能鑄造創新產業園聚力由「製造」轉向「智造」,綠色、智能已成為新時代澤州鑄造的特色;大陽古鎮明清古建築群聲名遠揚;高都鎮保福村「一院十八坊」電商直播帶活鄉村產業……行走澤州,目之所及,點點滴滴都是歷史浸潤的痕跡和澤州人實幹篤行、開拓創新的精神內核。
郡縣治,天下安;郡縣富,天下足。
這裡是全省經濟最具活力的縣城之一。
山西股權交易中心發布的山西省資本市場縣域工程掛牌展示企業最新月報顯示:2024年1—7月份,澤州縣在區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展示企業新增26家,在全省100個開展縣(區)中排名第一。
當下的澤州,穩居我省經濟第一方陣,全力實施「兩新」戰略,精心做好「一城三帶」城鄉融合發展文章。
「一城」是以丹河新城為中心,充分發揮輻射牽引帶動作用,打造引領全縣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三帶」是建設以煤炭、煤化工、鑄造為重點的長河流域轉型升級示範帶,以先進裝備製造和特色高效農業為重點的丹河流域創新驅動示範帶,以文旅康養融合發展為重點的東南部山區鄉村振興示範帶,奮力蹚出轉型發展的澤州路徑,打造共同富裕的澤州樣板。
古法與科技碰撞,從「製造」到「智造」
澤州鑄造,走向集群化智能化綠色化
澤州本地的硫鐵礦品質高、雜質少、含鐵量高,是傳統手工冶鐵製品理想的原材料。《澤州府志》記載:「其輸市中州者,惟鐵與煤日不絕於途」。
歷史變遷,傳承千年,澤州鑄造依然是市場上的「金字招牌」。在澤州,越來越多的精密鑄造企業走向高端化、國際化,「澤州鑄造」在市場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澤州縣鑄造產品類型主要以球墨鑄鐵管、灰鐵管、市政鑄件、工程機械配件、汽車配件、軌道交通配件、機器人配件等為主,產品材質包括球墨鑄鐵、灰鐵、鑄鋼件、鋁合金鑄件等。
記者走進山西漢通鑫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到,車間內乾淨明亮,一台台數控工具機飛速運轉,一件件高端鑄造零部件成型下線,工人們在現代化的流水線旁忙碌著。
山西漢通鑫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韓紅義告訴記者,漢通鑫宇是一家專注於高端汽車,工程和農業機械,軌道交通和風電等新能源領域零部件研究、開發、生產及銷售的科技創新型企業,設備完善、工藝精湛,產品遠銷北美、歐洲等地區,年出口額達上億元。
該公司配備有獨立的實驗室檢測系統,並取得了德國萊茵IATF16949質量體系認證,先後被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省級技術中心」等。公司與清華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等高校共同合作,累計研發項目65項,取得專利32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9項;其自主研發生產的差速齒輪箱榮獲第二十屆國際鑄造博覽會展品優質鑄件金獎。
據了解,山西漢通鑫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前成功掛牌「新三板」,這也是我省今年首家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
作為鑄造產業的聚集地,澤州縣聚集了一大批鑄造行業的優秀企業,2023年11月澤州鑄造專業鎮被正式列為我省第二批省級重點專業鎮。鑄造高爐是鑄造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要素,澤州圍繞現有的4座鑄造高爐(全國138座),形成了南村、川底、巴公、下村4個鑄造產業集聚區。目前,全縣有鑄造行業企業218戶,鑄造產能363萬噸,企業分布在南村、巴公、高都、下村、川底、大陽等15個鄉鎮。主要產品有球墨鑄管(上水管)、灰鑄鐵管(排水管)、管道連接件、市政鑄件、汽車工程機械和軌道交通鑄件等,其中球墨鑄管、市政鑄管件國內市場占有率將近三分之一。2023年,全縣鑄造行業總產值77.1億元,營收80億元。
鍥而不捨、久久為功。
從「製造」到「智造」,今年以來,澤州縣加快構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對傳統產業進行「從有到優」的重塑和升級。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實際情況,推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力促「老樹發新枝」,讓傳統產業在創新中開闢新市場。
澤州縣鑄造創新基礎厚實,截至目前,該縣鑄造行業有國家級工程中心1家(清慧公司與中北大學聯合組建的國家與地方聯合共建軌道交通新材料結構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實驗室1家(山西康碩),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1個(山西清慧),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山西清慧),高新技術企業10戶(漢通鑫宇、科裕達、天巨、華順鑫、佳欣、清慧勝凱、大通、金工、山西康碩、久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戶(科裕達、金工、大通、清慧勝凱、天巨重工),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戶(科裕達、漢通鑫宇、天巨、金秋、金工、大通、清慧勝凱),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戶(清慧、清慧勝凱、漢通鑫宇、金秋、銳錫、天巨、鴻輝、天一、佳欣、宏伍、華順鑫、金工、科裕達、久豐、大通、晉韻堂、中原鐵路通信、鑫環球、諾達、國盛機械),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家(金秋、大通、清慧、金工、漢通、天巨重工、鳳凰實業)。
其中,晉城市科裕達鑄造有限公司的產品取得了碳足跡認證證書及碳標籤,填補了國內球墨鑄鐵產品碳足跡盤查數據的空白,獲得該行業領頭羊的地位。晉城市金工鑄業有限公司的新型產品營收占其公司總收入的90%以上,並申報了20項技術專利。
「澤州鑄造向集群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是必然趨勢,我們整合全縣鑄造產業,打造兩區、兩園,讓澤州成為中國鑄造產業集群縣。」澤州縣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寬利表示。
企業想獲得長足發展,關鍵在於產品質量。
澤州縣鑄造行業產品技術先進、質量上乘,在行業內具有較大影響力。山西清慧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晉城市金工鑄業有限公司、山西漢通鑫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核心產品連續多次榮獲中國國際鑄造博覽會「優質鑄件金獎」;山西金秋鑄造有限公司被認定為第三屆、第四屆中國鑄造行業排頭兵企業;澤州縣晉韻堂老鐵貨開發有限公司設計的鐵壺作品《春曉》《關帝聖績》曾獲得「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神工杯』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仙人指路》獲2016中國國際鑄造博覽會藝術鑄品金獎。
從產品特色看,晉韻堂鐵壺鐵器等文創產品入選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鐵壺等鐵藝產品多次在國內外各類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及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已經成為澤州鑄造文創產業的一張名片。晉韻堂鐵貨製作技藝於2017年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晉韻堂法人晉戰平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澤州鐵貨手工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全國第一批鄉村工匠名師。「晉韻堂」2019年被認定為「三晉老字號」,2024年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行業地位領先。澤州縣目前共有6戶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了22項相關標準:晉城市銳錫鑄造有限公司主導制定了《澤州鐵器(鐵壺)製作規範》1個地方標準,目前是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鐵壺的製作標準;山西大通鑄業有限公司主導及參與制定了《離心球墨鑄鐵管管模通用技術條件》等6項團體標準;金秋鑄造主導和參與制定了《球墨鑄鐵井蓋、篦子及附件》等5個團體標準;科裕達參與制定了《鑄造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1個團體標準;金工鑄業牽頭制定了《工程機械用攪拌臂鑄件第一部分:鑄鋼件》3個團體標準;康碩(山西)智能製造有限公司主導制定了《切削加工、低應力銑削方法》等4個國家標準和2個團體標準(正在評審階段)。
2023年6月26日,澤州縣印發了《澤州縣促進專業鎮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從產業集聚、創新驅動、項目引領、品牌提升、營商環境、要素保障等6個方面進一步明確了促進專業鎮工作的重點任務,切實支持專業鎮的高質量發展。同年6月27日,印發了《關於成立澤州縣專業鎮工作專班的通知》,並成立了分管副縣長為組長、專業鎮發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有關部門為成員的澤州鑄造專業鎮和澤州山楂紅酒專業鎮工作專班,統籌推進專業鎮相關工作。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據中國鑄造協會統計,澤州縣鑄造行業主導產品球墨鑄鐵管和市政鑄件近3年國內市場占有率均在30%以上,出口市場占有率均在20%以上。其中,金工鑄業的專利產品工程機械特種攪拌臂近幾年國內市場占有率和出口市場占有率均為100%;科裕達鑄造的球墨鑄鐵井蓋產銷量均居全國同類生產企業前列。
全縣鑄造產業2023年共帶動就業5萬餘人,其中,直接就業人數1.2萬人,帶動交通運輸、餐飲、保潔等相關產業就業約3.8萬人,就業富民成效顯著。
政策支撐,聯動推進,創新發展
聚集資源深度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山水交融的鄉村,能繪就生態之美新畫卷;產業興旺的鄉村,可開啟農民富裕新篇章,澤州縣正在建設這樣的鄉村。可是,從普通鄉村到美麗鄉村再到美麗經濟,中間這個過程該怎麼走?景區化村莊就是橋樑。
近年來,澤州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兩山理論」,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全域旅遊為主線,大力開展景區化村莊創建工作,完善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創新鄉村旅遊開發模式,豐富鄉村旅遊產品供給,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聚焦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三大任務,按照三類村莊建設標準,主攻四大片區,以22個精品示範村為重點,抓點連線,打造城鄉融合示範廊帶,由片及面,在新起點上著力破題開局。
2023年3月,《澤州縣景區化村莊創建實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出台,此舉旨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著力提升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水平,推進美麗鄉村向景區化村莊升級,推進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型,打造全域旅遊和鄉村振興新動能。
據了解,創建景區化村莊,是澤州縣政府的創新之舉,並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可想而知這項工作的難度。澤州縣旅遊開發服務中心主任趙國英介紹:「方案剛出來的時候,其實大家都很茫然,可以說沒有頭緒,但是方案中推進美麗鄉村向景區化村莊升級幾個字眼卻又讓所有人充滿激情。」
為了保證創建景區化村莊的質量,該縣制定了《景區化村莊等級劃分與評價細則》,從旅遊交通、環境衛生、基礎設施與服務、特色產品、綜合管理對創建村莊進行嚴格考核。景區化村莊評價體系是參照國家AAA級景區的標準,同時結合澤州縣的實際情況,最終制定出的評定標準。
政策支撐,聯動推進。根據《實施方案》的規劃,澤州縣在5年內,力爭培育A級景區化村莊(行政村或社區)100個左右,每年創建景區化村莊20多個。據了解,每年年初,澤州縣確定創建景區化村莊的名單後,通過景區化村莊領導小組統籌農業、林業、交通、住建等部門的優惠政策和支持資金,彙集使用到景區化村莊創建,齊心協力把澤州縣美麗鄉村變為澤州的美麗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使景區化村莊創建工作取得實效,澤州縣實施部門聯動:縣發展和改革局負責為符合上級支持方向的創建村項目爭取資金,為創建村符合條件的項目安排政府投資;縣財政局負責景區化村莊創建獎補資金及有關項目配套資金安排;縣農業農村局負責指導創建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旅融合發展工作,安排落實創建村戶廁改造、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指導開展休閒觀光農業建設等工作;縣文化和旅遊局負責統籌景區化村莊創建工作,文化旅遊文物專項資金優先支持創建村農家樂、旅遊廁所、文化場所、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等建設……
「在堅實的政策支撐下,加之各部門的緊密聯動與協同努力,我們定能開創出成效顯著的嶄新局面。」趙國英信心滿滿地說。
8月5日,記者走進首批入圍創建景區化村莊的高都鎮保福村,沿著古街而行,每一處院子都獨具特色。這裡是高都鎮「一院十八坊」特色產業園區所在地。
「這個是民宿院子,這邊是咖啡館,這是文化藝術館……」保福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晉波邊走邊介紹,「在我們村,院院都是直播間,坊坊都是網紅打卡地。」
據介紹,2022年,澤州縣高都智慧文旅「鄉村e鎮」正式落戶,保福村正處在「鄉村e鎮」核心區域,於是,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就建在該村。保福村以此為契機,將閒置的老院落打造成包括網紅小劇坊、手工燒酒坊等在內的「一院十八坊」特色產業園區,推動生產過程視頻化、直播帶貨場景化,將各類農副產品帶到全國,將各地遊客帶到保福村。保福村正式升級「直播電商+文旅康養」產業發展模式,構建起集電商、文化、旅遊於一體的業態體系。
「網紅經濟」激活了保福村的「沉睡資源」,金繕木、山楂果、多肉植物……直播間熱鬧非凡。過去一年,「一院十八坊」電商產業園帶動保福村集體收入達150萬元,帶動就業350人,人均增收3萬元。
在東籬花卉坊內,各式各樣的多肉植物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圓潤飽滿、形態各異。房間的正中央,則是另一番景象,高清攝像頭、專業燈光、隔音設備等現代化的直播設備一應俱全。這裡不僅是一個花卉植物的夢幻世界,更是東籬花卉坊負責人周楊的創業天地。
「我是去年來到這裡創業的,自己種植多肉植物,然後通過電商直播銷售,團隊總共8個人,每個人運營一個帳號,村裡給的政策也多,快遞也有優惠。今年1—8月,我們的營業額是300萬元。」周楊說道。
同樣,在陋木舍創藝家具坊,設施齊全的直播設備與琳琅滿目的木質產品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一幅和諧美好的畫面,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在碰撞中綻放出新的火花。「來這裡創業很省心,場地、技術、貨源等都有支持,前5年房租免費讓我信心滿滿。」負責人孟令歡邊整理產品邊介紹,「我直播兩個月收入6萬多元,粉絲增加了2000多人,太開心啦。」
在保福村,像他們這樣的企業有18家,以明清老院為載體,共同構成了「一院十八坊」特色產業園區,不僅吸引了百萬粉絲網紅巧手姐姐孔青琴,木藝傳承人孟令歡等能工巧匠、非遺傳承人、視頻劇人、文化藝人等網紅達人來此創業,而且給遊客帶來了不一樣的旅遊體驗。
「我們村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鄉村,而是一個集電商創業、文化展示、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它的成功轉型,不僅為當地居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也為推動鄉村振興和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晉波介紹。
景在村中,村融景中,村景一體
景區化鄉村繪就農民富裕新圖景
夏日的大陽古鎮,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翠綠之中,既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美麗村莊,更是魅力四溢的旅遊景區。
8月5日下午,記者走進大陽古鎮的民宿院落——陽阿清居。陽光透過蔥鬱的樹葉,灑下斑駁陸離的光影,與古鎮的青石板路、古樸的建築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面。在這裡,村莊的寧靜與景區的活力完美融合,每一處風景都透露著「村景一體」的和諧之美。這也是澤州縣景區化鄉村繪就農民富裕新圖景的體現之一。
在創新融合發展中,澤州縣把發展重點村鎮作為突破口和切入點,按照「全面推進、重點培育」的原則,堅持產城融合,大陽古鎮建築鎮、高都鎮電商小鎮、南村鎮綠色智能鑄造小鎮、巴公鎮裝備製造特色小鎮等一批生態旅遊、新型工業、現代農業特色重鎮正在澤州大地蓬勃生長。
「景區化村莊建設是縣裡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基本原則是依託鄉村自然風貌、生產生活風情,結合資源稟賦、區位交通等條件,創新發展、富民強村,深度開發農旅融合產品,豐富旅遊業態,拉長產業鏈條,為景區化村莊發展提供可持續產業支撐,努力探索『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營商』『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入股』股份合作模式,努力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實現以旅富農、以旅興村。」大陽古鎮黨總支書記助理李鵬鵬介紹。
不僅如此,記者還了解到,農民為主、主客共享更是景區化村莊建設的核心。處理好農民主體與市場化發展的關係,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鼓勵和引導農民主動參與建設,在開展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環境綜合整治時,統籌考慮遊客需求和村民需要,努力提高遊客滿意度和村民幸福指數。
大陽古鎮正是這樣做的。
作為澤州縣景區化村莊創建工程的代表村莊之一,在創建過程中,大陽古鎮依託特色民俗文化與廣泛的群眾基礎,讓「文化」搭台、讓「旅遊」唱戲、讓「群眾」做主角,走出了一條從「挖煤煉鐵」到「挖文興旅」的發展之路,展現出了景區化村莊的獨特魅力。
「咱們現在所在的地方,以前都是凋敝的宅基地、破敗的古院落,被垃圾堆包圍著,能變成如今這番景象,我們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環境整治、宅基地改革和產業融合這三方面。」李鵬鵬說。
據了解,近幾年,大陽鎮黨委、政府認真學習借鑑「千萬工程」經驗,以「6+1」聯合黨委黨建為引領,以保護活化利用為主線,以宅基地改革試點為抓手,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農民主人」為發展理念,通過探索,找出了一條文旅康養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尤其是在宅基地改革上,該鎮搶抓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契機,先行先試,探索實施了「四個一批」模式:即整治入市一批,由村集體將閒置宅基地進行整治,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例如:大陽古鎮貫利巷廣場及周邊近37畝地,曾經是殘垣斷壁,通過整治入市,變成了現在的樣子,當年村集體增收462萬元,被自然資源部列為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租賃流轉一批,由村集體將農戶、集體房屋和土地資源集中起來統一租賃流轉,例如:將老街裡面原有的537間、近1.5萬平方米的臨街商鋪和房屋租賃給景區,再由景區對外招商經營;作價入股一批,探索「村集體+社會資本」盤活盈利模式,例如:一分街、東街村集體將閒置院落打造成書吧、茶吧、酒吧,以此入股,引入社會資本投資運營分紅;自我盤活一批,鼓勵老百姓將自有房屋、院落改造成超市、民宿、農家樂等,自己創業當老闆。
李鵬鵬告訴記者:「目前累計盤活宅基地15萬平方米,活化利用古院落200餘座,去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630萬元。」
「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農民主人」的發展理念,不僅激發了記者深入探究的熱情,更讓當地的幹部群眾心潮澎湃、信心滿滿。
一座座老院落,開發成風格各異的民宿,大陽古鎮的發展邁入快車道。在外打工的村民陸續返鄉,或將自家院子改造成特色民宿,或在景區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這幾天有文藝匯演和消夏晚會,每次我都參加。我就是本地人,一方面是自己熱愛表演,另一方面是對我們鎮創建工作的支持,此外我們還能收穫一定的現金補助。」大陽古鎮村民王秀梅高興地說。
「我以前在太原打工,去年回來了,在這裡工作很方便,不僅離家近,而且能賺到錢。每天遊客很多,我有時候忙的都顧不上回家。」陽阿清居民宿院落客房管家李會晨說道。
記者了解到,在大陽鎮這座「活著」的、有煙火氣的古鎮里,有1.2萬當地村民在古鎮內工作、生活、創業,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37124元。
古韻澤州正煥發新的活力,放眼望去,一幅村莊美、產業興、村民富的壯麗畫卷鋪展開來。未來,澤州上下將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務實的工作作風,更加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銳意進取、勇毅前行,著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