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流汗又臉紅的事,怎麼就成了大生意?

2023-08-27     老斯基財經

原標題:讓人流汗又臉紅的事,怎麼就成了大生意?

讓運動這件事,顯得不那麼「苦」。

前段時間,頭部健身品牌一兆韋德的創始人金宇晴,在他600平的大House里,拍了個吃大包子的短視頻。金總對著鏡頭說:

這是我在這裡最後一頓早餐了。

金總吃大包子的時候,全國多地有關一兆韋德健身房停業、轉手的消息上了熱搜,有辦了卡的會員跑到上海總部去堵門,起了衝突。

視頻里,金總聲稱要把他這套位於上海徐匯的大豪宅,加上先前賣的兩台車,一起去堵公司欠下的窟窿。

一兆韋德是健身行業20多年的老牌玩家了,會員規模超過130萬,曾是全國營收體量最大的健身房。

金總典賣家當這點錢夠不夠堵窟窿不得而知,但沒過多久,他的所有視頻一夜間消失了,包括那條「絕不跑路」的聲明。

都是干健身的,能不能「跑」,會不會「跑」,那還不是基本功嘛!

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商業健身房倒閉總數接近1萬家,倒閉率10.39%,健身機構的註銷數量,超過了新增註冊數量。

在健身這個公認的朝陽行業里,商業健身房硬是干出了一種「朝不保夕」的氣質。

究其原因,還是傳統健身房的商業模式,在經濟學上實在講不通:

讓更多的人辦卡,賭大量的人不來,賭的是人性的弱點,賺的是偷懶人的錢。

從模型上講,健身房反而不希望你養成自律健身的習慣。因為:

大伙兒打卡越勤奮,他們就越虧錢。

一個要靠與人性「對賭」的商業模型,它能走多久呢?

其實人民群眾是有實實在在的健身需求的,大伙兒還是很想「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但不能是過去那種了解法兒了。

一方面是真的被傳統健身房坑怕了,另一方面還是網際網路發達了。

這幾年,各路資本和行業新貴紛紛跑步入場,加碼運動科技、線上健身這門生意。

這裡面有一些入局較早的產品闖了出來,比如很多健身小白入門的第一步,基本都是:

手機上先下個Keep。

開始的時候,很多人拿它當個健身工具來用,騎行跑步幫忙記錄個配速和里程,減脂增肌有個專門的課程跟著練。

說白了,能讓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打開手機就能運動起來。

但只有這些想像空間還是太小了,大健康是個數以十萬億計的大產業,不能放著這座金山視而不見。

一來二去不斷試水,Keep上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功能多了起來。

想提升,有更專業的培訓和教練;想減肥,有針對性的食譜和餐飲;想升級裝備,有智能手環、跑步機、動感單車等器材選配。

這是不是一款好用的app?答案是肯定的,否則不會短時間內用戶規模暴漲,如今超3億人在用。

今年夏天,Keep登陸港交所,成了港股市場上主打「運動科技」的第一股,備受市場關注。

這時候,就不能再用這款app的功能如何優秀來衡量Keep了,要問的是,圍繞運動這門生意,究竟應該怎麼賺錢?

線上健身這門生意,能走出線下健身房的困局嗎?

這兩天,Keep發布了上市後的首份半年報,從這份財報里,或許能讓答案更清晰一些。

Keep主要做線上健身內容(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智能健身設備及配套運動產品(自有品牌運動產品)、廣告及其他這三大塊生意。

這裡面,智能健身設備和配套運動產品一度是第一大收入來源,過去三年內其在Keep總營收中的占比一直超過半數。

但在本次中報里發生了明顯變化,Keep自有品牌運動產品今年上半年實現4.66億收入,營收占比47%。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實現了4.49億元收入,營收占比達到46%。

會員及線上付費內容對營收的貢獻,已經提升到和自有運動產品基本持平,內容的變現價值逐漸凸顯。

Keep本來就是做健身內容起家的,關於「教人怎麼科學有效變健康」的在線課程,在平台上沉澱了近10年。

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Keep的精品內容付費,為Keep的專業服務買單。

這主要還是源於Keep對用戶需求的理解和內容壁壘的打造。

不論你是想從新手小白到大神進階,還是需要從減脂瘦身到冷門運動,都能找到專業的輔導和志同道合的圈內好友。

想運動的時候,用不著花心思去設計訓練方案、挑選課程,專業的事情,專業的人已經幫你辦了。

關鍵是,運動完了還能通過數據沉澱和正向反饋看到自己的成長和獎勵,Keep 讓原本枯燥、難堅持的運動變成一種令人上頭的快樂循環大法。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近期被不斷關注和熱議的獎牌賽事了。

財報里,今年上半年線上內容營收實現的10%同比增長中,很大一部分得益於虛擬體育賽事業務的強勁表現。

普通人想拿一塊專業馬拉松賽事獎牌,那幾乎是天方夜譚,但在Keep上,只需要花個30-100塊報名參賽,然後,選擇一項你擅長的運動去完成任務打卡即可。

跑步、競走、跳繩、騎行等各種運動都有,只要達到目標運動量,都有獎牌一塊。

在社交媒體上,各種主題聯名的Keep獎牌已經成了實打實的社交貨幣了,有些獎牌甚至被人炒了起來。

獎牌最大的價值,並不是讓Keep賺了多少營收,而是去扭轉一種用戶習慣。

過去大伙兒覺得去賣力健身、燃脂暴汗是很辛苦的,「反人性」的。但能得到獎牌這種正向激勵,滿足社交價值感,事情就變得「順人性」了。

那格局不就一下子打開了?

所以說,和傳統健身房相比,這套模式正好是反過來的。

線下健身房靠收會員的預支消費,雖然能快速實現資金回流,但培訓和服務質量跟不上,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光靠割韭菜是行不通的。

時間長了大家就會覺得,去健身房健身是一件:

讓身體和錢包都背上壓力的事情。

Keep的模式是堅守內容價值的長期主義,爭取去越來越了解健身運動群體最需要的是什麼,如何滿足這些需求。

並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不斷去升級優化產品和服務。

這是一件不那麼容易但更加正確的事,只要用戶的需求不斷提出,Keep的業務模式會越來越豐富。

比如圍繞運動人士的「吃穿用練」,就催生了Keep的硬體業務和運動配套業務,智能手環、動感單車等產品,既能和內容打通,又能將數據積累下來。

如此一來,連接線上和線下、覆蓋運動全生命周期的Keep 運動生態就水到渠成了。

這些產品,時不時在社交媒體上爆火,今天單車成為打卡利器,明天瑜伽褲又成了OOTD,反過來都成為Keep的外部流量入口。

大家詬病已久的健身房,Keep也有下場去改造的想法,先是自己運營做好品控和口碑,然後再把行業大佬們拉下場一起做大做強。

傳統健身房覺得優質課程和教練稀缺又費錢,Keep便開放自己的教練資源和內容供給,讓健身房老闆省錢、讓健身房用戶省心。

這可真是:

讓天下不再有難做的健身房生意。

從財報上看,Keep今年上半年經調整凈虧損為2.23億元,雖然處於虧損狀態,但較去年同期虧損3.17億大幅收窄,毛利率提升至43%。

前期在利潤上虧損,其實是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業務初期的常態。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網際網路巨頭,其實也就是這兩年才剛剛扭虧為盈。

對好的商業模式,不妨多一點耐心等待,就像討論健身這件事一樣,大伙兒說的第一句話都是:

胖子不是一口吃出來的。

中國健身走過30多年的路,期間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概念誤區。

過去大伙兒把健身這件事,和節食、減肥、身材焦慮這些綁得太深,一提起來,就讓人想到艱苦、對抗、禁慾、克制……

除了想做運動健身這門生意,Keep也想把這種刻板印象做個扭轉,幫助用戶發掘運動中的「趣」和「甜」,盡力讓運動這件事顯得不那麼「苦」。

其實梗著脖子擼鐵是健身,跳廣場舞、打太極拳也是健身,甚至一動不動地坐著冥想,也是健身。

讓喜歡暴汗燃脂的人去揮汗如雨,讓久坐辦公桌的人打個八段錦,讓喜歡社交的組個飛盤局。

開始運動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運動的定義給放下,一旦這麼做了:

運動這件事反而變得簡單了。

前段時間,Keep還專門辦了個「8.8全民運動節」,線上線下的活動辦得熱熱鬧鬧的。

連運動都像過節一樣了,這身體能不好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7717bfcc4d3c6aa949586d1c61bac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