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帶給中國哪些啟示?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2023-10-12     文史風雲

原標題:俄烏衝突,帶給中國哪些啟示?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自從去年2月俄烏戰爭開打之後,至今已經一年半有餘。

很多人都覺得,這場戰爭只不過是發生在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一場局部衝突而已。

那些說這場戰爭是新時代序幕的說法,有些言過其實了。

然而,筆者卻認為這並非言過其實,它確實只是一場預演,一場更大的「俄烏戰爭」即將開始,那就是發生在中國周邊的衝突。

如果關心國際新聞的朋友,可能應該已經發現,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在南海問題的態度,已經開始發生了微弱的轉變。

台灣那邊的郭台銘突然宣布脫離國民黨,自行選舉。

郭台銘

這無形中就會分離掉國民黨的一些選票。

國民黨本就處於劣勢地位,這麼一搞就更加沒戲了。

可以肯定的是,下一屆台灣領導人想必還就是那個台獨分子賴清德了。

賴清德

至於日本那邊,英國、澳大利亞很多原先駐紮在東南亞的兵工廠,已經開始往日本本土轉移了。這是想幹什麼,不已經是和尚頭上的虱子了嗎?

山雨欲來風滿樓,俄烏戰爭的成功已經刺激了西方的野心,他們很希望在中國周邊再來一次「俄烏戰爭」。

無論我們願不願意看到,是否願意相信,這場戰爭很有可能到來。

凡王之血,必以劍終。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都必須伴隨著流血衝突。

所謂和平崛起,終究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一是趕緊做好面對新變局的準備,二是儘量從俄烏戰爭中吸取到足夠的教訓,不要成為下一個俄羅斯。

接下來我們就一一分析俄烏戰爭中,究竟有哪些啟示值得我們借鑑的。

謹防親西派

孫子兵法第一篇就是始計篇。在這一篇中孫子開章明義告訴我們: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他要求每一個開戰的國家,在開戰之前一定要仔細衡量敵我雙方的優劣,不打無準備的仗,切不可心存僥倖。

俄烏戰爭中,俄羅斯之所以跌那麼大的一個跟頭,主要就是因為在開戰之前,俄國朝堂在廟算上不給力。

他們對烏克蘭的印象,還停留在八年前克里米亞衝突的階段。

而殊不知對方已經通過西方的培訓,完成鳥槍換炮了。

他們不僅不知彼,也不知己。對於自家軍隊所存在的各種問題,俄羅斯軍方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所以在開戰之後錯漏百出,貽笑方家。

戰端開啟之後,他們以為憑藉俄羅斯的實力,可以輕鬆兵臨城下,逼迫澤連斯基簽訂賣國條約。結果沒想到人家烏克蘭軍隊的頑強超乎想像 ,斬首行動功虧一簣。

他們更沒有想過,萬一這種斬首行動失敗之後,又該用什麼樣的預案。

所以在偷襲烏克蘭首都基輔失敗之後,他們就開始處處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主要還是因為俄羅斯高層對於這場戰爭的認知嚴重不足。

俄羅斯國內親西方傳統一直非常濃厚,現在克里姆林宮當家做主的聖彼得堡幫,就是俄羅斯親西方派的大本營。

以前總理梅德韋傑夫為首的那幫人,總是對西方抱有著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梅德韋傑夫

他們之前把美俄關係的未來,寄託於特朗普能否連任這件事上。

在拜登上台之後,面對對方的挑釁,他們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讓,以為這只不過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而已。

等到人家把軍隊開到家門口之後,他們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在倉促之下,打響了俄烏戰爭。

拜登

話說每個國家都有親西方派的存在,要提防這些人啊,不要因為他們的一廂情願,耽誤了國家大計。

第二,永遠不要對敵人心慈手軟。戰爭是關係到一個國家存亡的生死大事。

開戰的一方,只需要對自己身後的子民百姓負責,對於敵人的百姓,那不關你的事情。

如果心慈手軟,那就是對自己人民的不負責,這一點俄羅斯就是個很好的教訓。

這還是因為俄羅斯國內濃厚的親西方氛圍,導致他們在戰爭期間畏首畏尾,不敢把事情做絕。

因為俄羅斯高層總是幻想的,衝突總有一天會結束,俄羅斯跟西方總有一日會重歸於好的一日,所以在下手的時候總是留有餘地。

正是因為他們這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給俄羅斯軍隊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傷亡。

事實上,這次的戰爭絕對不是美國人一時心血來潮。

美國人是蓄謀已久啊,人家就是要通過這場戰爭,徹底割裂俄羅斯跟西方的關係,讓歐洲大陸變成一個孤島,只能緊緊的依附在美國身邊。

所以他們需要有俄羅斯這麼一個假想敵的存在。

這種情況在可以預測的將來,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觀,除非美國徹底收拾掉中國,重新穩固住它世界霸主的地位。

那時候,俄羅斯跟西方才會有緩和的可能。

俄羅斯都尚且如此,那麼作為美國第一假想敵的中國,就更不用說了。

雙方要是不打還則罷了,一旦打起來,那就是一個不死不休的局面,像宋江一樣存著招安的心思那是找死,普里戈任就是個好榜樣。

可親西方派這些人吶,總是心存僥倖!貿易戰剛開始打的時候,就喊著要認錯投降,一旦熱戰開打,他們什麼態度可以想像!對於這種人,不得不防啊!

無論大家願不願意接受,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鬥爭,本質上就是一場霸權的更迭之爭。

這種鬥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沒有共存的可能性。

然而,很可惜,很多人一廂情願的以鄰為善,和諧共存的理念根深蒂固。

就算屢屢吃虧,也是痴心不改。

一個大國最好有點鐵血氣魄,蠻夷,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

沒有武力的震懾,你的恩德顯得一文不值,只不過是軟弱可欺的象徵而已。

一個乞丐給你一塊錢和一個百萬富翁給你一塊錢。

那個效果是不一樣的,對於前者大多數人會不屑一顧,對於後者人們都會感恩戴德。

但願那天來臨的時候,我們不要再將仁義道德掛在嘴上。

儘管放開手腳去做吧,勝利者是不受懲罰的。

美國可謂是罪行滔天了吧,可是世界上除了中俄等幾個少數的大國敢發發牢騷之外,其他的,又有哪個國家敢對美國指三道四呢?

現代化軍事很重要

俄烏戰爭給我們的第三個啟示是,信息化軍事改革這條道路必須要一走到底。

在這次戰爭中,俄羅斯的軍隊由於信息化改革不徹底。

所以在去年下半年之後,就被烏克蘭軍隊猝不及防的打了好幾個漂亮的反擊戰。

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烏克蘭的軍隊對接上了西方那套信息化系統。

像烏克蘭這樣一個弱小的國家,甚至都不能夠說完成了信息化改革,僅僅是對接上了西方的信息化系統,他就能夠以弱勝強,把俄羅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底褲都給扒了下來。

由此可見,信息化改革不僅僅是盲目學習西方那麼簡單,它確實是這個時代戰場上的無上真理。

這是因為,信息化改革之後的軍隊,與傳統的大兵團、大縱深作戰的軍隊有著本質的區別。

過去的大兵團作戰雖然威力龐大,但是它的體系非常臃腫,每一個大兵團都配備了特定的偵查旅、飛彈旅、坦克師這些專業化的部隊。

而信息化作戰呢,主要是以旅和團為單位,每個旅和團都配備了相應的偵察炮火和坦克連隊。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這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把軍隊拆分一下而已嗎?

表面上看確實如此,但是拆分之後你就會發現,不同的旅和團之間的信息溝通成本是非常龐大的。

拆分的越仔細,那麼這個難度就呈現幾何級別升高。

你想要指揮一隻龐大的鯤鵬很容易,但你想要指揮千千萬萬隻分散的麻雀有序作戰,那就很困難了。

如果一個國家的信息化技術跟不上,恐怕都不需要敵人打過來,你自己就能把自己給玩死了。

此外,過去大兵團作戰可以數量替代質量,拉平雙方的差距。

比如當年蘇聯跟納粹德國的庫爾斯克大會戰,就是這麼回事。

那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場坦克大會戰。

就坦克的質量來說,納粹德國無異於是壓蘇聯一籌的。

但是蘇聯憑藉著其龐大的數量優勢,填平平了雙方之間的質量差距。

可是一個旅和一個團的作戰,就不存在的所謂的數量優勢了。

數量路線在這裡是走不通的,你必須得走高精尖的質量路線。

而走這條路線呢,又對技術和資金的要求非常高,俄羅斯過去的軍改就是因為技術和資金不到位,所以改成了一個四不像。

非但沒有增強部隊的戰鬥力,反而削弱了俄軍的戰鬥力。

不僅僅是俄羅斯,其他國家在現代化軍改上半死不活的原因也是因為這個。

當今世界唯一能夠在現代化軍事改革上,追上美國步伐的,也只有中國。

但是,在中國的軍事學界,還有不少人對過去那種百萬大軍氣吞萬里如虎的大會戰眷戀不已,始終對現代化軍改心存疑慮。

可經過俄烏戰爭之後,想必很多人都應該已經看明白了,舊戰術與新戰術之間的差別宛如鴻溝啊。

對外注意事項

以上兩項是關於在戰爭之後我們應該注意的內部事項。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一下戰爭開打之後,外部需要注意的事項。

俄烏戰爭開打之後,西方國家就聯合起來對俄羅斯進行了360度無死角的制裁。

所謂科學無國界,文化無國界,完全淪為了一句空話。

更絕的是,俄羅斯在海外的資產,也被他們以這樣那樣的理由給凍結瓜分了。

甚至就連那些一顆紅心向西方的俄羅斯富豪,也不能幸免於難。

所以,我們不應該對西方國家的人品抱有太高的希望,他們唯一的底線就是沒有底線。

中國可是美國的第二大債權國,在海外有著龐大的美元資產。

一旦戰爭開打,你很難指望美國能夠恪守政治歸政治,金錢歸金錢的原則,不找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對我們的海外資產下手。

所以,一定要保持危機意識,在戰爭來臨之前,儘可能的清空海外資產。

最最重要的是,在衝突發生之後,一定要鎖死外資逃離的通道。

這倒不是俄羅斯給我們的教訓,而是歐洲。

眾所周知,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一個目的就是要收割歐洲呀。

日後,中美兩國一旦在周邊發生了衝突,那麼美國最大的目的也許不是弄死中國,而是要逼迫中國的資本外逃,跑到美國去給他千瘡百孔的金融體系接盤。

進而把美國金融體系那一身的毛病,轉嫁到我們的身上。

所以衝突開始之後,一定要鎖死外資的流出,既然人家都不講規則了,那你就不要再講究什麼自由交易原則了。

此外,還有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外部事項,那就是歐洲是不能指望的。

一直以來,我們都覺得歐洲跟美國之間存在著利益衝突,所以總是想用《中歐投資協定》這些糖果來吊住歐洲的胃口。

可俄烏戰爭爆發之後,我們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歐洲似乎並沒有選擇的權力啊。

開戰之前,歐洲的法國、德國都是不願意打的。

馬克龍戰前在烏克蘭跟俄羅斯之間來回調停,想要止息戰火。

馬克龍

可是我們發現,這個歐洲大國的調停努力,在美國的陰謀詭計面前顯得如此的蒼白無力。

他們是如此輕易的就被美國給綁上了賊船。

戰爭之後,明明知道始作俑者是誰,他們依舊跟在美國背後咋咋呼呼。

可見,美國對歐洲的控制力,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強大。

歐洲本質上就是一個半殖民地,平時看起來人模人樣的,可真到了烈火見真金的時候,卻往往會原形畢露。

中國要找支持者,就必須要找一些有自主能力的國家,不要再寄希望於歐洲了。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2b7e2e1f750b680785399b20d14ec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