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雷捷明 藝術設計的朋友們
再生塑料用於設計似乎已是老生常談,但這並未成為設計界的一種常態。在當下,「去塑」已成為一種趨勢,人們選擇不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用品,或選擇不消費塑料製品。然而,在韓國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公司 JUST PROJECT 的創辦人李永緣(Yi Young Yeun)看來,使用再生塑料或許是反其道而行。他指出,即使全球淘汰了塑料,過去大量生產和丟棄的塑料仍將存在於世,甚至比人類更長壽。因此,如果這些廢料能夠被視為一種資源或單一材料,如玻璃、石頭、木材和金屬,那麼將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正是基於這個問題,「塑料」(Plastics)展覽誕生了。
多功能櫥櫃,設計:Kiljong Arcade
找來「無塑星期天」(NoPlasticSunday)再生塑料公司提供材料,李永緣就為展覽邀請了國內十組設計團隊來製作新品,希望在展示這一「新材料」的易用性同時,亦能以探索出其潛力。當然,以再生塑料製成家具早有先行者:從荷蘭 3D 列印先驅德克·范·德·科伊(Dirk van der Kooij)到以「海洋塑料」打造限量家具的澳大利亞設計師布羅迪·尼爾(Brodie Neill ),甚至還有近期利用廢棄口罩(沒錯,口罩中皆含有可隔離雜質的聚丙烯)製成凳子的金天(Haneul Kim)等,都證明了這材料的可塑性。對於都是再生塑料「菜鳥」的設計師們,又會如何創造新意?
fby-ch01, fby-ch02 椅子,設計:zerolab
李永緣邀請了國內十組設計團隊參與展覽,讓他們使用再生塑料製作新品,旨在展示這種「新材料」的易用性並探索其潛力。當然,製作家具的先驅已經出現:荷蘭的3D列印先驅德克·范·德·科伊(Dirk van der Kooij),澳大利亞設計師布羅迪·尼爾(Brodie Neill)使用「海洋塑料」製造了限量家具,還有近期利用廢棄口罩製成凳子的金天(Haneul Kim)等,都證明了這種材料的可塑性。這些設計師們雖然是再生塑料領域的「菜鳥」,但卻創造出了許多新意。
由於許多設計師都有木工背景,因此當他們第一次在工坊中開始切割時,就立即發現了這些再生塑料板的真實情況:它們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硬邦邦」。例如,車間店鋪(Garagegage)提道:「與我們經常使用的樺木膠合板相比,再生塑料更柔軟,沒有紋理,因此將其切成 20 毫米的細棒後,感覺會太軟且不穩定,無法單獨使用。只有與樺木膠合板一起使用,才能起到補充作用,使結構更加穩固。」
三槽儲物櫃,設計:Collecto-graph
過去,車間店鋪旗下的木質設計品通常旨在自然融入任何空間。但有時候這樣做會讓人感到過於平淡。因此,當他們決定製作新的櫥櫃時,再生塑料板橫截面上極具吸引力的圖案和顏色非常適合為結構和置物面帶來裝飾性,也讓用戶有了自行定製的選擇。最終的成品效果也說服了他們,覺得「材料的替代將有助於實現感官上的替代效果。」
陶潛(Dozamm)的首席設計師李正惠(Jung-hye Lee)認為,塑料板的「軟度」並不是最大的挑戰,相反,她認為厚度不均勻和圖案不統一才是關鍵。因此,在開始設計之前,她會先拍照並進行數字轉換,淘汰那些表面有凹凸不平或瑕疵的板塊。此外,她對色彩選擇也很挑剔,最終選擇的原色組合 — 藍色和白色,都是她認為「其他材料難以實現」的。
與車間店鋪類似,陶潛將再生塑料板用作原有家具的組件「替代」。例如,在設計茶具托盤時,塑料板被設計成把手。李正惠認為,這樣的「牛刀小試」可以有效降低消費者對再生塑料的抗拒,並讓漂亮的產品具備實用性。顯然,當再生塑料被視為木材的替代品時,混搭的設計手法會產生新的視覺效果。
Elpi 收納箱,設計:Smallstudiosemi
相對地,勇於挑戰「全塑料制」家具的設計師亦有不少:95雙人(Kuo Duo)和半個小工作室(Smallstudiosemi)皆個別設計出模塊化的矮凳「混合」(Mix)和可扁平包裝的收納箱。兩者看似簡單,僅以不同幾何形狀的板塊拼裝而成。但在面對車間店鋪所提到的「軟度」時,他們又找到了什麼解決方式?
「混合」(Mix)凳子,設計:Kuo Duo
95雙人是由李和澯(Hwachan Lee)和孟柔旻(Yoomin Maeng)創辦的,他們在接觸到再生塑料板後,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用它進行設計,尤其對它們的顏色和質感感興趣。他們表示,這種塑料板比預期的要柔軟,因此一開始在進行切割時,精準度就不易把握。然而,對於塑料與塑料之間的組裝,其實與木工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與一般使用膠水粘合不同,設計師稱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有點「貪心」。正如木製家具使用木銷代替釘子一樣,零件是由剩餘的木板碎片製成並組裝,而不是塑料碎片。因此,他們決定自己製作所謂的「塑料銷」。這也導致他們忽略了凳子的表面處理,在座席上僅放了一層亞麻。但是,由於塑料板有著特殊的圖案,最終整齊地融合在一起。
除了家具,再生塑料還有什麼潛力?一二恰恰恰(One Two Chachacha)憑藉其一款燈具也在一眾設計中脫穎而出。設計師權義賢(KwonEuyhyun)和梁恩索(Yang Eunsol)解釋說,他們受到塑料板塊透光的柔和感啟發,從而想出了設計照明系統的想法。他們發現以白色為主,並帶有其他色彩做點綴的塑料板最為適合。設計師們表示:「畢竟,塑料板上的圖案已經足夠引人注目,因此我們簡化了燈具的形態,以突出塑料板燈罩。」他們認為,雖然再生塑料板的選擇很多,但視覺上接近單一顏色的款式將有更大的應用潛力。
凳子,設計:Post Standards
兩位設計師稱,他們希望能與對再生塑料有更好理解的人合作,而不是自己處理這種材料。對於獨立項目,設計師們通常會因成本或製作條件的原因而選擇放棄。然而,設計師們認為,在大型企業項目中,再生塑料將會有足夠的需求,從而實現合理的價格。他們補充說,除了他們自己之外,沒有其他設計師對現有的塑料板進行加熱「重塑」。95雙人也認同這個觀點:「一旦再生塑料在商業上取得進展,我們就可以像選擇木材一樣選擇再生塑料板材。一旦需求增加,那些只使用木材的加工業老闆們也會意識到再生塑料的潛力,從而擴大設計師們對這種材料的想像空間。」
雖然再生塑料在韓國設計界仍然是一個新事物,但「塑料」展已經開啟了將其轉化為普通材料而不是特殊材料的過程。如何讓人們意識到廢棄的塑料可以被重新利用,從而變成寶貴的資源呢?李永緣總結道:「需要積極的視角來介紹它,讓人們從消極的情緒中走出來,重新審視塑料的可能性。」這是一個積極的展望,也是一個將設計和環保聯繫起來的有益探索。
文 Article / 雷捷明 Lei Jie Ming
圖 Pictures / JUST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