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 01
「孤獨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愛滋病」
Q:我對生活充滿絕望,是不是得了抑鬱症?
A:不,這只是你沒有工作、沒有錢、沒有愛人、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愛好、沒有信仰的正常情緒而已。
「世界多美啊,世界對我來說空無一物」
如果有人告訴你,孤獨正在變成這個社會的另一種愛滋病,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危言聳聽。
孤獨與愛滋病一樣,不會直接殺死你,卻讓你死於各種併發症。孤獨致死,並不是危言聳聽。
日本NHK電視台在記錄片《無緣社會》中,為我們揭開了 「孤獨症群體」的冰山一角。
為了拍攝這個紀錄片,節目組一共收到14000多個聲音,來傾訴他們的孤獨。
其中還包括一封遺書。
遺書中寫道:「對不起,當你們收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已經孤獨死或者意外死了吧。」
遺書中提到的「孤獨死」,也可以理解為《無緣社會》中定義的「無緣死」。
意思是獨自去世後才被人發現,且屍體長期無人認領、身份不明的死者。
截至紀錄片拍攝時期,日本每年「無緣死」的人數高達32000例。
日本每年有3萬多人在孤獨中死去,他們去世之後,世界上再也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來自哪裡、最喜歡吃什麼、最愛穿什麼衣服……
無人記得他們的故事,就好像他們從未來到過這個世界一樣。
「無緣死」的高發人群往往是獨居老人,但也給了青壯年人更多的恐慌。
因為日本中年獨身與「不婚者」的數字也同樣驚人。
這些無法組建家庭或不願組建家庭的人,對老年後「無緣死」充滿了恐懼。
本應是中流砥柱的一批人,卻陷入了對未來的絕望之中。
這些沒有組建家庭,交際圈主要集中在網絡世界的年輕人也許會在很多個沒有入睡的夜晚焦慮難安。
他們會想:憑藉這種條件的自己真的可以組建家庭嗎?自己願意犧牲自由擔負起家庭的責任嗎?自己有能力去教育好下一代嗎?如果到最後沒有家人,自己又因為年紀或者其他原因失業,會不會也成為「無緣死」中的一員?
年輕人害怕,即使為社會奮鬥一生,到最後也僅僅落得一個「不明身份屍體」的代號。
而這些,絕不是只會發生在日本的故事。
/ Part 02
「「無緣社會」正在讓普通人喪失活著的理由」
無緣社會》中走訪了很多「孤獨症患者」,他們之間有一些共同點:
1 獨身
2 沒有現實交際圈
3 遠離故土
4 收入不高或失業
5 沉迷網絡
6 對未來充滿恐懼
「可能我死了也沒人注意到」
可能每一個獨自在大城市租房的年輕人都曾想過這個問題。
遇到生病發燒,孤獨地躺在被子裡,閉上眼睛準備睡覺的時候,突然有一個聲音從耳邊傳來:這一閉眼,要是再也睜不開了怎麼辦?是不是要等到屍體臭了才能被發現?
在記錄片中,攝製組的人最終找到了寫下我們開篇提到的那封「遺書」的人。
他叫吉澤雅之
與人們刻板印象中因為生活壓力而試圖自殺的人不同,吉澤沒有油膩的頭髮,沒有喪氣的雙眼,沒有骯髒不堪擺滿啤酒瓶的黑暗臥室。
吉澤是個非常禮貌溫柔的中年男人,他的房子雖然比較老舊,但是乾淨整潔,陽台上掛滿了新洗的衣物。
吉澤曾是一家機械廠的正式員工,後來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裂而失業。
又因為身體原因,吉澤沒有辦法繼續工作。
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已經離婚,撫養他的祖母也去世了,吉澤現在沒有任何可以聯繫的親人,所以也沒有家鄉可以回。
「我是一個不被需要的人,無論在什麼方面都毫無用處。」
這就是吉澤對自己一生的評價。
更遺憾的是,吉澤還親歷了一次「孤獨死」。
與他住同一公寓的50歲單身女性死在了房間裡,過了十天都沒有被發現。
對於身處「無緣社會」的人,再多的勵志名言都會變成無力的廢話。
那麼如何讓吉澤重新擁有與社會的「緣」呢?
想要擺脫孤獨的吉澤,決定利用自己的時間去山上尋找獨角仙的幼蟲,然後把這些幼蟲送給附近小學的學生們。
在尋找與照顧幼蟲的過程中,吉澤終於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依託。
只有擁有一張時間表,時間才有意義。要有未完成的事,生活才能繼續。
之後,吉澤又收到了小朋友的感謝信。
吉澤的「緣」,終於找到了。
讓一個人死去的理由有很多個,它們很沉重、很壓抑、很痛苦。
讓一個人活下去的理由卻只需要一個,它往往很簡單、很溫暖。
雖然只是為小學生送獨角仙,但我們能夠感受到,它足以支撐吉澤繼續接下來的人生。
/ Part 03
「「無緣社會」的本質其實是「無用」」
「無緣社會」中有太多個像吉澤這樣的人,而唯一能夠拯救他們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與這個社會恢復聯繫。
電影《千與千尋》中鍋爐爺爺曾說,小煤球生存的意義就是工作,如果失去工作,他們身上的魔法就會消失,他們也就不會存在。
丨《千與千尋》
「無緣社會」的本質其實是「無用」。
因為各種原因,有一些人被社會殘酷地「淘汰」了。卻又沒有親人照顧、贍養。這些人的大量激增,形成了一個「無緣社會」。
如何回應「無緣社會」,其實就是回應如何讓人們重新獲得存在的意義,讓人們重新回到這個世界。
目前的答案就是「找到工作」。
成為一個被社會需要的人,在至少一個工作領域找到自己的用處。
是目前對「無緣社會」最切實的回應。
節目中走訪到橫濱,聽說這裡有一個幫助畢業後沒有繼續讀書卻也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重新找回與社會聯繫的團體。
首先給他們一個容身之所,至少保證這些青少年不會因為走投無路而自殺或者誤入歧途。
之後再讓這些青少年接受職業前培訓,作為學校與社會的過渡階段。
最後一步才是為他們推薦適合的工作。
就日本目前嚴峻的工作形式而言,即使得到的工作只是某個店鋪的職員,這些孩子也會心懷感激,為此激動到熱淚盈眶。
社會結構過於穩定,也會造成很多問題。沒有工作崗位、沒有晉升空間,即使為這個社會奮鬥一生,除了活著也什麼都得不到。
「無用感」侵蝕著每一個找不到工作的人。
他們會在一次次的面試中反覆暗示自己:你是一個不被認可的人、你是一個哪裡都不被需要的人、你是一個無用的人。
這種「無用感」在失去親人、沒有朋友、遠離家鄉的人群中肆意蔓延,成為了最致命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這下你能理解了吧,「孤獨致死」,絕不是危言聳聽。
雖然《無緣社會》這部紀錄片取材於日本,但「無用感」與「孤獨感」並不是日本人的特權。每個人在經歷類似遭遇的時候,都會產生同樣的心情。
中國的網絡上,年輕人總是這樣調侃自己:「為什麼想不開要談戀愛,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遊戲沒買夠,還是貓不好擼。」
獨身主義的思潮也開始在中國蔓延,同日本流傳過來的「宅文化」一起,日漸盛行。
我們沒有理由指責如今的年輕人,或者強迫他們去談戀愛、組建家庭。
這是我們的社會出現的問題,這一代的年輕人只是無力的承受者。
是如何靠一對夫妻支撐四位老人兩個孩子的家庭模式的「小白鼠一代」。
在這樣的壓力下,他們有理由不那麼積極,也有理由對未來感到恐懼。
而如何幫年輕人減少恐懼,如何讓人們老有所依,這是全社會需要去共同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