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倉頡造字以來,中華漢字誕生至今已經有6000餘年的歷史了。從現在發現的諸多文物來看,目前最早的成系統的漢字,就是主要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了。而基本上現在的中國漢字,追根溯源之下都可以找到甲骨文的源頭。
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漢字,卻至今為止都沒能找到其甲骨文源頭。比如「蠢」這一個字,在2018年之前,專家追溯最早也只追溯到了西周的大篆籀(zhòu)文。
按照當時的研究,最早的「蠢」字出現了兩種,一種是分別是西周籀文與西周篆書。籀文當中的「蠢」字,乃是半包圍的上下結構,上部是「載」字的上方結構,下部是「春」字的古字,整合起來就是(蟲子)踏春而來蠢蠢欲動的意思,因此「蠢」乃是一個會意字。
而這一點,在西周篆書的「蠢」字當中,有著更加明顯的特徵。根據《說文解字》記載,西周篆書中的「蠢」字,上部是草頭,中間是日光,下方則是兩個「蟲」的甲骨文古字,意思就是春日放暖,蟲兒蠢動的意思,會意而為「蠢」字。
因此,最早的「蠢」字並非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個動詞。在《詩經·小雅》的《采芑》中就有詩句「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意思就是(你們)這些蠻夷匪幫蠢動不休,居然敢跟大國大邦結仇。在東漢文學家左思的《吳都賦》里,也有「萬物蠢生」的句子,裡面的「蠢」,那也是「蠢動」的意思。
而到了秦漢時期,「蠢」字發生了隸變簡化,變成了上「春」下「蟲」的結構,跟現在的「蠢」字已經別無二致。而在這段演化過程中,「蠢」字的意義也開始由動詞逐漸轉變成為了形容詞。
因為蟲子蠕動的動作是緩慢而笨拙的,因此一開始有著春日到來萬物復甦,連蟲兒都開始蠢蠢欲動之意的「蠢」字,到了後來就慢慢成為了「笨拙」、「愚鈍」的意思,跟現在的用法基本一致了,比如說東漢思想家王充的《論衡》之中,有「時人愚蠢,不知相繩責也」,這裡面的「蠢」,就已經是一個貶義之詞了。
而這段演化過程雖然清晰,邏輯也比較縝密,但終究還是無法解釋最早籀文和西周篆書當中的「蠢」字究竟是如何演化而來,畢竟籀文跟西周篆書當中的「蠢」字可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會意字,不應該就此憑空誕生。
而這個問題,直到2018年的時候才得到了解決。復旦大學史學家蔣玉斌在此年發表了一篇名為《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問題》的論文,將「蠢」字的甲骨文源起真相揭開了,為此他還獲得了10萬元的獎金。
蔣玉斌研究了幾十年的殷墟甲骨文和金文等等古漢字,在紛繁複雜的文字海洋中找到了「蠢」字的源出,那就是「屯」字。他在一塊甲骨之上,破譯出來兩個短語,分別為「屯盂方」跟「屯淮夷」。
根據歷史研究,盂方跟淮夷,指的是商朝時期的兩個部落,這兩個部落曾經反叛商朝,商朝為了鎮壓二者反叛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因此這裡的「屯」其實是「蠢」的意思,旨在貶低盂方與淮夷兩個部落。
當然,這個結論並不只是依照字義猜測,而且還跟字形演變有關。首先,「屯」的古字,其實是一個猶如春草嫩芽的圖案,並且著重強調了種子春芽紮根破土的意思,因此「屯」的古字下面有一短橫,就是土地地面的意思。
因此,「屯」一開始還是「春」的古字,畢竟春天就意味著生根發芽。但是後來「屯」跟「春」走上了不同的演變道路,「春」在後續的甲骨文中更加強調了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春日特徵,因此在後來的春的古字當中,不僅在中間有「屯」的原型,還加上了更多的草木與一個「太陽」的圖案,表示在暖陽之下春天伊始的意思。
而「屯」字則更加強調了生根、駐紮的意思,「屯」字下面的「根」變得愈來愈長,到了秦朝小篆之時,「屯」字下面的「根」已經尤其之長,並在漢隸之時演變成為了跟現在的「屯」差別不大的字樣,其意義也演變成為了駐紮、聚集、屯儲之意,比如《史記·陳涉世家》裡面的「屯大澤鄉」,就是駐紮的意思。
接下來說回「蠢」字,「蠢」其實就是「春」字跟「蟲」字結合而成的漢字。而「春」字本身有發源於「屯」字,因此「蠢」字的發源,其實也就是屯字。而無論在西周籀文還是金文之中,我們都能發現「蠢」的古字的複雜結構里,有「屯」的結構。比如西周篆書的「蠢」的古字,就是上面兩個「屮」,中間一個「屯」,底下一個「日」和兩個「蟲」組合而成。
因此,蔣玉斌從字形演變、字義衍生、古文古字釋義統考以及甲骨文、金文等古字實證方面,確認了「蠢」的源出之字乃是「屯」字,原來結構複雜的「蠢」,最開始其實源出於如此簡單的一個「屯」。
而從「蠢」字的演變過程,我們也能夠看到中文漢字源遠流長的歷史,豐富有趣的演變歷程,以及背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漢字不僅是我國文明、歷史和文化傳承的工具,更是我國文明、文化和歷史的直接載體和象徵,我們應當珍惜和深入了解我們的漢字,才能更加深入地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璀璨與偉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d99f107b08cde306e35ff4417e86e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