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熊孩子猛推孕婦:「所有問題孩子都是需求未被滿足的孩子」

2020-02-15     胡慎之心理

作者:李倩



『所有問題背後才是真正的問題。』

之前,有一起"熊孩子"的惡劣行為受到關注

一名四年級,身高1米4、體重120多斤的熊孩子猛推孕婦,當被問及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時候,這個熊孩子還悠閒地吃著零食,不以為意地說:"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看推倒她會不會也流產。"

網上的吃瓜群眾一致要求以暴制暴對待「熊孩子」。

對待「熊孩子」有時候是得以暴制暴,這主要還得靠家長和學校老師共同教育。家長必須全力支持老師教育熊孩子。因為對熊孩子來說,光靠口頭教育絕對是對牛彈琴。

實際上,以暴制暴,有用嗎?除此之外,還有更好的辦法杜絕嗎?

往下探討之前,不過我還是要先表達一下我的立場,四年級的孩子猛推孕婦,確實是非常嚴重的不當行為,家長一定要重視,問題發生後,一定要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近年來,「熊孩子」闖禍出大問題的事件層出不窮,在指責「熊孩子」的同時,也許我們該看一下「熊孩子」們是怎樣誕生的以及他們背後的需求。

這一次,僅從這件事入手,讓我們用防患於未然的角度來看看,如何杜絕這樣的熊孩子以及這樣的不當行為。


「所有問題孩子都是需求未被滿足的孩子」


那麼這個文中的熊孩子,我們姑且叫小熊吧。他要把孕婦推下去,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新聞給出的信息有限,我就簡單說說我從中看到的孩子需求,和大家討論分享。

自我價值感被肯定的需求,攻擊力被釋放的需求。

1)自我價值感被肯定的需求。

四年級的小學生,如果在一般的小學,學業任務應該是比較繁重了。家裡很可能有一個焦慮的媽媽,學校里可能有一個永遠不能說不的老師。所以,對於小熊來說,到處都是權威,被權威壓得喘不過氣來。

不過,對於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年齡在11歲和12歲左右,真是青春期萌芽的時期。

所以,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他需要向權威挑戰,然後確認自己的價值。現有的教育體制,以及家庭對先有教育體制的認同,孩子沒有機會向權威挑戰。

沒有機會向權威挑戰,自然就有機會向權威的另一面-----弱小來進行挑戰,來證明自我價值的存在。

孕婦剛好符合這個條件,首先婦女是成年人,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權威的存在,但由於孕婦在大環境下是處處受保護的,同時也代表了弱小,一推孕婦,所有的人都會圍過來,我就被關注到,我被「看見」了,我的自我價值就等於被肯定了。

新聞裡面還提到,小熊身高140cm,體重120斤,大家可以仔細想一下,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是個小胖子。小胖子在生活中不一定經常遇到暴力攻擊,但是暴力語言是一定有的。

小熊作為一個小胖子,有可能會比較自卑。通過推孕婦,看看是否會流產,來證明自己的力量的強大。

如果小熊是這個需求占主要,那麼作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肯定孩子的價值。

這時候父母還是要和小熊站在一起(實際上我們也明白理解孩子做的事情有時候操作起來確實非常艱難,因為猛推孕婦基本上已經是危及到兩個人的生命了),不過即使是這麼的艱難,還是先要肯定孩子,肯定動機正確的部分(發現閃光點),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比如他做這個舉動是想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這本身是一種科學態度。等和孩子關係有良好的連結後,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是否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法代替這麼危險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結論。

很多人看到上面所說的方法會非常的難受,也會引來爭議:為什麼孩子犯了這麼大的錯誤,還要去肯定孩子,肯定孩子的價值感,怎麼不去罵孩子一頓呢?

是的,罵孩子很簡單,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罵完自己也痛快了,和孩子的關係卻被毀了。

所以即使孩子犯了天大的錯誤,還是先要和孩子站在一起,保持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連結,才能有機會去溝通,讓孩子知道自己破壞了規則,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犯了多大的事。

所以通過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孩子站在同一個陣營,接下去和孩子一起討論,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去實施這樣的實驗,真正的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討論,相信孩子會有各種腦洞大開的方法,然後一起去挑選符合社會規則的方法來求證。在此基礎上,注意一定要給孩子普及各種危險知識。


2)釋放攻擊力的需求

上面提到,小熊是個小胖子,有可能很自卑,對於一個自卑的人,攻擊力都朝向自己,捨不得給別人。加上父母的權威,在家裡不可能被釋放,所以攻擊力平時都積蓄起來,一旦有機會讓攻擊力釋放出來,力量會非常大,無法控制。

當小熊發現這邊有一個孕婦,而且預料到孕婦無法反擊,他可以安全的釋放自己的攻擊力的時候,就不會思考過多,攻擊力就會迫不及待的釋放出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會把孩子的攻擊力看做是洪水猛獸。

因為在一般人的眼裡,攻擊力代表了憤怒,還有一部分的恨意。這在很多家庭中是不被允許的。

就像把孕婦推倒的小熊一樣,因為對自己生活環境有恨意,無處釋放,就選擇了孕婦來釋放自己的恨意。

當孩子不能用攻擊力向外釋放恨意的時候,更沒有辦法向外界表達愛。

在家庭中,給予孩子適當的表達恨意機會,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當然不僅僅是孩子,而是我們所有的人,來更好的表達愛。


只有有攻擊力向外的孩子,

才是有生命力的孩子?

平時如何釋放孩子的攻擊力呢?

家需要做成一個安全的容器,讓孩子儘可能的釋放各種攻擊力,孩子只有在家裡被安全的釋放完各種攻擊力之後,才有可能出門,到學校,變成一個遵守各種規則的孩子,成為一個關心他人的人。

孩子會享受到規則之美。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裡的攻擊力不允許被釋放,那麼孩子在外界生活學習的時候,一有機會就會釋放, 根本不會去考慮社會規則,也沒有能力去考慮攻擊力釋放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媽媽就安靜坐在孩子身邊,允許他有過激的言語,允許不會傷害到人但很激烈的行為,讓孩子盡情的釋放。

讓孩子知道,家是安全的釋放的地方。然後讓孩子有一個邊界的概念,家裡可以釋放攻擊力,但是外面不可能,學校不可以,對同學老師,對其他人不可以。

有人會有疑問,那麼孩子是不是會無法無天?

請放心,一個孩子的攻擊力總量是恆定的,在家對著媽媽釋放完之後,在外面會很柔軟。

有人還會有疑問,那麼四年級年齡這麼大的孩子的攻擊力很強,怎麼辦?

當然,如果越小的時候就讓孩子盡情的釋放,攻擊力就越小,大人越能承受,孩子大了之後攻擊力也會下降。孩子越早的享受規則之美,越會遵守規則。

四年級的孩子攻擊力已經非常的強了,但是,作為媽媽,還是要勇敢的承接,如果媽媽都接不住孩子的攻擊力,孩子其實是很無力的,只能到外界去釋放自己沒有辦法控制的攻擊力。

然後,媽媽們放心,孩子的攻擊力經常釋放的話,更不會特別大,如果攻擊力非常的大,一定是有被壓抑過的時候了,更應該釋放。

釋放攻擊力,總比不釋放好。

在家裡安全可控的釋放,總比在外面釋放、不知道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好。

如果在生命的早年不能享受規則之美,那麼長大了之後就會感受規則的束縛,然後,一有機會就去挑戰各種社會規則,成為那些肆意破壞的人。

一個少年生命已經走了至少11年,養成這樣的思維方式肯定也不是一天兩天,做出這樣的行為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所以要讓熊孩子往好的方向去調整,也不是一兩句話,一兩天就能改變的。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配合和教養,發現孩子背後真正的需求,尊重孩子,給予孩子的攻擊力安全的釋放的空間,孩子才能更好地走自己的路。

所有問題背後才是真正的問題。

對於熊孩子也一樣,愛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享受規則之美,把熊孩子杜絕在搖籃里。


作者:李倩,育兩個姑娘,姐姐8歲,妹妹4歲,用心理學來細膩分享養育中日常和心得,和您一起與孩子成長。個人微信公眾號:心理倩分析(cheerl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catSXAB3uTiws8Kje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