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優騰芒該把體育IP變成「綜N代」了

2022-08-24     壹娛觀察

原標題:愛優騰芒該把體育IP變成「綜N代」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大娛樂家。

世界羽毛球錦標賽最近正在日本東京激戰,除了央視的傳統直播渠道之外,今年羽毛球世錦賽的比賽還出現在了優酷上。

事實上,這其實還只是優酷與國際羽聯五年合作協議中的第二項重大國際賽事,未來五年,優酷將會對湯姆斯杯、尤伯杯、蘇迪曼杯、世錦賽、全英公開賽等幾乎所有羽毛球世界大賽進行直播。

儘管優酷對於體育版權的熱情遠不及2018年豪擲十幾億搶下世界盃的時刻,但想要在如今的長視頻流媒體市場上繼續保有競爭力,光有影視內容顯然是不夠的,另一邊的騰訊視頻最近一年裡基本已經將騰訊體育的內容版權納入麾下,而愛奇藝也一直是各大足球版權的熱衷收集者,更不用說再次集齊歐洲五大聯賽的咪咕視頻。

在這個B站、小紅書、抖音、快手都對體育俱樂部和世界盃版權兩眼放光的時代,長視頻流媒體無疑更需要依靠體育內容來穩住本就容易被動搖的訂閱用戶,更重要的是對於體育內容戲劇張力的充分利用上,國內的流媒體巨頭還需要更加深入,畢竟這上哪去找比年復一年不斷運營的職業體育聯賽更好的真人秀素材。

體育版權趨於理性

對於國內的流媒體平台來說,當下或許是「集郵」各大知名體育版權的最好時機,因為曾經那些豪擲千金搶版權的玩家幾乎已經成為了過去。

相比於過去一年幾千萬歐元或上億英鎊才能獲得的西甲和英超版權,如今這些體育賽事在國內的價格幾乎已經打了骨折。

根據西甲與咪咕最新的版權合約,簽約3年的年均版權價格僅為450萬歐元,這個價格跟之前當代明誠拖欠西甲聯盟時曝光的4500萬歐元版權費用相比,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騰訊體育之前在英超與PP體育出現合約糾紛時,趁亂拿下的英超2020-2021賽季372場比賽的價格,也僅僅只要1000萬美元。與此前一個賽季16億人民幣的巨額版權費相比也具有明顯差距。

最終作為地球上商業價值最高的足球賽事,英超版權最終還是被另一家流媒體巨頭收入囊中。

英超2022-23賽季

2021年7月22日,愛奇藝體育宣布成為英超中國內地及中國澳門地區獨家新媒體轉播平台,全程直播2021-2025四個賽季的英超比賽。

在官宣公告中,愛奇藝並未標明此次版權價格。不過美國知名體育媒體The Athletic足球記者Matt Slater在社交媒體表示,愛奇藝此次拿到英超付出的版權費要高於騰訊體育,但依然遠低於此前英超與PP體育的合約。

隨後愛奇藝也將版權分銷給咪咕視頻。2021年8月14日,英超新賽季開賽前夕,咪咕宣布成為英超持權轉播商。在新賽季開打前壓哨拿到西甲版權之後,咪咕也成功成為了又一家集齊歐洲五大聯賽以及歐冠賽事的流媒體平台。

當然,目前這種局面很難說是因為體育賽事已經在國內失去了吸引力,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之前被熱錢盲目炒作的體育版權價格終於回歸到了理性的均值上。

根據Questmobile數據,截至2021年5月,國內內容平台體育相關內容活躍用戶數達到6.49億。一場曼聯的比賽結果依然能進入微博熱搜。

尤其是過去兩年,從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的情況來看,體育賽事已經能夠保有極高的關注度,同時快速形成線下產業的反饋。只不過相對於周期更長的大型體育賽事,每年都會回歸的常規聯賽不能單靠一時的熱點製造能力,更需要轉播平台具有長線運營能力,尤其是相應的配套內容。

相對於國內市場體育版權的價格逐漸回歸市場理性,國際市場上體育版權的價格依然是水漲船高,尤其是疫情之後,伴隨著各家流媒體平台都開始將目光瞄準各類體育賽事,頂級聯賽的商業價值也直接反映在了不斷高漲的版權續約合同上。

NBA八年前與ESPN、TNT的轉播合同已經到達了240億的價格,就在最近傳出消息稱NBA希望下一次續約時再將這一價格翻三倍,到達驚人的9年750億美元。

即便如此,根據迪士尼CEO Bob Chapek在最近財報會議上的表態,迪士尼與NBA的續約只是時間問題。

畢竟上個季度迪士尼財報亮眼的一大助力便是得益於NBA總決賽帶來的體育轉播高收視率,同時頂級體育賽事也有助於ESPN+這一體育流媒體的訂閱用戶增長,甚至因為綁定效應,也間接為Disney+和Hulu貢獻了新用戶。

2022年NBA總決賽:勇士隊奪冠

不像NBA更具有國際性,但NFL、MLB等北美超級熱門賽季甚至是在海外市場相對冷門的MLS(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也因為亞馬遜、蘋果、Facebook不斷對體育版權產生興趣,版權價格始終處在讓外界咋舌的高位。

甚至就連過去對體育版權一向敬而遠之的Netflix,也終於有所鬆動,尤其是在各路競爭對手都開始對體育版權下手的情況下,Netflix之前也和環球、亞馬遜一起參與F1北美版權更新的抬價活動。

儘管Netflix沒能成為中標者,但其實也很難說它是輸家,核心在於Netflix依靠著過去幾年大熱的體育紀錄劇集《Formula 1:疾速爭勝》讓ESPN付出較上一次合約十幾倍的價格——年均版權價格從500萬美元飆升到超過7500萬美元,才最終拿下新版權。

這便是當代流媒體平台之於體育賽事的意義,比賽轉播當然很重要,但比賽並不是全部,在這個體育比賽幾乎代表著全天候無死角真人秀的時代,流媒體如何利用好體育賽事在比賽之外的那些商業策略決策與狗血八卦,其重要性完全不亞於獲得版權本身。

體育明星也是天生演員,場上場下皆為真人秀

即便著名教練穆尼里奧已經離開英超有幾年時間,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他之前在亞馬遜出品的英超紀錄片《熱刺:孤注一擲》對球員阿里的一番話都會被球迷翻出來發在社交網絡上,因為他對後者的評價幾乎驗證了他驚人的識人能力。

這些內容過去多年以來球迷一直津津樂道卻又只能從各種渠道捕風捉影才能獲得的,隨著現在流媒體平台大肆介入體育賽事,關於這些頂級聯賽在場下的故事才開始以超高清的面目呈現在體育迷眼前。

如果要評選截至目前最成功的體育賽事紀錄片,Netflix出品的《Formula 1:疾速爭勝》進入前三大概不會有太大爭議。

《Formula 1:疾速爭勝》劇照

這不僅僅是因為其在內容製作與口碑評價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商業紀錄片,其對於F1賽事本身的推廣到達了驚人的高度。

根據SportsMediaWatch的數據,2021年的F1賽季是美國有史以來收視率最高的賽季。

2021賽季結束時,在阿布達比舉行冠軍歸屬戰的收視率為0.55,觀眾人數為96.3萬,比上一年分別增長了84%和77%,創下該賽事北美有史以來最多觀眾人數。

這一突然的增長動力來源便是Netflix,根據《紐約時報》的說法,《Formula 1:疾速爭勝》讓更多人開始了解這項名聲在外卻並不容易被吸引的賽事,令F1其高管們更高興的是,這部紀錄片吸引了他們多年來一直渴望吸引的美國體育粉絲。

在Netflix上,這部體育紀錄片的播放量同樣驚人,第4季在今年3月7日至13日的一周內成為Netflix上播放量第五高的內瓤,在短短五天內觀看了超過2800萬小時。很快F1便宣布了將會繼續與Netflix合作,保證該系列的持續更新。

最終這些數據都轉化成了真金白銀的版權費,只不過最後買單的人不是Netflix,而是迪士尼旗下的ESPN,原本過去不被美國觀眾青睞的F1轉眼也成為了熱門賽事。

如果說Netflix之前那部《最後之舞》還是在為NBA老球迷的情懷服務,那麼《Formula 1:疾速爭勝》則更像是一部體育賽事如何吸引新觀眾的教科書。

《最後之舞》劇照

如何在這個娛樂內容爆炸的時代吸引更多年輕新觀眾,不僅僅是F1一家的問題,這既是賽事主辦方需要考慮的問題,同樣也在很多時候折磨著花大錢買下了版權的轉播方。

國內90後NBA球迷很多都是因為姚明進入NBA從而開始關注這項賽事,這也是很多球迷會將火箭隊視為主隊的原因,對於00後來說類似的契機並不存在,騰訊如今對NBA越發意興闌珊也與此有關。

體育IP如何拉新,其實是遠比讓死忠老球迷持續付費更難解的問題。

尤其是國內這些流媒體平台,相對於央視、五星體育等傳統轉播平台,他們更依賴自己的商業化能力去最大化這些體育版權的價值,但如果僅僅恪守過去傳統轉播那種到點播比賽的模式,想要在內容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能保證老觀眾的訂閱就已經不錯了,想要吸引新觀眾無疑是痴人說夢。

對於咪咕和愛優騰來說,即便很難獲得國際體育賽事的影視製作機會,Netflix與F1的製作思路依然值得借鑑。

Netflix已經拿到了整個F1的拍攝許可,那愛奇藝只關注和記錄首位中國車手周冠宇行不行?畢竟F1同樣也有擴大中國市場的需求,這些極其細分的版權對於國際賽事來說也是稀鬆平常。

與此同時,本土職業聯賽同樣是一個不小的市場,CBA兩年前與咪咕簽下的五年轉播合同總價也超過了40億元。最近CBA起訴B站侵權要求索賠超過4億也鬧得沸沸揚揚。

能夠深入追蹤CBA和中超球隊或是一些熱門的國家隊比賽的幕後,無疑能非常輕易的累積出足夠多精彩素材,足以保證每年一季紀錄片內容的製作。

一旦國內觀眾接受了體育是一部沒有劇本的真人秀這一想法,那麼像追綜藝一樣看下去便不是什麼難事。

相比於在後期幾乎沒有新內容可拍的「綜N代」,體育賽事的不確定性意味著新內容會不斷湧現,比賽結果、轉會紛爭、甚至是球員場上場下的八卦都是素材。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體育影視內容會產生新的粉絲,他們開始關注這項運動,然後回到節目裡尋找更多幕後內容,並通過社區或社交媒體進行宣傳。

根據手頭累積的海量素材去製造戲劇性,這本就是如今長視頻流媒體的強項,顯然他們不應該白白浪費體育賽事這一天然素材庫。

即便過去兩年國內這些賽事的競技性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疫情影響,但從CBA最近因為頭號球星郭艾倫的轉會事件屢上熱搜中不難看出,這些職業聯賽天然就具有遠比刻意設計的真人秀更戲劇化的情節與更多元的個人色彩,如今國內缺乏的只是一個如何好好活用這些元素的平台。

在獨占版權時代已經漸行漸遠之後,手握大把體育賽事版權的長視頻們該思考反而是如何進一步將整個市場蛋糕做大,而不應該僅僅盯著那些本身就已經願意付費的老球迷們使花式漲價割韭菜。

藉助影視製作能力,將體育IP轉化為足夠有吸引力的長期運營內容,對於既渴望好內容又想要實現賽事商業化回報的平台,這其實是難得一石二鳥的好機會。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看誰能能先踏出第一步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c0fafda47bd9e05d73ae935f770ee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