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準機制啟動,市場底到來,一個大問題

2023-10-12     凱恩斯

原標題:平準機制啟動,市場底到來,一個大問題

10月12日,A股市場出現久違的反彈,雖然九月月線收出十字,但對於醫療板塊和新能源車板塊其實金九基本實現,而這兩個板塊應該會在10月有所體現,所以,我認為市場會逐步走強,對於市場底到來,此時不應懷疑自己的判斷,A股的好日子就要來了。

今天消息面值得關注的是匯金增持四大行。為什麼要增持四大行?原因眾說紛紜,但實際上匯金這類資金本身就是作為一種類似平準基金的存在,也就是逆市場方向熨平市場波動,減少暴漲暴跌。增持本質上和銀行股估值水平、救市等並無直接關係,且金額總體上也不大,四大行加起來增持4.77億。當然投資人可以認為這是對市場信心的提振行動。未來匯金、養老金等機構連續出手,能夠對A股市場投資人的心理上形成有效支撐,畢竟,A股的投資人主流還是內心承受力不夠強大的散戶投資者。

IPO出現異動,一件事是浙江國祥暫緩上市,另一件事是正大股份撤回IPO,這些公司都有一個特點,資產質量一般,但定價很高,本身有錢能分紅,非要上市融資再圈錢。貌似他們就是奔著上市圈錢和二級市場套現來上市的。

國祥頂風可以作案說明A股IPO的確存在一定的漏洞,我經常把交易所比作超市,你要在這麼多超市中脫穎而出,商品必然要又好又稀缺,否則消費者憑什麼來你的超市?同樣的,A股這麼多年,比如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全部在美股和港股,幾乎沒在A股;即便進行註冊制改革,也沒有看到A股出現更多尖貨,反而庸脂俗粉之輩越來越多。對此,也許是資本市場、管理層都對註冊制有很大誤解。A股過於強調融資功能,強調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而忽視了市場的優勝劣汰功能,不注重對於投資人的合理回報。

未來需要完善退市制度和詢價制度。退市制度是讓IPO和退市數量持平,詢價制度是讓代表市場的詢價團給出客觀報價,市場嗤之以鼻的上市公司這麼高的定價是怎麼給出來的?尤其是關注券商等中介機構,做錯了事、隱瞞事實,中介機構應該承擔連帶責任,否則中介機構沒動力去細緻審查上市公司信息真實性。看樣子,A股制度建設還要優化和加強,希望這次能夠藥到病除。

熱點板塊上,今天能源金屬大漲,並不意外,巴以衝突導致能源價格上升,能源金屬掛鉤鋰電池,勢必水漲船高。但中國車企還有額外利好:美國持續已久的三大車企罷工。美國車企罷工的原因很複雜,美國汽車工會爭取權益也並不是第一次,之所以這一次這麼持久,是因為車企不肯妥協,而工人也不能妥協。對美國車企,成本上升是打不過中國車企的,對美國工人,美國通脹這麼高,工資養家餬口難度很大。所以不可調和下必然久難治癒。

換個角度看,緊縮和通脹都不是好事,美國通脹居高不下,最終是會斷送自己國內的優勢產業,形成新的「銹帶」。而中國人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思考一點:如何在提高工人的人均收入的前提下保持我國汽車製造業的競爭力?提高競爭力無非是兩種策略,規模化和差異化。而現階段我國新能源汽車還是規模化為主。

綜合看,好消息是美國工人再罷工下去,三大汽車廠搞不好會被中國車企收購,壞消息是要居安思危,也要找到中國汽車業差異化發展的路子,別看著別人的笑話,結果幾年後,「小丑竟是我自己」,所以要提早走創新發展的路子。

另外,印度逮捕VIVO的員工。理由還是「避稅」,和之前對小米罰款如出一轍。所謂「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印度市場對我國企業是有吸引力的,人多,需求就多。但印度市場對我國企業也是不友善的,整天敲中國企業的悶棍。中國怎麼辦?我覺得還是要在有些方面學習美國。貿易、技術大棒,加上市場換技術的甜棗。

所以,我認為小米、OV等中國電子消費品生產商的關鍵在於,加大研發投入,搞點新鮮的產品,提高作業系統和晶片的研發投入。未來沒有技術壁壘的企業,是很難存活的,技術是「防悶棍」最好的手段,沒有之一。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號:A0150619070003。【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bccaba5c9d8d8404ba8bd002a9438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