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奇藝電影新動作,對行業意味著什麼?

2023-07-28     毒眸

原標題:愛奇藝電影新動作,對行業意味著什麼?

處在調整期的網絡電影行業,需要一些新變化。

從整體大盤看,過去兩年,網絡電影2021、2022年影片上新量持續下降。根據云合數據和愛奇藝聯合出品的《2022網絡電影年度報告》,2022年網絡電影上新總量為388部,相比2020年的769部、2021年的551部繼續下降。

短期內,這樣的變化趨勢還在繼續。根據前5個月的「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共有37、42、55、58、72部取得備案,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數據是127、120、133、144、109部。

一方面,「提質減量」的口號確實已經深入到了行業當中,雖然數量在顯著下降,但部均正片有效播放已經從992萬提升到了1582萬,正片有效播放量破千萬的比例,更是從19%上升到了46%.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觀眾的線上觀影需求,並沒有隨著「提質減量」的趨勢而下降,整體的「頭部化」趨勢,與內容生產者的布局與規劃相互作用,到這個階段,也開始需要新的變量。

平台願意成為這種變量,在過去兩年,不論是PVOD概念的引入、應用,還是「雲影院」品牌的誕生,都標誌著以愛奇藝為代表的平台,正在從自己的角度,嘗試輔助行業的轉型。

在這樣的節點上,愛奇藝自判電影《零號追殺》的上映,帶來了新的變量,作為流媒體電影當中的「自製項目」,它標誌著平台在這一賽道上參與方式的變化,側面證明了平台與製作在流媒體電影的概念內絕非零和博弈,也有著和劇集、綜藝一樣的進化邏輯。

《零號追殺》

作為平台,愛奇藝努力在做的事情,其實也不外乎將這塊蛋糕繼續做大,找到整個電影行業的「新增長曲線」。

不止是任達華

不論是陣容還是質感,《零號追殺》都不太符合傳統意義上的刻板印象,僅僅金像獎影帝任達華擔任主演和監製,就能引起不少網絡電影「傳統受眾」之外的注意。

劇情上,《零號追殺》在以動作戲為特色的同時,也加入了雙雄視角、穿插敘事等老港片特有的要素,美術上儘可能還原了一條老街風貌的同時,還在打戲上加入了類賽博朋克的高概念要素,讓不少觀眾看後直呼過癮。雖然在敘事方面評價略有爭議,但仍然體現它在創新方面的野心。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它「自製」的特性。在首映禮上談及本片的由來時,任達華表示:「之前拍電影,我更多專注在自己的角色里,但其實一直想做一個原創劇本,剛好愛奇藝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就一起做了這部片子。」

任達華感慨,自己已經入行50年,也非常熱愛這個行業、經歷了行業的改良和發展,但自己「人老心不老,我覺得自己仍然是個少年。」「我想做一個這樣一部電影,把香港電影里的精神帶給大家。」

如任達華所說,和許多傳統的網絡電影不同的是,愛奇藝作為平台,是《零號追殺》實質上的出品方,雲水方至是承製方,藝瑄文化是聯合製作方,在影片海報的右下角,也有著「愛奇藝樂幕工作室」的字樣。本篇的導演是來自武術世家的霍穗強,此前在愛奇藝雲影院就有過《盲戰》這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

68歲的任達華

如果說在網絡電影領域還不夠直觀,不妨類比一下同樣依賴於長視頻平台的劇集賽道。

在早期,網絡劇集,簡稱網劇,曾經也是一種類型劇集的代表,也和如今的網絡電影一樣有著比較鮮明,甚至刻板印象的面貌。從2014年的《靈魂擺渡》開始,愛奇藝逐漸開始發力「自製劇」這條道路,到如今,「網劇」這個名詞,已經逐漸被淡化。

在誕生之初與「電視劇」相對應的「網劇」,已經幾乎和電視劇概念合併,人們在提及自製劇時,已經完全不會影響對內容質量的判斷,近兩年甚至時有網播反哺電視台的優質劇集出現。

很顯然,雖然賽道不同,視聽內容的定位、發展階段也不可同日而語,但在網絡電影範疇,如果能沿著一條類似的路徑走下去,也是行業樂於見到的。

早在2019年的首屆「中國網絡電影周」上,組委會就曾經聯合三大平台共同倡議,以「網絡電影」取代「網絡大電影」,作為通過網際網路髮型的電影的統一稱謂——而在愛奇藝電影的長期願景當中,線上的電影交易市場,可以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第二個支柱」,而從上游到下游的參與,正是愛奇藝想要見到的。

任達華透露,《零號追殺》的項目最開始就是自己和愛奇藝對出來的,「這個項目從有概念到拍攝籌備了三年多」,而不論是上游的內容創意層面,還是到下游的宣發層面,愛奇藝都給予了影片充分的支持,單從廣州和北京的兩場「首映會」,就已經是此前網絡電影難以想像的宣發力度。

從「水電煤」到內容創意

從「網大」到「網絡電影」再到如今的「雲影院」品牌,在網絡電影賽道上,愛奇藝的確一直是行業的引領者。

時間線上,2014年網大概念誕生,2016年愛奇藝率先公布網絡電影分帳票房數據,次年推動網絡電影票房數據接入專業票務平台,隨後,網絡電影獲得長足的發展,也在此賽道上誕生了數家位列行業頭部的公司,一度是長視頻內容當中,少有的平台與製作方共贏的賽道。

如今,愛奇藝已經實現全年財報盈利,但網絡電影本身也在呼喚變化。從2020年開始,對電影消費從線下轉上期待,並沒有完全實現。而在這時,長視頻行業整體的「提質減量」需求,與觀眾的審美需求進一步加大,放到網絡電影的賽道上,就是項目持續變少、頭部項目的比例增加,靠大水漫灌的增長期福利不復存在,轉變需要發生。

在這個階段,愛奇藝為網絡電影行業所做的事情,實際上是從「水電煤」開始的。

2020年初,愛奇藝在國內首推單片付費的PVOD模式,它藉助了國內院線轉網及國外線上流媒體電影發行的經驗,也結合了國內網絡電影的實操,將更大的收益比例讓渡給了製作出品方,但也反過頭來對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5月,愛奇藝發布了雲影院品牌,當時,愛奇藝電影及海外業務群總裁楊向華曾表示,「相信不遠的將來,電影院之外,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電影在線交易平台能夠以更成熟的商業形態創造更大的線上票房,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壯大的第二個支柱。」

2022年4月,愛奇藝繼續更新分帳規則,取消了平台定級的同時,將以往「按有效VV分帳」調整為「按時長分帳」,同時讓進入「雲影院首映」的影片可擁有「35天點播分帳期+180天會員分帳期」,並且在今年的1月1日開始,公開了這些影片的票房查詢系統。

這些不斷調整、不斷完善的「水電煤」舉措,其實就是為了線上電影院的規範化、透明化。如今,PVOD模式下發行的電影已經初具規模,而口碑對票房的作用也通過一些代表作品獲得驗證。

例如,去年的口碑之作《目中無人》,在PVOD模式下收穫了2976.4萬票房,同一團隊出品的《東北警察故事2》也在第一部的成功後,在近期成功上映。這說明,從逐漸更新中的模式當中獲利,是一件可以複製的事情。

《目中無人》《東北警察故事2》

而在「水電煤」之後進一步在發力自製領域,也可以看到愛奇藝在這個行業內所做出的最新嘗試,雖然行業整體處在轉型期,但平台的相關動作,可以給行業內從大到小的公司注入信心。

楊向華曾在與毒眸的對話當中表示,自製電影會在未來雲影院的規模當中占據10%-20%的比重,「剩下的要靠社會化供給。」這個比重並不算高,但只要存在,就會有更持久、更能輻射「社會化供給」的作用存在。作為參考,在劇集領域愛奇藝「懂內容」的印象,也並非一朝一夕就能促成,也都是通過一次次的自製內容,反哺團隊,精益求精。

而不論是分帳的變化,還是平台自己進入其中,都說明了愛奇藝展示網絡電影行業絕非平台與製作方零和博弈的決心,也是繼續將這塊蛋糕做大,一同通過內容創意的革新,讓基於線上的電影製作與發行進入到新階段的決心。

2019年從「網大」到「網絡電影」的創意,輻射範圍更多地還是行業內部,要想改變觀眾對這一類別的初始印象,除了極致類型化的高口碑之作,也需要從各個方向探索「可能性」。在這一層面上,電影線上發行的未來,會更像Netflix的《愛爾蘭人》、還是像劇集那樣不分內容成為第二曲線、抑或是行業初期探索的「好萊塢R級片」陣地,或許都不重要,以《零號追殺》為代表的新動作,或許會以點帶面,去引發整個行業的新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aff404493396c512053e9c4be3e5a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