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金剛:我們還要第二個「漫威宇宙」嗎?

2023-06-12     毒眸

原標題:變形金剛:我們還要第二個「漫威宇宙」嗎?

《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定檔6月9日之時,有兩個遞進關係的問題被不少人提及:

第一個是,這算真人電影版的變形金剛幾?

第二個是,如果這是「變7」,那麼,「變6」哪裡去了?

即便是IP資深粉絲,也很難迅速地給出準確的回答。當然,一些公開的信息也不難被盤點:

真人電影版《變形金剛》,前三部算得上是相對完整的三部曲;而從第三部開始,就伴隨著麥可·貝想要退出、最終卻又拿起導筒的某種混亂,其中從第三部開始,尤其是第四部和第五部,不論是製片還是廣告層面,中國資本的存在感都相當高。

《變形金剛4》《變形金剛5》

第五部票房口碑雙重潰敗後,原本規劃的第六部遙遙無期,反倒是外傳作品《大黃蜂》,成為了電影上映時間線上的「變形金剛6」。

所以,雖然製作一側有意淡化,但《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依然可以從「第7部變形金剛真人電影」的角度,去簡稱為《變形金剛7》(方便起見,後文也用此簡稱),甚至在宣傳側,各處也能隨處可見「變形金剛7」的稱謂。

官方只是時常不忘強調,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合了「超能勇士(猛獸俠)」IP的「重啟之作」,計劃再來一次「三部曲」;從片頭字幕製片人麥可·貝的名字來看,雖然看上去想要和前五部「劃清界限」,變形金剛系列卻依然逃不了這位爆炸大師的思路和影響。

只是從口碑和票房走勢、尤其是中國市場的票房走勢上來看,要想重塑當年3、4兩部爛也能輕易賣座的「輝煌」,光靠重啟是難實現的。

數據來源:燈塔專業版

*本文有微量《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劇透

令人羨慕的IP

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IP之一,《變形金剛》一個眾做周知的「特點」是,它是先有了玩具,再有的內容。

極端一些說,自始至終,變形金剛的動畫、影視內容,都可以視作「玩具廣告」,無非是規模和成本的區別。

站在美國玩具巨頭孩之寶的角度,變形金剛IP的誕生,其實是一次典型的出口轉內銷:1970年,日本TAKARA公司從孩之寶手中買到了「G.I.Joe特種部隊」前身「Combat Joe」的開發權,並開始了改編漫畫IP和改良玩具的「兩手抓」。

為了讓玩具更好玩,TAKARA推出了擁有機器人變身功能的「微星小超人」,而1980年推出的「戴亞克隆」玩具,更是擁有了可以變形為汽車和恐龍的兩個系列。

變身改造人玩具廣告

同年的東京電玩展,孩之寶的代表反向被這些能夠變身的玩具所吸引,決定將「微星小超人」和「戴亞克隆」帶到美國,並命名為「Transformers」,隨後,孩之寶便決定效法自己的當家IP特種部隊,進行反向的「內容開發」,這便是被粉絲們津津樂道的1984年G1版動畫。

如今許多人津津樂道的「世界觀」、「人設」等IP開發的要素,當時的孩之寶就已經相當熟稔,賽博坦星球,汽車人和霸天虎兩大對立陣營,重建家園和前往地球的矛盾,這些如今看來相當老土、但在當時相當有開創性的設定,一舉奠定了變形金剛成功的基礎。擁有一塊可以變形的正版擎天柱或者威震天,成為了全世界諸多孩子的夢想。

此後,變形金剛IP經歷過起伏和混亂,但也誕生了以《超能勇士(猛獸俠)》第二季、DW、IDW開發的漫畫為代表的、提供劇情深度的內容。

到了21世紀,電影視效水準發展到了足以開發的高度,史匹柏推動的、麥可·貝執導的真人版《變形金剛》又將這個IP帶到了新階段。

被稱為「爆炸貝」的麥可·貝代表作是《珍珠港》,最被人記住的就是對災難、宏大戰鬥的場面的調度。在麥可·貝手上,「香車美女」成了變形金剛的主題,「汽車人+梅根·福克斯+林肯公園」,也滿足了美國青年的多重幻想,一度成為變形金剛的ICON。

雖然演變到現在,「美女」的主題被大大減弱,《變形金剛7》的男女主分別是拉丁裔退伍軍人和非裔博物館研究員,但還是沒有減弱金屬、機械碰撞所帶來的荷爾蒙,宏大場面雖然沒有「爆炸貝」時期誇張,但至少在這方面也還算值得票價。

畫面轉向遙遠的東方,雖然沒有太深厚的汽車文化,但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對電影的口味大體相似,況且,不論是玩具還是動畫片,乃至後來的真人電影,對中國市場的態度都相當積極。

儘管動畫片因為有不少戰鬥場面最開始被認為「不適合中國寶寶體質」,但最終還是在與玩具售賣權的捆綁後成功播出,讓孩之寶沒有錯過當時就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

眾多《變形金剛》動畫中的一版

總體上,最令人羨慕的點在於,在商業模式上,相比於「從內容到衍生品」的路徑,反過來「從衍生品到內容」的路徑,孩之寶似乎在做一項更有效率的生意——更何況,在變形金剛身上,孩之寶實現的早就不僅僅是「拍廣告、賣玩具」,而是結結實實的雙豐收。

例如,前兩部變形金剛電影分別投資1.5億、2億美元,但最終收穫了8.3億和7億美元的票房,與中國聯繫越來越緊密3和4兩部,縱使口碑不佳,也都在中國收穫了超過10億的票房,還剛好趕上了中國電影票房飛速爬坡的腳步。

剛需,但已不完全是

看變形金剛系列的電影,你可以聽到的最多的評價就是,「這種電影,爽就行了,不必糾結於劇情。」

一方面,這類評價自然相當有道理。電影發展到今天,此類不需要太多思考,甚至追求大腦按摩、把享受重點放在特效沉浸上的電影,一定意義上就是電影院的「剛需產品」。

很多人都無法忘記,第一次看變形金剛真人版時,擎天柱變身時所帶來的震撼與感動——哪怕它的概念圖最開始出現時,導演麥可·貝還因為將汽車人們的形象進行了金屬化修改而被口誅筆伐;就真人電影版而言,第一部在當時無比驚艷的特效、第二部與當時風靡的3D視效接軌,都烙印著電影工業「時代的變遷」。

第一步真人版《變形金剛》

但另一方面,「只看視效不看劇情」的話術說多了,也反倒有些綁架的味道。

先不論常常也被冠以類似評價的「漫威宇宙」電影,至少在第三階段之前相對縝密的規劃、每一部環環相扣的劇情,真人電影版變形金剛的在開發的規划上總是略顯混亂,沒有理由的死亡與復活、反派關鍵時刻突然降智,以及戰力的嚴重混亂等等,都常常令粉絲搖頭。

哪怕是這樣一部被許多評論稱為「劇情水準有所回歸」的《變形金剛7》,在很多人看來也充滿了邏輯硬傷,缺乏人物成長,甚至在一些人看來,系列主角擎天柱從頭至尾都有些「人設崩塌」之嫌。

編劇或許可以解釋《變形金剛7》的時間線設定在了1994年,擎天柱在情感上尚未擺脫某種灰色地帶,但人類男女主的成長線也同樣沒有得到特別好的刻畫,家人、團隊的迴環結構不再新鮮,「team」的口號也已經十分像隔壁《速度與激情》系列的「family」。

有人調侃,《變形金剛7》值就值在,你可以用一部電影的價錢,看到包括《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速度與激情》等多部電影。結合本部內容上對巨無霸陣營的刻畫,以及結尾「G.I.Joe特種部隊」的出現,你很難不推測接下來的兩部變形金剛,將要走向類似漫威宇宙的例子,甚至「G.I.Joe特種部隊」都可以對應「神盾局」。

很難說《變形金剛》按照這個方向的重啟,就一定是個好主意。至少,漫威的這一套自己都是明日黃花,《速度與激情》系列也已經在肉眼可見地走下坡路,變形金剛在這個節骨眼上加大劑量地去效仿,很難不替它捏一把汗。

也難怪有評論家認為,《變形金剛7》或許是變形金剛系列榨乾IP最後價值、發揮最後餘熱的一種嘗試。然而,越是純粹站在這一層角度,票房層面的審視就會越擺上檯面:根據Box Office Pro數據顯示,《變形金剛7》北美首周末票房預計在3000-4000萬美元之間,或將繼續創下變形金剛系列新低,而根據貓眼專業版,《變形金剛7》目前預計票房將將超過6億,也較難超越前作。

時代在變化,那個「香車美女」的變形金剛時代不會再回來,也不必再回來。然而,2023年了,我們真的需要在變形金剛身上,再看一次「漫威宇宙」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a7776d9b19d259c98d84d09d376d7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