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kaga
聯商專欄:2014年「雙12」,通過改變支付方式,線上開始從線下引流,到如今,消費領域的變化可以概括為「一多兩少」。
一多
被手機占用的時間越來越多。不管是整塊時間還是碎片化時間,都被手機占用著。看視頻看推文,割草種草,買東西賣東西,買方變賣方,傳播變渠道,搜索到推送,免費到付費,電商到社群,文字到視頻,直播到帶貨,店鋪到店群,一切都源於手機!手機越來越成為消費者的核心資產。
有商務主管部門的領導說,渠道越來越多,統計監測手段跟不上了。大數據反映在上海的賣家量很大。
面對這種變化,不僅企業感到困惑,政府其實也很困惑,想管又管不了!新問題用老思路肯定管不了,更管不好。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十分強調組織變革,其實更需要實施組織、機構、機制、流程、制度、法規等一系列變化變革與革命的正是這個叫「政府」的組織。
兩少
用現金與去實體店購物越來越少。有些人已經多年不碰現金了,很多人出門從來不帶現金。
在日常消費需求中,不僅實物商品需求越來越依靠網絡來實現,就連服務需求也越來越通過網絡。日前想陪杭州來的客人去看看嘉定南翔,搜索以後發現嘉定居然還有一個規模很大的「郊野公園」,而且還必須預約門票。折騰好久才約到門票,進園問工作人員,傳說中的烏桕大道,楓葉大道,水杉大道在哪裡?工作人員說,就是三條路,具體在哪裡,他們也不太清楚。
網絡化,移動化,技術化,加上我國「閒人」太多,使「賣家」也越來越多,我國正在進入「全民賣家」的時代。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店商如果在商品服務傳播等方面都沒有大變化,前行道路的天空將會越來越變黑。
既定的人口,對實物商品的需求是一個常量。但事實上,特定區域的商品需求在營銷推廣或特定事件背景下,卻是一個「變量」。如在社群營銷背景下,在微信群接龍購物,會有一种放大效應,常常會購買一些超過實際需求的物品。
這種購物熱情,最終會回歸到理性需求,人人賣貨只是一種不成熟流通的表現,是一個過渡時期,不是流通的終極模式。
三個關注
針對零售格局變化,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1)關注生活方式
零售有三重境界:賣貨、賣場景、賣生活方式。有些傳統零售連貨都沒有賣好,所以首先被消費者拋棄。但有些傳統小店如雜貨店,不僅認真賣貨,而且還能滿足附近居民就近便利性生活場景需求,所以活得還可以。再如盒馬,盒馬鮮生,盒馬mini,盒馬菜市滿足「內食需求」,而盒馬F2等則滿足「中食需求」,盒馬里則食滿足「周末需求」,不同業態對應不同生活場景。
生活方式與生活場景的區別在於:生活場景是現實的消費需求;生活方式則是對未來生活場景的設計與創新。前者滿足的是「想要的需求」,後者滿足的是「需要的需求」。
無論是賣貨賣場景還是賣生活方式,都是一種創造價值的過程。所以,零售業的重點應該是為人創造生活價值,更多地去滿足「想要」的精神需求,而不僅僅是滿足「需要」的物質需求。
(2)關注基礎設施
未來零售將越來越依靠以技術為核心的人機互動的智能化基礎設施,線上、線下、社群的零售店或零售人,其背後都是供應鏈、信息技術、物流配送、用戶觸達等系統與平台的支持。傳統的以品牌特許經營為主導的零售服務業組織模式也將會發生重大變化。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的零售平台將越來越強大。
(3)關注優質資源
除了基礎設施,零售業最重要的資源還包括:一是優質的商品資源,如原產地特色農產品、優質加工食品、創新日用生活品等等。二是優秀的服務資源,我國零售業十分缺乏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一線服務人員。三是優質的社會資源,零售服務具有極大的拓展空間,各種社會資源將重新配置。當然,還要擁有優秀的專業人才。
當前的零售屬於熱身階段,是新舊交替,各種力量處於僵持狀態,新的出不了高效率,舊的還沒有到「腐朽與垂死」。過了這個階段,舊商業舊體系將土崩瓦解,新體系將壓根用戶,商業的新時代才會真正到來。你們準備好了嗎?
(來源: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 周勇,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