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至今無解的「陽謀」:拿著劇本無法破解,明知是坑不得不跳

2022-08-26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歷史上至今無解的「陽謀」:拿著劇本無法破解,明知是坑不得不跳

歷史,其實就是人類的鬥爭史,每一個歷史進程,幾乎都是靠大大小小的爭鬥來推動,大一點的就是戰爭,小一點的就是各種鉤心斗角爾虞我詐,凡是推動了歷史進程的人物,要麼憑的是武力,要麼憑的是智謀。

但是,武力鬥爭畢竟很粗暴,帶來的破壞性太大,而用智謀解決問題,不僅成本很低,效果還有可能比動用武力要更好,所以,古代王侯將相的身邊都會有幾個謀士,遇到事情第一反應就是找人出謀劃策,因此古時候的謀士是很吃香的職業。

漢武帝

比如曹操聽說許攸要來,光著腳丫子就跑出去迎接,許攸一來,馬上給他出了火燒烏巢之計,很快打敗袁紹。當然今天我們不是要講三國,這裡只是舉個例子來說明計謀的重要性。

說到計謀,又分為陰謀與陽謀,陰謀,就是陰謀詭計,給人的感覺一般都是用於背地坑人幹壞事,那麼與之相對的,就是陽謀,陽謀是光明正大擺在檯面上實施的計謀,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案例,比如前不久咱們聊到過 「二桃殺三士」。

很多人說「二桃殺三士」是陽謀,其實我覺得它還真算不上是陽謀,但是今天我們要講的「推恩令」,歷來被公認是一個無解的千古陽謀,哪怕你智商比得過諸葛亮,只要你身處「推恩令」這個計謀當中,你也絕對無法破解。

漢武帝

先來說一下到底什麼是「推恩令」。令,皇帝下達的法令,推恩,就是推廣恩惠之意,也就是說,推恩令,是一項推廣恩惠的法令,他的頒布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劉徹。那麼劉徹要推行的是什麼恩惠呢?

這裡要先說一下古代的宗法制度,它規定了權力和財產的繼承,必須遵循嫡長子繼承的原則,比如一個被皇帝封了爵位的王侯,他的爵位和家產都只能由正妻所生的大兒子繼承,如果大兒子英年早逝,那就依次往下讓二兒子繼承,總之,只能順位繼承給年紀最大的那個嫡子,其他的兒子,特別是庶出的兒子(也就是妾室所生的兒子)都只能幹瞪眼。

在漢代,自劉邦立漢以來,就封了很多很多的諸侯王,這些諸侯不但有自己的地盤,還有自己的軍隊,實力強大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造反,因此漢代很多皇帝都想削弱甚至消滅藩王,比如漢景帝實行削藩,結果卻引發了七國之亂,不僅削藩不成還差點皇位不保,所以,怎樣解決諸侯王的問題,一直是西漢所有皇帝的心病。

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七任皇帝,他的父親就是漢景帝劉啟,劉啟因為推行削藩而引發了七國之亂,所以皇位傳到劉徹手上以後,各地的藩王依舊是一塊很大的心病。有了前面的經驗,漢武帝劉徹沒有再使用武力削藩,而是頒布了一道「推恩令」。

推恩令的主旨,就是針對諸侯王今後的繼承方案進行了調整,一改從前的嫡長子繼承制,以前不是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諸侯的爵位和地盤嗎,現在把它改成必須由長子、次子和三子共同繼承。

實質上,就等同於把諸侯王的實力瓜分為三分,到了下一代,繼續再這樣往下面分,一直這樣分下去,從前那些尾大不掉的諸侯國,就會自然瓦解,諸侯國沒有了,皇帝自然可以高枕無憂。

漢武帝

那麼漢武帝劉徹頒布這道法令的時候,非常聰明,他取了個名字叫「推恩令」,為什麼叫「推恩令「?因為這是皇恩浩湯呀!從前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諸侯的權力和財富,皇帝現在讓你的三個兒子都可以享受這些財富和地位,豈不是天大的恩惠?

當然,受到這項推恩令的諸侯們也不是傻子,他們當然知道皇帝的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分化瓦解諸侯的實力,但是,漢武帝把推恩令的劇本光明正大地交到諸侯的手上,他們卻想不出任何破解的辦法,因為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的確是一種恩惠。

比如,並不是每個諸侯都喜歡自己的嫡長子,甚至按照人之常情、做父母的都希望一碗水端平,推恩令打破了嫡長子繼承制的約束,所以很快被這部分諸侯接受;其次,諸侯王的子孫幾乎都支持推恩令,因為這關乎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哪怕在位的諸侯王不執行,他的子孫也不會答應。

漢武帝

比如衡山王受到推恩令之後想要造反,結果被自己的親孫子舉報,在切身利益面前,諸侯王的子弟還是看得很清楚,誰不執行推恩令,誰就是剝奪自己財富和地位的敵人,所以,推恩令的確是抓住了人性的弱點,以至於諸侯無法抗拒,明知是個坑也不得不往裡邊跳。

最後再來看一下推恩令效果,咱們知道三國時期的劉備,他是中山靖王之後,這個中山靖王生了一百多個兒子,因為推恩令的推行,推到劉備手上的時候已經什麼東西都沒得分了,所以劉備堂堂王室後裔也只能淪落到以賣草鞋為生,所以看看劉備的遭遇,你就知道推恩令的效果,是多麼地厲害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95bcf89f13f7dc8a9fabd6048c40f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