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第一部,番茄君選它——《志願軍:存亡之戰》。
7天7.88億,各項數據碾壓第一。
上一部《雄兵出擊》在去年國慶上映,口碑票房不俗,現如今大銀幕終於等來第二部。
番茄君第一時間看完,百感交集,我想說:「抗美援朝」就該這麼拍!
這部《存亡之戰》就是在《雄兵出擊》的基礎上,向我們呈現志願軍第四、第五次關鍵戰役的關鍵戰鬥。
如果說上一部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正面硬碰硬,是全景式史詩般大戰場的大攻防。
那第二部的視角,改變就很大。
用三個「一」字概括,再好不過。
第一個,是「一家人」。
《存亡之戰》始於一次分別。
準確說,是李默尹一家人的分別。
解放戰爭剛剛結束,作為總部參謀的李默尹(辛柏青 飾),也迎來了自己小家的團圓。
失散多年的女兒李曉(張子楓 飾),在解放上海之後找到。
兒子李想(朱一龍 飾),已經是63軍188師的教導員,也短暫休假歸隊。
雖然多年未見的親人,剛剛見面有點陌生,但好日子似乎就在前方。
可一紙緊急調令,剛團圓的小家,再次分別。
李想奉命歸隊,李默尹申請上前線,家裡又剩下李曉一人。
這是全中國千千萬萬個,因為抗美援朝戰爭,團圓再次被打破的家庭寫照。
李曉追著父親軍車哭泣的那一刻,讓人動容。
就連高級軍官家裡,也免不了這種分別。
落在普通人頭上,離殤可想而知。
後來,李曉也申請,上了抗美援朝前線,成了一名戰地翻譯。
一家三口,在尤為激烈的鐵原阻擊戰前夕相聚。
再次迎來短暫的團圓,可大仗在即,這恐怕是一次真正的生離死別。
陳凱歌的鏡頭,基本集中在這家人每個具體的個體身上。
通過李默尹,李想和李曉三個人的視角,呈現了高級指揮官,基層指揮官和戰士眼中,完全不同的「鐵原阻擊戰」。
也把「我們為什麼能贏」的答案,刻在了觀眾心裡。
第二個,是「一個專家」。
這個專家,第一部中曾出現過。
就是在戰爭開始前夕,與周總理「對線」的歸國專家吳本正(朱亞文 飾)。
吳本正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剛開始並沒有明白,為什麼一窮二白的志願軍,敢和美國人叫板;更沒懂,為什麼這場仗,非打不可。
到了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吳本正也申請上了前線。
作為軍工武器專家,他可以在第一線收集關於武器的第一手資料,也能實地幫助戰士們,提高武器使用效率,提升戰法。
而通過吳本正的視角,我們也終於在大銀幕看到了,具體到戰壕、戰術、戰法、細節的真實戰鬥場景。
比如,怎麼抵擋坦克。
我軍都是輕武器,鐵原第一道防線前面,又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區。
這種地區,美軍的鋼鐵洪流基本上是無敵的。
志願軍只能通過構築工事禦敵。
吳本正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事無巨細地在工事構築過程中,教給戰士們實操經驗。
戰壕要怎麼設計,要多少寬度,哪邊土松,哪邊土緊;
彈坑要怎麼利用,要放多少水,要如何通過路徑設計,引敵人坦克進入深陷;
反坦克裝備要怎麼使用,要領在哪,怎麼減少傷亡及犧牲……
印象中,這是番茄君第一次,在一部戰爭電影中,看到這麼詳細的現代戰爭平原攻防戰防守攻略。
妥妥的「第一視角」體驗卡。
再比如,抵近攻擊。
為了改進武器,吳本正召集很多一線戰士,來講自己仿製武器的缺點。可聽到的,卻是很多他從沒想到的英雄故事和犧牲事實。
他不明白,為什麼反坦克手雷的有效殺傷半徑是20米,可戰士卻要抵近到10米投彈。
因為手雷量少,要保證準確度,也因為手雷有偏差,越近成功率越高。
他不明白,為什麼無後坐力炮射程幾百米,卻要抵近到幾十米才放。
因為平時訓練捨不得用實彈,很多人在戰場上,是第一次使用,為了保證成功率,只能出此下策。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拿命換。
一輛坦克,一般是3個小組9個人實施攻擊,打得好,能回來一組。
也就是說,基本上是6-9個人,換一輛坦克。
有一個小戰士,講述自己班長抵近10米炸坦克的事。
戰鬥打響後,吳本正親眼看到,小戰士拿著反坦克手雷,在坦克旁邊引爆。
坦克炸了,他也死了,被彈片炸得體無完膚。
這一刻,無論是吳本正還是我們,肯定都能明白,這群人的偉大。
也肯定都恍然大悟,為什麼這場戰爭,我們一定能贏。
第三個,是「一場戰鬥」。
這是《生存之戰》里,「戰」的主體,也就是以188師為主的鐵原阻擊戰。
為了確保真實感和震撼感,陳凱歌團隊,在幕後拼盡了全力。
三個月時間,二十萬平米的布景,超過萬米的戰壕,連起來超過10公里的坑道,以及超過2000人的同時參演。
大場面,大製作,大手筆。
從觀感上看,是真正的國產頂級戰爭片水準。
美軍鋼鐵洪流的步坦協同,壓迫感十足。戰場上狼煙四起,當幾百門榴彈炮同時發射犁地,在影院的觀感超乎想像。
遠程攻防戰頗具史詩感,大兵團大戰鬥的全景式呈現,讓我們對什麼是「大仗」,有了最為直觀的感知。
坦克對攻,巴祖卡發射,烈性炸藥爆炸,汽油火蛇從溝壕噴涌而起。
多少年沒見的震撼,在《存亡之戰》中兌現了。
除此之外,微觀層面的戰鬥,也極盡真實。
硬碰硬的拼刺刀,殺紅了眼的單兵對戰,二追一的坦克貓鼠遊戲,叢林炸水庫的特戰攻防。
傘兵、狙擊手、戰損記錄員……這些很少聽到的兵種,在片中一一呈現。
事無巨細,看得很爽。
對番茄君來說,這場《存亡之戰》是對第一部的全方位升級,也是對抗美援朝的全景式科普。
都說鐵原阻擊戰是「鐵在燒」,看完電影,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鐵在燒」。
用生命,換時間;
也用生命,換空間。
這場拿命在拼的戰鬥,讓教科書中的「抗美援朝」有了真實影像,讓「英雄」二字,多了血肉。
陳凱歌曾說過,第二部的核心,並非戰爭,而是一個字:人。
人,就是參與戰鬥的人。
是那些帶領我們體驗「鐵原」殘酷的第一視角。
這裡面最重要的,是三位主演。
他們的表演,給《存亡之戰》注入了靈魂,也讓志願軍戰士有了生動的群像。
朱一龍飾演的李想,其實是第一部的「彩蛋」。
因為第一部的戰鬥主角,是陳飛宇飾演的孫醒。
在第二部中,兩人終於實現聯動。
朱一龍的表演,一向內斂含蓄,擅長通過細微的表情和肢體變化,體現人物情感。
之前他的《人生大事》就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那個粗中有細,外冷內熱的莫三妹,不知道成了多少女生心中的白月光。
這次的李想,也是如此。
興沖沖回家時,面對父親李默尹的責難甚至「刁難」,李想那一瞬間的變臉,讓這個大男孩固執又可愛的一面,瞬間在觀眾心中立住。
在得知自己要離開,去見父親最後一面時,他把一路以來的「測繪」成果展現給父親,並慷慨激昂地講述一番。那種作為兒子的得意,又讓我們看到,一個優秀志願軍戰士,一個迫切想得到父親認可兒子的傲嬌。
電影中,有好幾場朱一龍的眼神戲,感染力極強,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跟妹妹分開時,臨走又返回那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陌生的兄妹情份,在朱一龍眼裡開出了花。
戰場見父親,前一秒還在跟自己的老爸開玩笑撒嬌;後一秒就換上了「營教導員」的馬甲,當著全營戰士的面,做慷慨激昂的站前動員演講。
角色的轉換十分絲滑,反差感拉滿。
還有就是,最後那一場引爆炸藥的戲。
即便滿臉烏黑,動彈不得,但那翹起的嘴角和溫潤的眼神里,能看出對家國,對親人深沉的情感,甚至希望。
看到這一刻的番茄君,簡直暴風哭泣,無語凝噎。
那種偉大的犧牲,在朱一龍的表演中,感染力和情感張力拉滿,讓人忍不住流淚。
只能說,李想這個角色,選朱一龍對了。
這兩年張子楓鮮見於大銀幕,沒想到在國慶憋大招,一下子上映兩部。
張子楓表演素有靈氣,雖然沒見過哥哥的面,但開門那一眼,兄妹情就寫在了眼睛裡。
父親留下家書半夜離開,李曉追著軍車跑,那種生離死別的撕心裂肺,讓人動容。
而在戰場上,張子楓瘦小的身軀,和身邊的戰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可在對美軍翻譯播報時,堅定的眼神和鏗鏘的話語,又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小女孩內心深處迸發出的,無與倫比的強大能量。
看《志願軍》里張子楓和朱一龍飆戲,實在太爽。
這對兄妹,恐怕是今後國產電影里,最惹人注目的兄妹檔。
相較於兩位年輕演員,辛柏青的表演,穩字當頭。
辛柏青飾演的參謀,是一位高級軍官,但他申請去第一線收集戰爭信息,是個擁有家國大義情懷和抱負的人。
在家裡,他一個眼神,就讓「嚴父」有了血肉。
在戰場,面對與兒女的生離死別,他臨別的一個眼神,卻又讓人無限惋惜。
李默尹面對過彭總這樣的大佬,也面對過手底下最為普通的志願軍戰士。
但對待他們,辛柏青眼裡總有種光,那種不卑不亢,始終將理想信念放在心裡,始終堅信一定會勝利的純粹,在辛柏青眼裡真正具象化。
其實,《志願軍》里的戲骨有很多。
吳京飾演的63軍軍長傅崇碧,正氣凜然很有氣勢,與《長津湖》也算是實現了聯動。
王硯輝飾演的彭總不怒自威剛柔並濟,有橫刀立馬的將軍氣概。
朱亞文的吳本正,書生意氣,有時候拖拖拉拉不聽勸,有時候又有文人的一腔熱血,讓人又愛又恨。
歐豪,陳飛宇的志願軍戰士,是最基層戰士的真實寫照,也讓普通戰士的形象深入人心。
無論是什麼樣的戰爭片,場景、特效和製作永遠都只是「殼」。
在核心「人」上面,《生存之戰》絲毫沒有拉胯。
這些演員的優秀表演,很好回答了「我們為什麼能贏」的命題。
面對強大的聯合軍,這群可愛的人,不就是我們勝利底氣的來源嗎?
陳凱歌的電影,總會充滿浪漫主義情懷。
即便是場面宏大的《志願軍》,也有那種,讓人心中憋悶,久久意難平的情節。
電影的核心是人,講述的是家與戰爭的故事。
而「家」,在電影里有明確的指代。
甚至在第一部,就埋了暗線。
李曉在聯合國翻譯講話的時候,她將一把鑰匙掛在面前。
這個鑰匙的牽絆,在第二部中有了解釋。
李默尹上戰場之前,把家裡的鑰匙託付給她,讓她看好家。
而李默尹也揣了一把在褲兜,戰場上常常拿出來。
這把鑰匙,就是家的意向。
也是父女倆的情感勾連。
另一個,是一朵花。
李想臨走前,李曉給哥哥灌了一壺水。
水壺上,她別了一朵鮮艷的小花。
這朵花,被李想做成了乾花,夾在自己的戰鬥筆記中。
這是兄妹情感的代表,也是家的牽絆。
鐵原阻擊戰打到最艱苦的時候,這朵花再次出現。
花朵遠赴國外,仍未凋零。
戰士們在戰鬥前,雖然灰頭土臉,可還能從花里嗅到芬芳。
這不就是家的味道。
滿是狼煙的焦土的戰場,因為這朵花,燃起了光明和希望。
雖然慘勝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但家的方向,永遠不會變。
為了很好與第一部承接,《生存之戰》里,還有對第一部戰士命運的呼應。
比如,小戰士楊三弟,在第一部中,因為沒有拉開巴祖卡的保險,導致班長犧牲。
這次,他終於獨自狙坦克,記得專門打開了保險栓。
再比如,松骨峰畏戰的楊傳玉,也終於在水庫攻防戰中,完成了屬於自己的救贖。
人性本如此,害怕沒有什麼。
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可一旦完成成長,他們都是鋼鐵戰士。
每個志願軍戰士,不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當然,《生存之戰》並非沒有缺點。
看完全片,兩個遺憾,讓番茄君意難平。
第一個,製作層面。
因為影片時間線貫穿整個抗美援朝,所以前半部分的剪輯,稍微有點亂,也有點趕。
這是劇情節奏決定的,畢竟要在2個小時時間裡,講述這麼一個宏大的故事,需要提速。
如果能更好保證影片的節奏,觀感會更上一層樓。
第二個,劇情層面。
李想的犧牲,讓人意難平。
原本以為下一部他還要當主角,最後的悲壯,真讓人忍不住抹淚。
李默尹也被炸斷了腿,最後生死未卜。
真希望第三部儘快上映。
作為《志願軍》老粉,番茄君已經等不及了。
有些事有些人,一輩子都不能忘。
因為歷史就在那裡。
他們生命長青,精神永駐;
我們才能繼承,發揚,奮勇前進!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