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在國際社會上,朝鮮是一個形象非常特別的國家,這個國家幾乎是主動將自己隔離在世界之外,但又往往因為一些大動作而登上國際新聞。
在這個世界上,似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成為朝鮮的對手。
因為,朝鮮所展現出來的形象是天不怕地不怕,毫不在意其他國家的看法。
雖然朝鮮在對外關係上表現的神鬼莫測,不過,它和中國之間卻有著很深的淵源。
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爭,讓兩個國家的命運從此緊緊相連。
而且,即便是表現的不在意任何人的朝鮮,也對兩位中國人非常尊敬,在國內專門為他們立了銅像。
在特定的日子裡,他們都會進行紀念活動,來感謝這兩位中國人對朝鮮所做出的貢獻。
甚至還說,沒有這兩個中國人,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朝鮮了。
那麼,這兩個中國人究竟是誰呢?
雪中送炭
第一位便是我們最熟悉的毛主席。
毛主席是當年抗美援朝戰爭最主要的支持者,以及最後的決策者。
這對於朝鮮來說是莫大的恩情,因為,當年朝鮮面臨的就是亡國的風險。
憑朝鮮人民軍的實力,根本無法和聯合國軍對抗,是中國的加入,才使得戰局扭轉。
在做這個決定之前,毛主席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出兵朝鮮壓力很大,因為,中國也剛剛建國不久,一窮二白。
台灣方面的蔣介石,一直在等待機會反攻大陸。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在對外作戰的過程中慘敗,那蔣介石很有可能會捲土重來。
更何況,當時我們確實沒有必勝的把握。
美國是當時世界上第一軍事強國,不管是人數還是武器裝備,聯合國軍都遠遠強於中國。
當時,美國在朝鮮戰場上已經掌握了絕對優勢,即便我們加入,能不能扭轉乾坤還是個未知數。
出於這樣的顧慮,國內大部分人不同意打這場仗,畢竟為了一個朝鮮太不值得。
可是,毛主席看的比所有人都長遠,他知道,如果朝鮮淪陷,那中國也絕對逃不過。
美國人的野心絕不止於一個朝鮮半島,他們想要的是整個亞洲。
所以,我們援助朝鮮,一來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有義務去對抗美帝國主義;二來,只有戰鬥才能為我們爭取生存的機會,一味的逃避,只會讓美帝國主義得寸進尺。
後來發生的一切,也證明毛主席對於美國人的看法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攻入朝鮮半島之後,很快開始派飛機襲擊我國的邊境,在這種情況下,出兵是必然的了。
毛主席身在國內,但是,他的目光一直放在前線,他以高明的智慧保證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運籌帷幄
當時的朝鮮早就已經被戰爭推到了懸崖邊,就算是作為國家領導人的金日成,也感覺前途渺茫。
但毛主席很快給朝鮮帶來了希望,因為他敏銳的察覺到,麥克阿瑟是個狂妄自大的傢伙,他絕不會想到中國志願軍敢於參戰。
麥克阿瑟甚至輕率的兵分兩路,這是一個很失敗的策略。
而朝鮮面對的另一股敵人,也就是南韓的軍隊,完全是美國手中的牽線木偶,而且戰鬥力直很差,只會做表面功夫。
毛主席認為,這些不高明的對手,正是我們今後戰爭勝利的關鍵。
綜合分析之後,毛主席決定,我們第一仗應該和南韓軍隊交手。
於是,10月25日,第一場戰爭打響了。在這次戰鬥中,人民志願軍以秋風掃落葉的速度,消滅了南韓軍隊的一個加強營,這次勝仗一下子讓聯合國軍內部大為震驚。
接下來,遭受重創的輪到了美國,志願軍用了13個晝夜,殲滅了美軍1.5萬人。
麥克阿瑟大驚失色,當時的美軍已經武裝到了牙齒,他們所擁有的先進作戰條件,甚至已經領先志願軍一個時代。
但就在這樣的絕對優勢之下,美軍卻成為了失敗者。
麥克阿瑟分析了幾天幾夜,卻始終想不通。
在毛主席以及前線彭德懷等一眾將領的指揮之下,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我軍都取得了極大的勝利成果。
這時候,朝鮮國內的信心得到了普遍恢復,很多人認為勝利近在眼前。
但毛主席這個時候卻勸說朝鮮冷靜下來,毛主席指出:「戰爭仍然要做長期打算,要估計到今後許多困難情況。要懂得不經過嚴重的鬥爭,不殲滅偽軍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殲滅美英軍至少四五萬人,朝鮮問題是不能解決的,速勝的觀點是有害的。」
毛主席的智慧果然高人一等,從後來的一系列資料來看,美軍當時尚有餘力,可是,志願軍經過幾場苦戰,早就已經達到了極限。
如果我們輕敵冒進的話,到手的勝利成果很有可能再被美軍奪去。
但是毛主席的穩紮穩打,讓美軍找不到反擊的機會。
在此後的戰役之中,美軍依然節節敗退。
到了第四次戰役期間,我軍的主要戰術已經從先前的進攻變成了主動防禦。
但即便如此,由於此前作戰消耗太大,此時的志願軍還是疲於奔命。
這時候毛主席對軍委提出:我們應該採用輪換作戰的方法,從國內抽調老兵去朝鮮戰場替換新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美軍進行持久戰。
同時,毛主席還告訴前線的彭德懷:「韓戰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
毛主席此時已經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所以,他要通過持久戰來逼迫美國坐到談判桌上。
到那個時候,中國和朝鮮的手中就有更多的籌碼。
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之下,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國軍隊進行了兩年邊打邊談的工作。
一開始氣焰囂張的美軍,在漫長的戰爭之中已經被磋磨了銳氣,時間拖得越久,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就越強烈,滯留前線的美國軍人也越來越想回家。
美國政府也漸漸感到力不從心,他們為這場戰爭投入了很多。
但是,由於中國志願軍的堅持,美國始終沒有取得自己想要的戰果。
最後,不可一世的美國選擇了低頭,他們在停戰協議上籤了字,隨後撤出了朝鮮。
中國人民志願軍用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這場偉大戰爭的勝利。
而這場勝利,自然也離不開毛主席這位出色的指揮官。無論是前線的戰鬥,還是政治上的博弈,毛主席都充分利用了中國的優勢,打壓了美國的氣焰。
在中期進行總結的時候,毛主席非常驕傲地說:「出於敵人的意料之外,我們居然能夠克服自己的困難,居然能夠反擊侵略者,並獲得偉大的勝利。我們的敵人眼光短淺,他們看不到我們這種國內國際偉大團結的力量,他們看不到由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永遠宣告結束了。」
對於朝鮮來說,這場戰爭是他們永遠不能忘卻的。如果沒有抗美援朝,今天的朝鮮可能就與他們的鄰居韓國一樣,早已淪為美國的傀儡,人民的尊嚴也無法保障。
所以,朝鮮人民永遠記住了毛主席。
關於毛主席如何戰勝美國的故事,在朝鮮人之中代代流傳。
他成為了朝鮮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更是第三世界國家對抗帝國主義的一面旗幟。
堅持鬥爭
除了毛主席,第二個讓朝鮮無比尊敬的中國人,便是周總理了。
和毛主席一樣,周總理同樣也是抗美援朝取得勝利的關鍵人物。
在最初,毛主席提出抗美援朝的時候,周總理的態度是支持出兵朝鮮,但是有一個條件必須要滿足,周總理所說的這個條件,是我們必須要獲得蘇聯的空軍支援。
這是一個基於理性分析提出的條件。因為,當時中國的空軍還完全沒有建設起來,如果我們僅憑陸軍去和美國硬碰硬的話,恐怕無數的戰士會白白犧牲。
抗美援朝這件事情關乎的,不僅是中國和朝鮮兩國的命運,對於蘇聯也大有影響。
假如美國侵占朝鮮,進犯中國,最後威脅到的必然是蘇聯的大國地位。
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周總理認為,蘇聯本就應當承擔起大國的責任。
周總理的提議得到了毛主席的許可,所以,很快周總理便攜代表團前往蘇聯,和史達林進行談判。
周總理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這一生在談判桌上為中國爭取到了無數的利益。
這一次前往蘇聯,周總理同樣身負重任,談判結果將直接影響到戰爭的走向。
去往蘇聯不久,周總理便給毛主席發來了電報:經過談判,史達林已經同意援助中國,可是,空軍需要兩個月的準備時間。
周總理建議毛主席,在正式得到蘇聯援助之前暫不出兵。
毛主席思考之後,同意了周總理的看法。
一段時間之後,時機終於成熟,毛主席這才下達了出兵朝鮮的命令。
周總理則又開始忙碌起來。
志願軍雖然出發了,但我國當時的後備物資還完全沒有備齊,導致許多戰士在進入朝鮮的時候,只穿著單薄的冬衣。
周總理為此寢食難安,為了保證前線的物資,周總理開始親自監督生產線。
他調動了東北以及上海的棉紡工廠,給志願軍戰士加急生產冬衣。
周總理還細心的提出,衣服里放的一定是新棉花。因為,作戰經驗豐富的周總理考慮到,戰場上醫療物資不足,冬衣里的新棉花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用來消毒止血。
糧食問題更是周總理所關心的。
當時,東北方面經過研究,做出了一種便於攜帶的食物,也就是後來資料中常見的炒麵。
這種食物是將大豆、玉米、高粱磨成粉,再混入食鹽炒熟,帶在身上,不會增加多少負擔,而且不必生火做飯,避免了暴露目標。
周總理很快指示,將這種食品大規模的量產。
而且,中央還出具了一份特殊的《關於執行炒麵任務的幾項規定》。
為儘快滿足前線的食品供應,周總理號召全國各家各戶都動起手來。
他自己更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和北京的幹部群眾一起給前線的志願軍做炒麵。
談判博弈
當然,周總理最主要的戰場還是外交。
前線的戰爭如火如荼,而後方對於美國的施壓也是很關鍵的。
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周總理不斷的奔波於各個國家,特別是和蘇聯進行了很多輪的談判。
周總理認為,必須要在談判桌上為中國和朝鮮人民爭取最大的利益。
他也看破了美國的陰謀,所以,他反覆的告誡金日成,不要被美國人一時的退讓所迷惑,在談判桌上,關於自己的利益要一寸不讓。
周總理用自己堅決的態度,始終掌握著談判桌上的主動權。
美國人本以為,中國方面為這場戰爭耗費大量的兵力資源,所以已經極度的期待和平。
他們想要利用中國求和平的心理,提出一些無理的條件。
但是,周總理擺出的態度是,我們不怕談判破裂,也不怕談判無休止的拖延下去,我們要的是公平正義。
這種做法看似會激怒美國,但其實恰恰能保證中國的勝利。因為很顯然,美國才是更著急的一方,他們雖然對中國和朝鮮明里暗裡的威脅。但早已經急於撤出戰場。
所以,只要寸步不讓,美國必然妥協。
而最後,周總理也果然成為了談判桌上最終的勝利者,他以自己的智慧保障了戰後的朝鮮不受美國控制。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朝鮮人對於周總理的敬佩了。
毛主席和周總理以極大的魄力,援助了處在危難之中的朝鮮,讓朝鮮擁有了獨立自主的機會,所以,他們也值得被朝鮮人民永久的紀念。
參考資料:
高遠《周恩來與抗美援朝》
北京青年報《毛澤東是如何指揮抗美援朝戰爭的?》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