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購置稅落地,只因"汽車賣不動"啦?

2019-07-05     成功快車

7月1日,新的《車輛購置稅法》正式實施。同時,已實行近1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廢止。《車輛購置稅法》雖然仍將車輛購置稅的稅率設定為10%,與此前保持不變,但也有一些具體的細則發生變化,這些變化也對納稅人今後購車納稅行為產生較大影響。

而此前,民眾對新稅法最大的關注點,就是新能源汽車或將不再免稅,從而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買車的慌了,經銷商炸了","國補退,地補退,七月買車要交購置稅",說是造成一次小小的"恐慌"也不為過,六月成了汽車銷售代表"狠賺一筆"的好時候。可是新法一實施,新能源汽車繼續實行免徵。熙熙攘攘的六月車市,仿佛是一地雞毛的鬧劇。

在此,我們對新法不作過多的解讀,也不去評價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種種營銷手段和是非。只是一種聲音開始漸漸響起:"種種一切的真相,就是中國的汽車賣不動了,核心原因就是汽車市場的供需關係即將崩潰。"這種聲音站得住腳嗎?不急,我們來細細分析一下。

新法:新能源汽車繼續實行免徵

總體來說,7月1日實施的《車輛購置稅法》有如下幾個變化:

1、7月1日之後,電動摩托車不再屬於應稅車輛,無需再申報繳納車輛購置稅了。與電動摩托車一樣的還有排氣量不超過150毫升的摩托車,這類摩托車在《車輛購置稅法》實施後,也無需再繳納車輛購置稅。但在6月30日前購置的車輛還屬於應稅車輛,其納稅義務已經發生,7月1日後仍需要申報繳納車輛購置稅。

取消了以最低計稅價格計徵稅款的規定,而是按照納稅人買車時,支付給銷售方的全部價款(不含增值稅)來計算應納稅額。

取消"最低計稅價格"規定,是源於信息技術支持。商品與服務稅收分類編碼、納稅人識別號、多證合一等技術,令目前車輛銷售市場價格公開,難以通過虛假申報車價的方式規避納稅義務。

3、7月1日起,將全面取消紙質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納稅人在辦理車輛購置稅補稅、更正等業務時,稅務機關也不再出具紙質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因此,納稅人也無需再提交紙質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

而最重要的就是第4點:包括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車輛及公共汽電車輛在內的5類車輛可免徵車輛購置稅。除上述五種情形外,目前尚在執行期內的新能源汽車免稅和挂車減稅等優惠政策,也仍生效。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消費者購置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同時,在2021年6月30日之前,也對購置挂車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有專業人士認為,此項措施的目的,在於對沖新能源補貼政策退坡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簡單來說就是刺激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

車商:被炒作故意"誤解"的新法規

六月,新能源汽車市場流言滿天飛。無論是網上輿論、汽車論壇還是經銷商,在對7月新法進行解讀時,均源於此前公告中顯示的可免稅五類車型的說法,而新能源汽車並不在列。但是,並沒有任何一方一任何形式的"實錘"進行斷言,所用的字眼是"或將""可能"等等。銷售代表們會以此為理由,極力勸客戶購買車輛,但絕不會"肯定"。由此我們可以有個結論:至少汽車經銷商們,是非常希望新法收繳新能源 汽車購置稅的。

原因很簡單,這些都是經銷商的銷售伎倆,目的是為了加速去庫存。不僅是新能源汽車,傳統燃油車的也是這樣,每當行業內出現變化趨勢時,經銷商就會藉機進行炒作,製造恐慌。每逢品牌發布新款和換代車型的四、六、九、十月,類似的營銷炒作痕跡就更加明顯,一些針對市場的流言更是口徑一致。網絡上眾多的政策"解讀",或許有不少是廠家、經銷商"合作"的結果,故意去"誤解"新法新規。

甚至有新能源二手車市場的經銷商覺得,如果是新能源車也要徵車輛購置稅,不少用戶就會選擇不用繳交購置稅的二手新能源車,那麼二手新能源市場春天就真的來了,而二手車商先前低價囤積的新能源車自然也能賣個好價錢。這些套路,都可以從傳統燃油車交易中學到。

市場:有沒有無限增長的"春天"?

不管是經銷商清庫存,還是消費者的恐慌心理,都會給人一種最直接的聯想:是不是汽車市場本身出問題了?

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超過1800萬輛,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市場,首次超越美國。到2017年,中國的汽車市場達到2800多萬輛,這是歷年來的最高點。而從2018年開始,汽車市場首次迎來了28年的首次下跌,今年一季度持續下跌。不僅僅是車企,上游零部件供應商的日子也越來越難過,營業利潤嚴重下滑。"汽車賣不動了",這個聲音悄悄響起來。

曾經有專業人士對中國的汽車市場"豪情萬丈"認為按美國汽車2.5億輛、美國3.27億人口計算,平均1.3人擁有一輛汽車;韓國平均2.4人一輛車;而中國平均5人才有一輛車。這樣看來中國汽車市場的天花板還很高,更有人認為中國2030年將達到7500萬輛。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今年4月,網際網路流行起了一張中國車企4月銷量"腰斬"榜,有些車企甚至是"斬首"。

而汽車市場"悲慘"的現狀,有人直言政策是最大的原因,主要就是"限牌"和"稅收"兩大問題。以北京為例,2010年汽車市場爆發後,當年年底北京市就發布了"限牌令"。從汽車保有量上也可以看出兩段明顯的差距,限牌明顯降低了汽車銷售的速度。

政策: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市場

牌照上面不多說了,我國目前有8個城市限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杭州、貴陽和海南。對汽車市場的影響不能忽視,但是緩解交通擁堵的職能也不可或缺。

重點說一說稅收。從購買一輛車,消費者除了要出裸車價格,還需承擔一大筆附加稅,如購置稅,車船稅,若買進口車還要繳關稅。稅收對汽車市場的刺激作用,可以從以往的實例體現。

2009年、2015年以及2016年三次實行了購置稅下調5%的政策。得出的結果是,購置稅下調,汽車銷量同比大幅增長;購置稅恢復,市場增長放緩。購置稅調整對市場的調控作用,立竿見影,效果明顯。

2017年購置稅為7.5%,2018年為10%,2019年依舊10%。這樣看2018年的車市28年首降,顯得那麼正常。同等對比到新能源汽車,對比到"加徵購置稅"謠言,也是"司馬昭之心"。新法繼續免徵購置稅的措施,也代表了政策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扶持態度,從沒有變過。

結論: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的意圖就是"節能減排"。能源問題對任何國家都是"國策"問題,而國策是對商業市場進行指導,而不是受商業市場所擺布的。

作為消費者,面對新法新規實施時,如果能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分析,相信對自己幸福生活的規劃,會更加合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gvHXmwBUcHTFCnfQGiO.html


















短命的綠洲

2019-09-05





造星?糟心

201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