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 城市化與建築學的未來——《世界建築導報》坊城設計專刊發布論壇

2024-01-16     櫻花細雨話文字

原標題:活動回顧 | 城市化與建築學的未來——《世界建築導報》坊城設計專刊發布論壇

2024年元月6日,留仙洞萬科雲城設計公社B區報告廳濟濟一堂,各界賢達見證了《世界建築導報》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坊城設計建築事務所自成立以來深耕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歷程與特邀嘉賓面對高密度、基礎設施、存量發展以及人、建築和城市之間關係的思想碰撞。

這是《世界建築導報》坊城設計專刊發布論壇現場,坊城設計以獨立事務所的規模在十六年間建成了超過100個項目,獲獎70 餘項,呈現了其十六年間設計實踐的思想脈絡、方法策略以及對未來的深思。

本活動由坊城設計主辦,萬科雲城設計公社協辦,《世界建築導報》作學術支持,觀築作媒體支持。本次活動分為活動開幕、專題演講、嘉賓論壇3個環節。《世界建築導報》總編、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范悅於開幕致辭中回顧了《世界建築導報》自1985年創刊以來各個時期的發展歷程和新一屆《世界建築導報》的任務與使命並對坊城設計做出了高度評價。

而後的近1小時,坊城設計主持建築師、深圳市勘察設計行業專家庫成員、深圳市學校規劃與建設專家第一屆委員陳澤濤圍繞事務所的發展歷程、自身的求學經歷以及獨立執業後的實踐經驗分享等方面對坊城的城市化實踐探索娓娓道來,現場觀眾皆聚精會神、不亦樂乎。

最後是「建築城市:高密度×基礎設施×存量更新」(論壇主持:肖靖;特邀嘉賓:黃衛東、劉珩、劉曉都、錢源、鍾兵、張之楊)、「城市建築:人×建築×城市」(論壇主持:沈馳;特邀嘉賓:杜鵬展、龔維敏、李甫、孫延超、張宇星、朱濤)兩場專題研討以及觀眾問答環節,各位嘉賓或結合實踐歷程、或結合求學經歷、或結合教學感悟、或結合對建築學科的想法針對議題展開了討論與分享並對坊城十六年來的實踐探索給予了高度認可,為滿堂觀眾呈現了一場生動而又深刻的高水平學術盛宴。

倘若當日你未在場,現將演講、研討、問答實錄精簡分享予你,共同回顧。

論壇回顧

高密度城市是非常宏大的議題,也是設計不可迴避的條件。基礎設施是我們現代城市發展的血液,如今進入到存量更新階段,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所面對的諸多條件都應該有新的時代設定。請各位嘉賓就本次論壇的主題關鍵詞——高密度、基礎設施、存量更新——暢所欲言。

高密度、基礎設施、密度背後有一套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底層邏輯。深圳的基礎設施早年服務於快速城市化、產業集聚、人口遷移。但是近10年,城市容量呈現出過高的密度,導致成本提升,甚至人口結構也開始呈現老齡化。基礎設施投入是城市背負的巨大成本,需要思考現有人居環境和密度是否更適合生存。對此,坊城設計的一系列實驗性的空間想像非常有價值,是對城市不斷做加法的反思。

站在市場端來看,密度高低以前肯定意味著投資回本快慢。但是事情有發展規律和生命周期。坊城前十年的作品多為復合開發,如今越發平和地創造美好的環境,我對此非常有信心。

首先恭喜坊城出專輯。我現在看到很多年輕人富有激情的設計,也曾跟隨歐洲建築師的理論、想法,去做高密度的暢想。坊城在深圳的若干實驗性設計是在設想如果沒有土地資源可用的情況下深圳應該做什麼。城市到達某個強度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變化。這是一個很好的節點,讓我們去探討高密度的價值,比如存量思考、現有資源活化、城市精細化管理等,讓我們在現有高密度條件下提供更好城市生活的可能性。

有一本書叫《增長的極限》,今天的話題可以是「密度的極限」,我們已經迎來這個時刻。人與人的交往方式和媒介傳播方式,已經由於科技的變化而迎來挑戰。「存量」是挑戰高密度的手段,盤活既有空間,植入真正有效的生活和功能。過去基礎設施不夠復合,功能過於單一,造成空間浪費。現在我們把它復合化,集中慢行系統、公共運輸、文化配套、商業服務,過去強調增容,現在推動提質,需要特別嚴肅對待核心區域做增量。

我給坊城的概括是「入世和出世的矛盾體」,知行合一,使得一種高度合作、快樂的基因在他們團隊中得以顯現,作品也高度務實、高產、彈性,跟隨時代最前沿的節奏。這十幾年,深圳建築師跟隨這種高速、高密度的城市生產,梳理了一整套理論,但同時深圳的建築實踐要有獨特性、引領性、啟發性。

產業是城市存在的根本,是當今高密度存量發展的基本動力。一個城市的產業需要一直自我更新,永不落後,站在時代前沿。在這個背景下,深圳建築師和荷蘭建築師的共同特點是隨著時代而變的彈性,我認為這是深圳40多年來非常明顯的特徵。

感謝各位嘉賓的論壇點評。坊城設計、乃至深圳建築設計作品價值需要被深刻討論,我認為只有慢下來,回歸到理性,回歸到正常,才有學術價值思考的機會,從而使得這種持續的思考慢慢形成關於深圳性的討論,找到深圳建築未來的價值點。

世界正在劇變。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人工智慧都對「城市、人和建築」的關係都產生了影響。人的空間使用方式可能隨著科技發展而變化。特別想聽到各位老師就此話題的延展。

我感覺到陳澤濤脫胎換骨的改變,一個是基於城市思考的設計項目,另一個是對複雜環境條件的平衡。這種實施、操作能力和想像力的培養,出自其荷蘭求學的色彩和深大底色的疊加。我們建築師是不是能發出更多聲音,同時讓設計沉澱下來。

我們現在所在的留仙洞是當年我和澤濤等建築師,在劉曉都老師指導下的集群設計的成果。陳澤濤的設計體現出一種對宏觀的敏感,對於效率、平衡的掌握,以及在複雜環境里的舉重若輕,他很少糾結於狹隘的建築形式感、材料、以及哲學概念。城市密度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而是非常具體的人的生活方式。同樣一個密度值,可能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探討如何把密度從一個抽象的數字里抽離,轉化成更具體的生活狀態。

恭喜坊城在《世界建築導報》出專輯。深圳建設除了密度,還有很關鍵的尺度。深圳城市肌理的尺度較大,有值得優化的地方。大規模開發多是集中建設,小尺度項目很難得。希望我們深圳本土建築師能把建築尺度方面,以及與城市結合方面做得更好。無論是出行效率,還是文化豐富度,城市生活的最終感受還是它的質量。在城市建設的尺度感是否能體現出的豐富性方面,深圳建築師有非常多可以做的事情。

建築師對城市有一種先天的責任感,能夠紮根在城市的背景中。我們常年從事生態城市綠色建築的背景,保持一種長期視角來看待問題,需要對城市韌性具備有先天的敏感性。關於設計的時間性問題,綠色和生態建築的出發點會追溯其土地千百年的發展規律,當把思考時間拉長後,建築的適用性可能就更久。建築師能做的就是連接,能夠合適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原點,連接更多需求的可能性,去構建一個新邏輯。

對我來說,坊城作品是提供一個很大的切片,展示過去幾十年深圳快速城市化的豐富話題。如何在量的基礎上,真正保證文化的品質?除了高科技文化,深圳建築和城市設計、城市規劃如想最終勝出,不應以量和尺度來取勝。就像需要真正去理解迷宮的結構,建築文化批評的平台才是深圳真正需要的線索,放在《世界建築導報》這個平台,通過作品集遴選優秀作品的時候,就是非常卓越的機會,釐清迷宮的結構。也許今天,深圳給了我們非常好的歷史機會,就像從大語種里誕生的顛覆性的少數文學,深圳建築最終能在空間品質方面和世界建築相抗衡。

在中國職業化的建築師群體里,坊城是非常優秀的。其職業性體現在匹配度要恰當,匹配甲方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後。這個匹配度需要高度的專業技術和溝通能力,清晰認知城市發展狀態的環節。第二個點我接著朱濤老師的話往下講,專業意味著我們要跳出深圳,進入全球話語體系。可能深圳不需要,但是建築學需要。從專業和文化角度角度,未來應該能為深圳提供更深層的思想範式和空間範式,真正超越焦慮的方法是回到全球的建築學思想本源。

感謝各位老師非常好的點評,量不是我們要追求的,我們盡力用職業性去回應。更慢的節奏下,相信我們會更有深度的思考,希望一個作品勝過一百個建築,需要去積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主辦單位:坊城設計

學術支持:世界建築導報

協辦單位:萬科雲城設計公社

媒體支持:觀築

-End-

編輯 / 朱璐陽

校對 / 施鐸

本文由「世界建築導報」授權觀築發布。

歡迎轉發,禁止以觀築編輯版本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dd4cc56d67b51e7a48849f6cee795fa.html
















喜結金頂!

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