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報道,記錄了作曲家坂本龍一患癌後,在人生的最後兩年里,選擇公開去做的最後 10 件事(大多都與藝術和工作有關)。
今天也想問問大家: 如果有機會,你選擇用哪 10 件事來結束人生?
本期簡單聊聊,編輯們聊了聊自己作為普通人最後想做的一些事。希望你也能在評論區分享~
提前辦場「像婚禮一樣熱鬧」的葬禮
想在離去之前給自己籌備一場葬禮。就像是舉辦婚禮一樣熱熱鬧鬧, 把重要的親人朋友都請來,親自道別。
1. 大家都打扮得很漂亮,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
2. 遺像是一組藝術照。彩色的,笑容燦爛的。
3. 給每個對我很重要的人寫封信,現場親手發給大家。
4. 把畫過的畫都列印出來,辦個葬禮畫展貌似也不錯,伴手禮就是我畫的周邊。
5. 現場我估計會又哭又笑激動的說不出很多話,希望有主持人在現場帶動大家活躍氣氛,BGM 是輕鬆愉快的,大家可以一起跳舞,想哭還是想笑都沒關係。
6. 增加一項簽署遺體捐贈的環節,然後大家一起聊天,共進晚餐。
......
最後,跟每個人好好擁抱道別。
《我最後一個夏天》
以上關於死亡的遐想,貌似很理想化,現實中死亡何時以及何種方式發生我們都不知道。
其實,在剛看到這個關於遺願清單的問題時,本以為也能像寫年度計劃一樣輕鬆寫出 10 件以上想做的事情。認真思考了下,意識到「這次」不能拖延了。
如果真的把「 死期」拉近,究竟做什麼能不留遺憾呢?
想起《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這本書里,有一個面對真正死期將至的來訪者朱莉。諮詢師從她身上感受到的是:「 和死亡的對視,迫使他們活得更投入——不是為未來列出長長的目標清單,而是活在當下」。
關於死前準備
分享看劇時得到的一點小啟發
近幾年我看過最好的一場對死亡的刻畫,來自韓劇《我們的藍調》。
玉冬奶奶(金惠子 飾)確診胃癌晚期後,她為自己做的死前準備好真實,好細膩,簡直是眼睛哭瞎的程度。
1. 刷馬桶,打掃房間。
怎麼會有人和我想得一樣!人可以死,但馬桶不能髒,房間不能亂,必須整整潔潔,讓活著的人知道東西都擺在哪裡。這也是我幻想中「尊嚴死」的一個必要方面。
2. 親自歸整所有的物品。處理掉不要的,把完好的(一條新被子)送人。
物品當然都有自己的靈魂。我也希望自己死後,一些有價值的物品可以繼續被使用,不要被視為不吉利的東西與我一起消失,而是作為禮物和心意被珍惜。
3. 把存款塞給需要用錢的好朋友。讓她好好活著,看著孫女長大,晚一點再來找我。
4. 把對自己有意義的地方最後走一遍。故鄉和老家、親戚家、朋友家,最後回到自己的小屋子。
5. 表達愛,與兒子和解。這段故事比較長,不劇透了,是非常典型的東亞風格,早年的母子關係令人窒息。
6. 喂流浪小貓小狗吃一頓好飯。
給小動物吃東西,內心的無意義感就會暫時消失,切實可感自己有點用。說不定,給小貓做飯也可以抵抗疼痛和對死亡的恐懼。
最後再說一個的話,悼詞(自我介紹)有機會一定得由我自己來寫。 我們一輩子都追求精確的自我闡釋和表達。我覺得,這是活人最大的權力。
小貓咪的遺願清單(媽咪幫忙定製版
我沒有想過自己的遺願清單,但我已經安頓好了我的小貓咪的後事。我希望可以通過不斷練習想像 它離開我的情況,來緩解它真實離開那天的遺憾和悲傷。
1. 雖然只有十幾年,但也要每天都很開心地活著。
2. 提醒爸媽一周給我吃一個罐頭。還是那句話,貓生一共十幾年,吃不了多少罐頭!
3. 挑選一根最喜歡的逗貓棒,然後一起下葬。
4. 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到離媽媽最近的一棵樹下,一部分做成飾品待在她身邊。
5. 每天陪媽媽和爸爸玩 10 分鐘,這樣走的時候就不會後悔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他們。
6. 把家裡的蟲子都抓光。
阿鹿的小貓
如果距離死亡還有一年
你會做的事就是內心的真實渴望
好巧,我真的思考過這個話題,某天下班路上等紅綠燈的時候,我不知道怎麼忽然想到,如果生命還有一年,我會做什麼。一年,時間不算多,班估計不會上了,也不可能做太多事, 我想了下我只會做一件事——認真把自己手頭的小說寫完。
這兩年我一直在空餘時間嘗試寫自己的小說,但進展並不順利,理由有很多,比如,暫時還沒辦法靠它賺到錢,寫作技能還有待提升……當然,還有更多更細小的理由,比如昨晚沒睡好,今天頭有點痛,和朋友好久沒見了很有必要赴這個約。
稍微了解一點心理學的人,很容易能看出我在幹嘛——很明顯我在逃避啊,真實理由就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 我害怕它,所以逃避。
當時想到這裡覺得很有意思,你看看人啊,有時候非要在一些極端的情境下,才知道什麼對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情。當你手裡有大把時光的時候,你會找 100 個理由逃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當生命還剩下一年,也就沒啥顧慮了,你只會去做,抓緊做。
所以「想像死亡」就是一個很好的了解真實自我的方法,正如《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當中說:「儘管肉體的死亡會毀掉人,但死亡的觀念卻能拯救一個人,對死亡的體認,使我們能更深刻地感受生命,從一種以分心、麻木、為瑣事焦慮為特徵的生活模式轉移到更真誠的模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你現在就做著你死之前一定要做的事,那也說明你正在過著充實健康的生活,試試檢驗一下自己吧~
《重啟人生》
「事實是,一旦你學會了如何去死,你就學會了如何好好活。」——Mitch Albom
編輯:江湖邊
責編:kuma
封面:《重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