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俠》能幫助DC打贏「翻身仗」嗎?

2023-06-15     電影情報處

原標題:《閃電俠》能幫助DC打贏「翻身仗」嗎?

明天,DC的最新超英片《閃電俠》終於就要全國公映了。

早在幾個月前,本片就已經陸續開啟了多次的內部觀影,並且釋出了一波好口碑,傳出了本片是「DC史上最好的真人超英電影」的評價,甚至能夠比肩諾蘭,這也讓人的期待值被拉滿。

目前,影片已經於13日開啟點映,確實收穫了不錯的口碑,淘票票點映開分高達9.6。海外方面,爛番茄新鮮度達到70%,觀眾喜愛度則高達95%。從初期評分可以看到,本片在路人觀眾方面確實收穫了不錯的好感度,口碑也算是中上水平,不過距離「神作」,似乎還有一定的距離。

而提到《閃電俠》,更多人想到的,可能還是影片這一路上的「命運多舛」。畢竟,從這個IP的首次立項,到如今影片正式上映,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年。而就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在《雷霆沙贊2》表現失利的情況下,這部耗時多年的《閃電俠》,能否頂住壓力,幫助DC打贏這場「翻身仗」呢?

「命途多舛」的《閃電俠》

閃電俠是DC漫畫中的經典超級英雄人物,繼承過四代,第一代的閃電俠在1940年就首次出現。對於國內觀眾而言,此前比較熟悉的可能是之前的美劇版《閃電俠》,從2014年推出第一季,到現在2023年的第九季,仍在連載中。另外,在電影《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和《正義聯盟》里,閃電俠也都曾有過驚喜亮相。

至於《閃電俠》的真人獨立電影,DC於2013年宣布打造DCEU,並宣布2016年上映本片。後來,2014年華納宣布,影片將於2018年3月正式上映《閃電俠》。當時的華納希望影片的基調是歡樂的,所以找來了《樂高大電影》的兩位導演撰寫劇本,但是接下來,這個項目的開發並不順利。

首先,華納一直都沒有為影片找到合適的導演人選,而選中的導演也頻繁由於「創作理念不合」的分歧,導致最終退出該項目。被華納找過的導演有賽斯·格雷厄姆-史密斯(《樂高蝙蝠俠大電影》的編劇)、瑞克·法穆易瓦(《曼達洛人》導演之一),甚至還有《蜘蛛俠》系列的導演山姆·雷米,以及《回到未來》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等等。最終,終於確認了影片的導演由《小丑回魂》系列的導演安德斯·穆斯切蒂來擔任。

從該IP的首次立項,再到中間更改檔期、推遲上映,到如今影片的「姍姍而來」,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年。這八年里,影片共歷經七次劇本,反覆推翻又從頭開始。這還只是影片本身經歷的波折。

其次,這中間也受到了疫情的耽擱和影響。而且DC還在去年進行了領導高層架構的調整,多部DC已經開發的項目被擱置,或者取消發行計劃。更不用說,主演埃茲拉·米勒在去年還陷入到了一系列的輿論新聞中,包括行為不檢、毆打和入室盜竊,並曾多次遭逮捕和傳喚。

總之,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後,這部《閃電俠》總算是將要與觀眾們見面了。對於閃電俠這個角色的粉絲而言,可謂是一頓苦等。那麼,這部電影真的能夠不負觀眾們這麼多年的期待嗎?

超英片,氣數已盡了嗎?

今年初,隨著疫情的放開,市場熱度逐漸升溫,進口片的引進也恢復了常態。但是,如今的進口片生態早已不是當年的環境了。

翻看DC這麼多年來影片的在華表現情況,似乎只有一部《海王》能算得上是大獲成功。從十年前的《超人:鋼鐵之軀》(3.94億),再到2016年的《蝙蝠俠大戰超人》(6.18億),票房勉強翻了一番。但是要知道,相比對家漫威多年的觀眾培養,DC這邊的行動一直都比較慢。超人和蝙蝠俠已經算是國內觀眾最熟悉的兩個DC角色了,兩個IP一起出現也才只能拿到6億多的票房,雖然這跟影片的口碑有很大的關係,但是至少說明了「1+1」並沒有產生「大於2」的效果。

再往後,對標漫威《復仇者聯盟》系列的DC《正義聯盟》,在國內的票房基本沒有上漲多少,只有7億不到。說明「堆超級英雄」的做法在DC這邊是沒有跑通的,所謂的DC宇宙似乎也並沒有取得多大的效果。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接下來的一部《海王》反倒把DC超英片在內地的天花板抬升到了20億。直到現在,這個成績在內地的單人超英電影系列裡,依舊是最高的,甚至比隔壁漫威的還要高。《海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拜導演溫子仁所賜,他在恐怖片方面的超強造詣和影片形成了完美的合拍,影片的口碑也確實是DC宇宙的真人超英片在內地最高的。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海王》的成功對於DC來說似乎更像是某種「偶然」。接下來的《雷霆沙贊》,以及新推出的《新蝙蝠俠》,票房都只能算是表現平平。如果說去年的《新蝙蝠俠》票房一般還可以歸咎為疫情的原因話,那麼今年上映的《雷霆沙贊2》的票房折戟,似乎進一步說明了,真人超英片在內地確實「氣數已盡」了

當然了,這不僅僅是DC一方的困境,畢竟對家漫威也沒有很好過。年初上映的《黑豹2》《蟻人2》表現都不是很理想,只有《銀河護衛隊3》還算是有預期之內的不錯發揮。這更進一步說明,整個好萊塢進口片的生態處境,都不是很好。過去那種「只要是好萊塢大片就有三五億」的情況,估計是一去不返了。所以,指望這部《閃電俠》能夠幫助DC翻身,可能還是比較有難度。

最重要的是,影片其實提前十天就開啟了預售,但是預售數據比較糟糕。直到今天下午18點,影片的首日預售票房只有500多萬。影片明天就要上映了,按照這樣的趨勢,明天首日票房可能也只有兩千萬左右的水平。參考上一部《雷霆沙贊2》,首日票房914萬,最終票房4120萬。哪怕這部《閃電俠》擁有很強的口碑和後勁,最終票房也很難達到疫情前的超級英雄電影基本盤了。

暑期檔,還能指望誰?

最近這幾天,上影節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中,有不少國內外電影也在這期間官宣了檔期,其中有不少也是衝著今年暑期檔去的。

就目前來看,進入6月,暑期檔已經過去半個月了,票房超過了12億,這個成績跟2021年同期持平。但相比疫情之前,還是退步了不少的。2019年同期,從6月1日到15日這半個月內的票房,就已經超過22億了,比如今多了整整十億。

而6月也是進口片數量比較多的月份,已經上映的《變形金剛:超能騎士崛起》,票房才3.4億多,距離此前的預期有不小的差距;預計《閃電俠》跟《瘋狂元素城》也都是1-3億左右的水平,較難破圈。6月底的《奪寶奇兵》,由於口碑一般,IP在內地也不是很有影響力,恐怕最多也就是億元的體量。這樣看來,此前我們提出的「希望進口片在6月能把大盤拉一拉」的期待,基本上成了奢望

到了7月,華語片開始發力,進口片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受到擠壓。目前,整個7月,體量最大的進口片當屬《碟中諜7》。鑒於這個系列在內地一直保持很好的口碑和觀眾緣,如果這一部能夠繼續保持前作的品質的話,拿到個8億水平應該不是難事。再往後,就是合拍片《巨齒鯊2》了,依舊擁有10億的體量。但是整個暑期檔,能夠賣一賣的進口片,基本也就在這裡了。

今天,華納的《芭比》發布了確認引進的海報,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大家對於這部真人電影充滿了好奇,如果能夠順利引進,自然是好事一樁,但是對於大盤的貢獻還是比較有限。至於《奧本海默》,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消息。但就算能夠順利引進的話,大概也就是3、5億的水平。諾蘭的作品在內地市場的上限一直都比較明顯,最高的《星際穿越》也不過才8億多,而這已經是他的作品裡相對比較通俗的一部了。

這麼看來,暑期檔還是只有靠國產片了。雖然疫情後指望進口片救市或者帶動大盤,基本已經成了奢求,但沒想到讓進口片發揮出正常水平如今都已經成了難事,這還是有些令人沮喪的。畢竟,對於大盤而言,進口片占比的缺失,目前還很難從國產片身上彌補。看來好萊塢進口片急需在當下的內地市場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d222d5204784227e7bb075bc24a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