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男孩,不小心打破了媽媽最喜歡的一個碗。
他站在原地,手足無措。
這個時候,爸爸走了進來,他的處理方式,堪稱教科書級別。
Part.1
孩子每一次犯錯
都是自我成長的好時機
看到滿地狼藉,爸爸沒有一上來就責怪他,而是先表達了自己對孩子的關心。
「你怎麼樣?」
然後耐心詢問事情原委。
「怎麼會摔碎呢?」
得到孩子的回答後,爸爸如實告知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這是外祖母留給媽媽的,是媽媽最喜愛的碗。
隨後立馬安慰孩子,不要害怕。
「這只是一個小意外,不要太擔心。」
再告訴孩子,接下來該如何處理。
還主動幫助孩子進行打掃。
在聽到孩子再次抱歉的話後,他繼續安撫讓孩子不要害怕。
「寶貝,沒關係,這只是一個意外。」
接下來,他又教孩子解決最重要的問題:如何跟媽媽交代?
父子倆協商決定先打掃完現場,再去買一個類似的碗,送給媽媽。
關鍵的來了,當孩子說出:「我希望媽媽不要對我們發火」之後,爸爸立馬糾正:「是你打碎了,爸爸在幫你。」
安撫歸安撫,責任還是要劃分清楚,要讓孩子明白,犯錯誤的人是誰。
父子倆一起挑到一款很相似的碗之後,爸爸還提議,給媽媽再買個她喜歡的馬克杯作為禮物。
不光有新碗作為賠償,還有禮物作為補償。
最後,爸爸鼓勵孩子不要撒謊,勇敢告訴媽媽真相。
在得到孩子真誠的道歉後,媽媽給了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
孩子犯了一個錯,爸爸卻給他上了生動的一課。
這位爸爸的做法,讓人不得不拍手稱讚。
他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在兒子驚慌失措時,給了兒子極大的安慰和安全感。
而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將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底氣。
他不光給了兒子精神支持,還教會了孩子如何從容應對自己犯下的錯。
勇敢面對問題,既要有道歉的態度,也要付出補償的行動。
孩子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是一次自我成長的好時機。
同樣的錯誤,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
Part.2
孩子犯錯不可怕
可怕的是父母的錯誤引導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錯誤的處理方式,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尤其是下面兩種極端方式,尤不可取。
- 一種是,反應過激,懲罰過度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不分場合,上來就劈頭蓋臉一頓訓斥和打罵,甚至是進行人身攻擊。
殊不知,這樣做很可能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雲南昭通,一個小男孩偷拿了媽媽2000元,被媽媽綁在摩托車後拖行。
貴陽一個男孩,因為摸了女同學的屁股,被媽媽要求脫光衣服,否則就要挨打。
然後穿著小褲衩,在馬路邊蹲馬步,供人圍觀。
她說:
「孩子現在還小不懂事,長大了就算猥褻,所以一定要好好罰,讓他長記性。」
這位媽媽的想法值得肯定,但是行為過於偏激了。
孩子犯錯,很多人覺得不「罰」不「止」,可過度懲罰的教育效果,很可能適得其反。
一來,會影響親子關係。
孩子會質疑父母對自己的愛,變得更自卑,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離。
二來,會迫使孩子學會撒謊。
教育家海姆·吉娃特說:
「孩子遭受懲罰時,只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三來,過於嚴厲的懲罰,只是讓孩子表面屈服。
等孩子有能力或有機會時,會進行更強烈的反抗。
- 另一種是,無視或放縱,助長孩子犯大錯
還記得上海一書店內,10歲男孩猥褻5歲女童的事件嗎?
男孩掀開女孩裙子,把手伸進女孩內褲,還誘騙女孩……
監控拍下了整個過程,可男孩媽媽卻死不承認,甚至振振有詞:
「你女兒自願的!」
為了護犢子,連起碼的是非觀都沒了。
齊艷艷警官在《我是演說家》中說過:
「在對青少年犯罪的工作研究中,我發現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是因為家庭功能失調,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犯錯,父母的無視或縱容,看似是愛和包容,其實是坑害。
小時候是「犯錯」,等長大了可能就是「犯罪」了。
Part.3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
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心理學家李子勛曾說:
孩子犯錯,是一種發展需要。
它不是洪水猛獸,反而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機。
那麼,孩子犯錯,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首先,冷靜下來,看清孩子犯錯背後的動機
李玫瑾教授說過:
「孩子犯錯時,家長最好不要急於批評。冷靜,才是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最高境界。」
先不要急著站在孩子的對立面,靜下心來,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具體原因。
只有冷靜下來,耐心詢問,才能看清孩子犯錯背後,隱藏的真相。
「天才少年」曹原,小時候調皮搗蛋,把教室里的椅子全拆了,還偷了家裡的錢去買銀鐲子……
父親知道後,沒有急著發火,而是耐心詢問他為何這樣做。
曹原說出了心裡話——「好奇」。
父親聽後,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全力支持,要給他創建一個實驗室,滿足他強烈的好奇心。
曹原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14歲以669分考入中科大,
22歲破解百年難題轟動世界,
被稱為「百年一遇的天才少年」。
其次,教會孩子直面問題,承擔責任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
犯了錯需要勇敢面對,不能逃避和撒謊。
而認錯和道歉,都是需要勇氣的。
孩子的這份勇氣,來自於父母給的愛和鼓勵作為底氣。
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話語,一個溫暖的擁抱,都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自己是站在一起的。
科學家史蒂芬格倫曾說過,母親的態度給了他直面錯誤的勇氣。
小時候,他有一次從冰箱裡拿牛奶,結果不小心將牛奶打翻,灑了一地。
母親聞聲趕來,看到滿地狼藉,不但沒有指責他,反而說:
「反正已經灑在地上了,在我們收拾乾淨之前,你想玩一會兒嗎?那一定很有意思。」
史蒂芬格倫就真的玩起了牛奶,玩完後,母親告訴他:
「牛奶是你灑在地上的,也應該由你來收拾乾淨。現在,我這兒有海綿、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麼?」
他選擇了海綿,把地上的牛奶收拾得乾乾淨淨。
史蒂芬格倫說,正是從那個時候起,他明白了一件事:
無須害怕犯錯誤,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開始。
最後,適度懲罰
兒童教育家夸美紐斯明確指出:
「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不是因為他們犯了過錯(因為做了的事情不能變成沒有做),而是為了讓他們日後不再犯。」
粗暴地打罵,從表面看,或許會很見效。
但實際很可能會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創傷,甚至引起逆反心理。
那麼,如何進行科學的「懲罰」呢?
人民日報總結過9個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妞們可以試著做:
有句話說得很好: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是最需要你愛的時候。」
我想說:
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是最需要父母理解和愛的時候。
但願我們都能做到:
在孩子犯錯時,給足他們愛和理解,用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引導孩子勇敢地面對錯誤,承擔責任,積極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