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更「綠」、更「強」——吉林奮力躍上全面振興新台階

2023-12-20     吉林日報

原標題:更「新」、更「綠」、更「強」——吉林奮力躍上全面振興新台階

來源:12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翟偉 姚湜 段續

寒冬時節,白山松水間銀裝素裹;熱潮湧動,廣袤黑土地上氣象萬千。

從一季度吉林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全國靠前,到二季度多項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前列,再到前三季度大項目投資增速喜人,全省廣大幹部群眾昂揚奮進,砥礪前行,推動吉林奮力躍上全面振興新台階。

立足實體經濟,聚焦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著眼綠色發展,發揮生態優勢,搶抓「雙碳」機遇;加大開放步伐,優化營商環境,開拓發展空間……

吉林省堅決扛起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任務,深入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發揮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搶抓機遇,加快構建具有吉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振興發展跑出了「加速度」。

站在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新起點,一條條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之路正在鋪就,一曲曲高質量發展的奮進曲激揚奏響。

向「新」而行 優化經濟引擎輸出發展新動能

剛閉幕的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吉林製造」火熱「出圈」。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朱光明帶隊,設立招商專區,吸引了百餘家企業前來洽談。吉林省製造業傳統優勢和不斷「向新」發展的趨勢,成為吸引客商紛至沓來的「密碼」。

遙感衛星、新能源汽車、光電子……黑土地上,「新」風拂面,著眼於高質量發展的新項目緊鑼密鼓推進,厚積振興潛力。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吉林省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向「新」而行,依靠創新驅動激發發展動能,加快傳統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動產業延伸;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全面振興賦能。

工人在位於吉林長春的一汽紅旗繁榮工廠總裝車間檢查車輛(2023年7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汽車產業集群穩步增長。今年1-10月增加值同比增長7%,一汽省屬口徑整車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10.7%和12%,銷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

裝備製造業成果喜人。長光衛星承製並成功發射衛星159顆,其中「吉林一號」衛星在軌運行108顆,建成目前世界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中車長客研製的復興號亞運智能動車組,圓滿完成杭州亞運會運營保障。

石化產業持續「減油增化」,投資339億元的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煉油化工轉型升級項目28套新建和改(擴)建裝置已開工24套。

工業企業加快「智改數轉」,各類企業積極「上雲」「用數」,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方興未艾。

深入推進先進位造業集群建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搶占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吉林省的發展路徑清晰,步穩蹄急。

培育新質生產力,吉林省有兩大優勢:製造業基礎雄厚,科教資源豐厚,正加快打造科創「策源地」。

「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開展聯合攻關,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吉林省發改委副主任趙姝麗說,「推動創新要素向吉林匯聚,創新成果在吉林轉化。」

建設科創園區,推進技術研發,促進產教融合——在長春,由政府牽頭成立科技成果轉化戰略合作委員會、與科研院所緊密互動、拿出真金白銀支持科研項目。

吉林省對構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進行定位布局:提出以大農業、大裝備、大旅遊、大數據「四大集群」壯大為重點,以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康養、新服務、新電商「六新產業」發展為方向,以新基建、新環境、新生活、新消費「四新設施」建設為保障的產業發展總體思路。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越來越清晰。創新理念引領,發展共識更加堅定,發展氣象更加萬千。

結構格局向優,工業基礎更實,新興產業加速。今年前三季度,吉林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5.8%,高端裝備製造業產值同比增長6.6%,新能源產業產值同比增長5.6%,均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今年1-10月,吉林省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8.17%,達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118.46%。

以「綠」生「金」 厚植生態優勢「風光」這邊正好

螢幕數字閃動,設備平穩運行,華能吉林發電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檢修中心員工王玲山認真讀數:「運行正常,風能正在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電能。」

東部長白山高聳、林區茂密,中部平原縱橫、黑土沃野,西部濕地遍布、草原平坦——生態是吉林省的優勢,綠色是吉林省的底色。

藍天掩映,平原無垠,光伏設備排列整齊,風力發電機錯落有致,在吉林省西部,「陸上風光三峽」項目緊張推進。推動風能、太陽能高質量開發,發揮風光資源和鹽鹼地、河灘地等未利用土地優勢,吉林省西部正崛起一座國家級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長白山下,山嶺縱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正忙,吉林省東部水系發達、山水資源豐富,2022年7月,「山水蓄能三峽」工程全面啟動,抽水蓄能發電能力快速提升。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吉林省風力發電機組、風力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5.6%、53.5%。到年底,吉林省新能源裝機容量將超過2400萬千瓦,占裝機總容量的57%。

吉林省,正贏得綠色轉型主動權。

生產源頭端,以項目建設為牽引,充分釋放綠能優勢,能源利用端,以產業升級為抓手,穩步推進綠能就地消納,一條完備的綠色循環產業鏈條、產業集群正冉冉升起。

大安市,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範項目緊張施工,建成後可年產綠氫3.2萬噸、綠氨18萬噸,助推吉林省打造「北方氫谷」;

吉林市,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煉油化工轉型升級項目雛形已現,建成後每年增產技術含量高、能耗低的化工材料近300萬噸,與吉林西部風光發電聯動,設計新增用電由「綠電」保障;

長春市,奧迪新能源汽車項目利用信息技術架構使所有流程聯網,通過二氧化碳中和方式進行汽車製造,實施「零排放計劃」……

綠能涌動,「兩山」生金。依託生態優勢,吉林省做足「綠水青山」「冰天雪地」兩座金山銀山文章。

長春郊外,蓮花山下,美輪美奐的長春冰雪新天地迎來眾多遊客;松花湖畔,大青山中,銀裝素裹的雪道傳來笑語歡聲;查干湖上,冰湖騰魚,各地遊客雲集於此欣賞漁獵風光;長白山麓,天池秘境,林海雪原令南方遊客流連忘返……

11月18日,參加「開板首滑」活動的滑雪愛好者在吉林市萬科松花湖度假區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四季皆有景,四季迎客來,吉林省著力打造全域旅遊全產業鏈,不斷豐富產品供給。吉林省旅遊由單季向兩季進而向四季全面發展,冰雪避暑「雙產業」,東西旅遊「雙環線」的吉林旅遊產業體系發展特色日益明顯 。

今年中秋國慶期間,吉林省旅遊收入和遊客數量均刷新歷史新高。長春龍嘉國際機場旅客量創機場投運以來新高。吉林省將旅遊業確定為三大萬億級支柱產業之一,白雪換白銀,「冷資源」正全速轉化為「熱產業」。目前,當地計劃用5年時間將冰雪旅遊收入提升至5000億元。

謀進逐「強」 把握「關鍵一招」激發振興活力

長春興隆鐵路口岸,紅旗品牌新能源汽車整裝待發,與眾多工業部件、農副產品一起搭乘中歐班列,運往國際市場。

位於東北亞地理中心的吉林省沿邊近海,精心構建大開放格局,持續深化面向周邊國家開放合作,全面加強與國家重大戰略對接,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向對外開放要發展空間。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與塞爾維亞相關部門簽署高速動車組車輛採購商務合同。「吉林製造」迎來「高光時刻」——這是中國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動車組首次出口歐洲。中車長客國家軌道客車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成濤介紹說,此次簽約的高速動車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智能、綠色、舒適。

面向國際,吉林省開放舉措不斷深化,新的內貿外運航線中轉口岸獲批、琿春國際郵件互換局掛牌成立助推跨境電商發展;面向國內,深入開展招商引智、合作對接,組織黨政代表團赴多地對接,舉辦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全球吉商大會、世界寒地冰雪經濟大會、吉林冰雪產業國際博覽會等重大招商活動……

人們在第十四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現場參觀展出的軌道客車模型(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營商環境過了關,投資必過山海關。吉林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向市場放權、給企業鬆綁、讓群眾便利,企業更有「獲得感」,來得了,留得住。

從開工到產品下線只用了100餘天,中車松原新能源裝備產業園實現首颱風電整機出廠;從動工到建成不到100天,松原市正泰新能的光伏設備組件下線;從意向到生產不到700天,吉林玲瓏輪胎有限公司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重要一環……

高效的項目發展背後,是吉林省以數字政府建設為先導,大力推進政務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提升服務企業效率。

如今,吉林省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指標穩步邁入全國第一方陣。在「信用中國」網站發布的2023年10月省會及副省級以上城市綜合信用指數排行榜中,長春市排名第一。

數據顯示,近年來吉林省的市場主體增量不斷擴大,外省企業進駐數量迅猛增加。今年前10個月,吉林省新登記經營主體50.3萬戶,同比增長16.2%,前三季度全省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702.9億元,同比增長35.7%。

聚人氣、擴投資、展形象,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循環,今年以來,吉林省經濟大盤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為高質量發展拓展更大空間。

新時代,新征程,新機遇。

吉林省推進全面振興的足音鏗鏘,追求率先實現新突破的勢頭昂揚,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奮進!

來源:新華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ae72e27e7db4b705ed0c2ed73501b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