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劉曉光:下半年經濟將回升,呈現「W型復甦」走勢

2022-06-27     快推正能量

原標題:人大教授劉曉光:下半年經濟將回升,呈現「W型復甦」走勢

「(各項經濟指標)在4月份創下最低點,5月份已經有所恢復……經濟的拐點其實已經到來。」6月25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行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一場論壇,發布本年度中期報告,總結上半年經濟形勢,判斷疫後經濟復甦的挑戰和風險,並提出政策建議。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CMF主要成員劉曉光代表團隊作本年度中期報告,他表示,本輪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預期內的三重壓力疊加超預期的兩大衝擊,但我國經濟各項指標在4月份已創下最低點,5月份已經開始恢復,經濟的拐點已經到來。下階段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準的調控,以實現經濟增速合理目標,保證就業。

4月份經濟已探底,拐點已現,下半年企穩回升

今年前2個月經濟呈現回暖態勢,但3-5月份的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劉曉光表示,此輪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預期內的三重壓力疊加超預期的兩大衝擊。其中,三重壓力指的是從去年三季度以來形成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兩大衝擊指的是3月以來新一輪更大規模更大範圍的疫情衝擊和俄烏局勢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漲。

劉曉光團隊預測,上述因素導致二季度經濟增速將出現顯著回落,「基本判斷二季度會實現正增長,但增長幅度比較小。」而宏觀經濟的下滑也會影響微觀個體,服務業和中小微企業的虧損程度在加大,青年群體的就業壓力還在持續加大,企業和家庭的不利處境也導致財政收入下滑。

不過,此輪經濟下滑在4月份已經探底,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的拐點已經到來,接下來將開始回升。劉曉光介紹,不管是PMI,還是消費、投資、出口、工業增加值等指標,都已在4月份創下最低點,5月份已經有所恢復,「部分指標已經恢復到3月份,部分指標已經轉正,部分指標的跌幅在縮小。」

據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年度中期報告。

劉曉光介紹,下半年有5大因素助力經濟企穩回升:一是疫情因素消退,各地區復工復產復市復商全面推進;二是上半年出台的許多宏觀政策因為疫情防控效果打折扣,下半年這些政策的刺激效果將顯化,助推中國經濟基本面改善;三是先前的各種不利因素(例如去年實施的一些結構性調整政策,在當時造成了短期壓力)將得到極大緩和;四是「十四五」規劃項目的實施和落地將提供新的基礎性力量;五是去年下半年經濟增長基數較低,這將有利於今年下半年我國經濟實現較高同比增速。

在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機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作人員檢查一台發動機的安裝細節。 上海轉向疫情常態化防控後,「大廠小店」里的人們努力加速跑的狀態。 新華社發

下半年經濟復甦進程更加脆弱,呈現非對稱「W型復甦」特徵

劉曉光團隊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必將迎來企穩回升態勢,但與2020年的復甦進程相比,將面臨更多挑戰,復甦進程更加脆弱,最終呈現的是一個非對稱的「W型復甦」特徵。

據了解,「W型復甦」指的是經濟走勢圖接近「W」形狀,先跌後漲,再跌再漲。劉曉光認為,下半年在復工復產和經濟刺激的作用下,我國經濟有望進入到持續復甦的狀態,但同時也會經受各項小機率事件帶來的持續衝擊,如果度過這一階段進入穩健復甦的階段,我國經濟可能會面臨「灰犀牛」衝擊,因此下半年總的經濟走勢呈現「W型復甦」態勢。

與2020年相比,我國本輪經濟復甦面臨哪些不一樣的挑戰?劉曉光介紹,相比2020年,今年下半年我國經濟的微觀基礎、市場預期、運行模式、外部環境、政策空間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相對不利的變化。

從微觀基礎看,在三年持續的疫情衝擊下,我國企業和家庭部門相比2020年更加脆弱。劉曉光舉例介紹,根據相關調研,我國中小微企業的應收帳款、產成品存貨等情況在疫情後一直沒有完全恢復,最高的恢復時間段是去年上半年,大概恢復了4成。

從市場預期看,隨著疫情反覆和不確定性增多,各類市場主體信心都比2020年有所下降。例如,企業對中長期的投資減少了,更多轉向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居民對耐用品消費、負債消費、住房類消費都變得更加謹慎。

從運行模式看,中國經濟循環周轉速度比2020年有所下降,例如,企業的存貨周轉變慢,應收帳款回收期拉長。

從外部環境看,在全球大宗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和歐美央行進入加息通道等因素疊加影響下,國外對我國商品的需求相比2020年在下降,我國出口的成本正在上升,貿易條件整體惡化。

從政策空間看,我國財政、貨幣、就業政策空間比2020年有所收窄。

劉曉光表示,上述因素說明今年下半年復甦進程在各方面與2020年的情況都有不同,且挑戰增多,今年下半年的復甦進程更加脆弱。

保增長本質是保就業,下半年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準的調控

劉曉光表示,保經濟增長的本質是保就業,根據其團隊的測算,如果要滿足今年就業的需求,2022年中國經濟增速至少要維持在4.6%以上。為實現這一經濟增長目標,下半年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準的政策。

在財政政策方面,在上半年財政增支減收同時發揮作用下,劉曉光認為下半年政府面臨的最大矛盾可能是「願不願意負債的問題」,如果政府不願意負債,財政空間就會受到極大制約。劉曉光認為,我國財政收入的下滑後續可能會影響到各項政策的落實,因此是否提前下達並使用明年的專項債額度、是否發放專項國債是彌補財政收入缺口的方案,是「下半年中期以後財政一定要考慮的問題」。

在貨幣政策方面,劉曉光強調央行要有「行動的勇氣」,他表示央行由於考慮到通脹、人民幣穩定等因素,動作不夠及時。面對未來各種突變的形勢,央行要敢於應用貨幣政策工具。

此外,劉曉光還提出其他政策建議:對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進行中期擴容和工具創新;針對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行為的保守化傾向出台針對性政策舉措;從供給側扶持政策轉向擴張政策;各類監管政策要避免鬆緊力度的搖擺,穩定市場預期。

采寫:南都記者 丁境炫 發自北京

文章來源於:南方都市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a2fe77df222a26b58c4a341f8e778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