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裡最閃耀的星:快來看看這些年輕駐村書記們的風采!(四)

2019-07-25     遼寧共青團

牢記使命

近年來,在黨中央的號召下近年來,遼寧各地陸續派出黨員幹部到貧困地區任「第一書記」,在當地扶貧、扶志、扶智。這些書記們大部分都是「80後」,甚至是「90後」,他們之中有外柔內剛的人民警察,有仁心仁術的白衣天使,有教書育人的辛勤園丁,有的初為人母,有的將為人父。因為共同的夢想,紛紛與家人作別,離開故土,踏上異鄉的征途,秉承著「脫貧攻堅」的初心,牢記「鄉村振興」的使命!

現在,跟隨團省委志智雙扶「我的青春在他鄉」尋找遼寧最美駐村第一書記的鏡頭,團團帶你一起來認識一下我們遼寧大地上這些美麗的年輕書記們,這群讓夏日更加璀璨的人。

(接上期)

王秀

燈塔市柳河子鎮三家子村第一書記,原職務為遼陽市群團事務服務中心黨群工作部科員

(左二位王秀)

作為一名「90後」書記,別看王秀年紀小,可作為第一書記的決心和貢獻一點不小:王秀為了拉近與村民們的距離,經常與村民們一起種草莓、摘葡萄、扒苞米。製作了帶有相片和聯繫方式的「連心」卡,每家每戶都把卡片放在相框里,方便查看聯繫,做到了事事有著落,件件有迴音;他與鄉鎮黨委領導共同研究、謀劃三家子村草莓種植、採摘以及少數民族風情旅遊等經濟發展思路;在村內推廣高效設施農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協調追加投資70萬元,增加村民收入350萬餘元,極大提高了三家子村的經濟收入水平。

王兆寶

莊河市大鄭鎮黨委第一副書記、葛爐村第一書記,原職務為大連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秘書二處主任科員

(右一為王兆寶)

王兆寶作風紮實,能夠沉下去,融進來,田間地頭、進屯入戶了解村情民意,切實為群眾出實招、辦實事。他幫助企業加快發展,多方溝通,促進項目扶持資金落實;成立合作社,開展農戶訂單養殖與有機果蔬供給項目,形成「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的「四點一線」致富產業發展模式,助推鄉村振興,2018年養殖戶平均增收8043元。駐村一年時間,「聚祥」手工冰糖罐頭、土雞、笨雞蛋、粉條、果蔬菜等,從葛爐出發奔向城裡的市場,總銷售額達80餘萬元,實實在在地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魏徵

蓋州市萬福鎮東朝陽村第一書記,原職務為營口市紀委監委派駐營口市委統戰部紀檢組副組長

任第一書記以來,魏徵紮根基層、認真履職、踏實工作,因為對農業種植不熟悉,他就深入田地挨家挨戶學習了解,村裡的集體經濟項目陽光玫瑰葡萄得了『霜霉病』,他就開車和鎮里的技術員到蓋州農業站求醫問藥,並且到粱屯鄉考察了兄弟鄉鎮的葡萄種植情況;扣大棚缺農機具,他便去買農機具;秋收賣大豆,他又跑油坊爭取把大豆買賣個好價錢。只要能把集體經濟發展的更好,讓老百姓儘快的富起來,就是他最大的希望。半年來的工作緊張、充實,卻又充滿激情,有了總書記對駐村幹部的鼓勵,他更加堅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爭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路上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薛麗娜

莊河市長嶺鎮石佛村第一書記,原職務為大連市甘井子區周水子街道辦事處黨政辦主任

她乘借長嶺鎮「黨建+電商」黨建項目發展優勢,進一步摸索「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電商」工作法,以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為背景,依託以石佛村黨總支牽頭和主控的村級合作社,引導黨員成為合作社骨幹,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引領示範帶動作用,通過網際網路進行農產品推廣和銷售,最終實現村集體經濟壯大和農民增收致富雙促動。,近半年時間村合作社通過線索線下實現銷售金額124202元,凈收入25965元,為下一步全村實現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

楊帆

建平縣三家蒙古族鄉南四家村第一書記,原職務為共青團朝陽市委員會青農部副部長

楊帆同志現任建平縣三家蒙古族鄉南四家村第一書記、團市委駐南四家村工作隊隊長。自2016年擔任駐村工作隊員至今已在南四家村工作3年時間,在派出單位強有力的保障和大力支持下,累計為南四家村協調投入各類資金222.96萬元;幫扶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轉土地700畝;協助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形式加入扶貧產業園;推進大連團市委與南四家村建立結對幫扶關係,結對幫扶關係一直持續到2020年。

苑鵬君

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華來鎮果松川村第一書記,原職務為本溪市青少年教育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綜合調研科科長

駐村工作以來,苑鵬君認真按照市縣及鄉鎮組織部門部署安排,全心全意投入鄉村工作,在田間地頭聽取社情民意,在圍里村屯化解矛盾糾紛,時刻懷著「敬畏之心」履職盡責,時刻懷著「感恩之心」做人做事,從負數做起「整改軟弱渙散黨組織」,從癥結入手「維護村集體經濟」,從規範發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將對這片土地的深愛化作了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培育中華蜂養殖、大榛子種植等特色項目,協調投入資金150餘萬元,建設完成河道河堤1720米、石籠壩495米,修建巷路3303米。

張劍夷

葫蘆島市南票區大興鄉石灰窯村第一書記,原職務為省公安廳環保總隊副處長

(左為張劍夷)

駐村以來,張劍夷積極投身農村基層工作,與石灰窯村廣大幹群一道,狠抓黨建工作,推動產業發展,致力精準脫貧,為民排憂解困,全力籌建石灰窯村木耳培植基地的脫貧項目,將木耳培植基地列為遼寧省農科院實驗示範基地。計劃投資500萬元,2019年正式建成投產,預計在2020年形成菌棒500萬包的生產規模;同時,他為助力全區招商引資工作,積極與中海油集團、遼寧省環保產業集團溝通協調,全力促成危廢處置產業園項目落戶南票區。該產業園項目總投資可達1.2億元。建成投運後,可實現利稅千萬元以上。

張連帥

盤錦市盤山縣石新鎮下窪子村第一書記,原職務為盤錦市農業農村局畜牧綜合科科長

(右二為張連帥)

張連帥於2018年4月派駐至盤錦市西部最偏遠的石新鎮下窪子村任第一書記。駐村任務下達時,面對孩子年齡小,父母遠在山東不能幫忙照看,頂住家庭壓力,毅然服從組織安排。不論嚴寒酷暑,每天乘坐小客,起早貪黑,日往返100餘公里,克服種種困難,撲下身子,融入基層和群眾,帶領村民致富增收。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背景和特長,經過與村兩委班子認真研究和市場考察,全村2018年共種植酒用高粱2000畝,產值達到310餘萬元,相比種植玉米,全村共增加產值100餘萬元,探索取得階段性成功。

張鵬坤

撫順市新撫區千金鄉前鄧村第一書記,原職務為撫順市現代農業及扶貧開發促進中心科長

(右為張鵬坤)

為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突破制約農村發展和脫貧攻堅的「瓶頸」問題,他在牢牢把握中央對「三農」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幫助前鄧村理清發展思路,科學制定符合村裡實際的發展規劃,一是通過招商引資,引進資金360萬元建立了金福井產業園,在此基礎上又帶領村委會成員和村民以股份制形式成立合作社,投入資金355萬元建立聚農生態園。年產值近1000萬元,解決勞動力46人。二是整合全村笨雞養殖戶和貧困戶成立艾牧生態合作社,統一笨雞品種和養殖程序,解決全村的老弱病殘無法外出務工掙錢的難題,使貧困戶在家就可實現脫貧。三是圍繞村民張金福的榛子園的榛子樹特有品種,邀請瀋陽農業大學教授和遼寧富友種業有限公司專家對榛子樹的豐產性和其他種質特性進行鑑定,推廣山榛子平地種的模式,並成立了金福榛子合作社。他通過建設前鄧村草莓產業基地、成立艾牧生態合作社和金福榛子合作社三條途徑,發揮了土地的最大效益,使脫貧攻堅中的輸血變為造血,徹底的割掉窮根。

張越

阜蒙縣大巴鎮二門得力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原職務為共青團阜新市委青年發展部部長

(右三位張越)

自2018年3月15日由團市委派駐到大巴鎮二門得力村任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以來,張越同志很快融入了農村,沒有一點城裡人的嬌氣,沉下心來,一心琢磨怎樣引領村兩委及全村38名黨員以黨建促發展,怎樣幫助村裡發展產業,怎樣為村裡做好事、辦實事。用他的話說,他希望以黨員及團幹部的身份,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充分利用三年時間,以各級黨委、扶貧部門及派出單位為「靠山」,用自己的肩膀為二門得力村346戶村民燃起奔向小康的希望

張雲路

法庫縣十間房鎮錢家溝村第一書記,原職務為瀋陽市委宣傳部新聞處副處長

張雲路到法庫縣十間房鎮錢家溝村任職村第一書記後,他按照各級黨委要求,認真對村情民情、組織建設、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等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圍繞脫貧攻堅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他開展入戶走訪,全面了解民情;規範「三會一課」,加強支部黨建;最重要的是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一是農業和文化產業相結合,建立盛京滿繡坊錢家溝村刺繡基地,培訓刺繡學員17人,截至2018年年底,該項目共為百姓創收15萬元,村集體收入5000元。二是農業和網際網路相結合。利用網際網路+農業的模式,採取微商、電商和農產品進小區超市等方式幫村民售賣笨雞蛋,截至目前,已售出雞蛋一萬枚,為群眾增收1.5萬元。

趙國芳

葫蘆島市南票區缸窯嶺鎮下五家子村第一書記,原職務為省交投集團運營公司葫蘆島分公司路安部部長

(左為趙國芳)

2016年,趙國芳走進下五家子,2018年,他成為下五家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頂烈日,冒酷暑,走泥濘,披風霜,走訪、調研、寫材料、跑手續、建廠房、跑銷售……每一件工作他都親力親為。他說:既然黨給了自己這個投身農村的機會,就應該竭盡全力,真抓實幹,為農民,為農村,為祖國的脫貧攻堅事業多做一些。脫貧攻堅對他而言,是成長也是戰場,這是一份寫滿堅守和奮鬥的答卷,因為它滿浸了心血和汗水;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擔當,因為承載著百姓太多的信任與期望。精感石沒羽,豈雲憚險艱。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

趙小東

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鎮老邊牆村第一書記,共青團遼寧省委青年發展部部長

趙小東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中心思想,按照省委實施鄉村振興「四梁八柱」戰略框架及丹東市委對脫貧攻堅工作的要求,瞄準「四個方向」發力,強化精準施策,用心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一年來,他走遍了老邊牆村的溝溝岔岔,與黨員和困難群眾進行對話交流400多人次,接待青聯青企協會員幫扶走訪130多人次,組織各類活動39次參與人數超過2000人次,已經協調各類項目資金落地699.425萬元,紅星美凱龍擬投資3.5億的項目已經寫入寬甸縣政府工作報告,青年黨員爭先發展軟棗產業的帶頭示範作用日趨明顯,一年來,他深深地感到,只有帶著真心實實在在地深入基層,真正讓群眾體會到黨的溫暖,才能把扶貧工作干到實處,做到群眾心裡。

不知不覺,我們駐村第一書記們的「風采展示」已經走到了最後一期。照片上的人,有的年輕一些,有的老成一些,有的是青春綻放的妙佳人,有的是風華正茂的謙君子,可是無論原本的面貌如何,現在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變化:黑了。鏡頭下,這些年輕的、可愛的人們永遠在為村裡的脫貧振興奔走,你從他們昂起的頭、頭上的汗,抬起的手、手裡的泥,仿佛就能看到背後的鄉村正在走向一個可以讓所有人期待的未來。

我們都知道,這些人只不過是遼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隊伍里的一小部分,如青山之一發卻讓我們窺見了這支隊伍的無窮力量。有更多的人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做著同樣平凡卻偉大的事,團團在這裡,向所有駐村書記們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勇士們,致敬。盛夏有驕陽,而遼寧的父老鄉親卻擁有比驕陽更火熱的你們!

原創:團省委宣傳部

責編:青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_n4KWwBmyVoG_1ZQY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