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2期為何出的名將少?並非沒有才能,而是兩個原因導致

2024-01-13     聃者徐史也

原標題:黃埔2期為何出的名將少?並非沒有才能,而是兩個原因導致

黃埔1期到4期的畢業生中,可謂是人才濟濟,將星閃耀。可在這4期的畢業生中,第2期畢業生的光芒卻顯得要黯淡很多。

難道第2期的學員沒有才能?

並非如此,而是兩個原因導致。

黃埔生為何會異軍突起?

在近代,比較出名的軍校共有四所,分別是保定軍校,雲南陸軍講武堂、東北陸軍講武堂和黃埔軍校。

在這四所軍校中,雲南陸軍講武堂和東北陸軍講武堂相對保守,在招收學員的時候,以錄取本省或者本地區的人居多。

按照軍校創辦者的話來說,以本省之力創辦軍校,自然要以服務於本省部隊為目的。如果培養了外省人,畢業後人家走了,豈不是白白給人家培養了?

因此,只有保定軍校和黃埔軍校屬於全國範圍招生,這就為這兩所軍校積聚了大量的人才。可在黃埔軍校異軍突起的時候,保定軍校早已經停辦了。

相對於其他軍校都是傳授在課堂,歷練在疆場,黃埔軍校卻是傳授在疆場。

通俗一點說,黃埔軍校的教育是把課堂放在疆場,屬於以戰代教。這也是黃埔軍校能培養出名將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會說,黃埔軍校的畢業生,尤其是前幾期的畢業生在畢業後短短時間內就當上了師長、軍長,都是沾了蔣氏的光,是蔣氏為了培養自己軍中的勢力而大力拔擢的結果,其實際能力與職務根本就不匹配。

確實存在著這方面的因素。

黃埔1期到4期的畢業生之所以會在短時間內被提拔到很高職位,除蔣氏為了培養自己的軍中班底之外,還有一份感情因素在內。

1924年到1928年間,正是蔣氏勢力飛速發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內,蔣氏面臨的不僅有風光,還有各派軍閥之間的爭鬥。

黃埔1期到4期的畢業生們都見證了這個過程,並且參與了這個過程。對於蔣氏來說,這批人是和自己共患過難的。因而,在自己的勢力穩固之後,勢必要大力提拔這些和自己共患過難的人。這也是人之常情。

而在5期之後,蔣氏的地位已經鞏固,後來的黃埔畢業生們已經沒有了和蔣氏共患難的機會,雖然得到提拔的機會也不少,但卻少了一份感情因素在內。

關於這一點,從胡宗南以蔣氏的名義成立黃埔同學會,大力資助那些因部隊被撤編或改編失去了職務的黃埔四期以前畢業生就可以一斑。

當時,只要能夠證明自己是四期以前的畢業生,就可以按月從同學會中拿到一筆20塊錢的基本生活費。每逢部隊中職務出缺,還可以優先補缺。

當年,落魄的杜聿明就曾經在同學會中領了好幾個月的生活費。

而且更重要的是,黃埔畢業生中之所以會產生這麼多的名將,還在於他們並不是某一個軍閥的私兵,他們有主義,有綱領,是為國家服務的。

雖然後期這些人走錯了路,但不能就此證明黃埔軍校的教育是失敗的。

黃埔2期為何出的名將少?

黃埔2期為何出的名將少?這確實是個令人奇怪的事情。

相對於1期的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鄭洞國、范漢傑、李玉堂、黃維、陳明仁、關麟征、霍揆彰、王敬久、李仙洲等;3期的王耀武、戴安瀾、方先覺、宋瑞珂、李天霞、熊綬春、劉安祺等;4期的張靈甫、胡璉、李彌、劉玉章、邱維達、闕漢騫等,2期的名將數量就少得可憐了,只有邱清泉、鄭介民、覃異之、方天、鍾松寥寥幾人。

而且,在這寥寥幾人中,能夠被稱之為名將的也僅有邱清泉一人而已。其他幾人,要麼就是像鄭介民這樣的,畢業後從來就沒有帶過兵,要麼就像方天和覃異之這樣的,沒有多少建樹。

難道黃埔2期就真的沒有人才嗎?當然不是。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黃埔2期招生人數少

在黃埔前四期的學生中,1期招生人數為500人,可由於又編入了其他一些軍校的學生,到了畢業的時候,實際人數為645人。

黃埔3期招生人數為1300人,實際畢業人數為1233人。

黃埔4期招生人數為2680人,實際畢業人數為2654人。

只有第2期,招生人數僅為449人。可好在449人全部畢業,無一人掉隊。

其二、黃埔2期步科人數少

黃埔1期、3期和4期的學生大部分被編入了步科,可第2期的大部分學生被編入了炮科、工兵科、輜重科和憲兵科,僅有少量學生被編入了步科。

要知道,步科是容易出名將的地方,而其他科並不太容易出名將,按照入學進入步科人員數量比例來換算,第2期自然出的名將就少了。

其實,黃埔2期之所以步科學生數量減少,也是部隊進步的一種表現。隨著軍校科目的增加,就意味著部隊已經由單一的步兵開始向多元化、正規化的方向發展了。

黃埔2期的名將

可出人意外的是,黃埔2期的名將,還真的不是出自步科,僅有的幾個拿得出手的人物要麼出自炮科,要麼出自工兵科。如邱清泉出自工兵科、覃異之出自炮科、方天出自工兵科、鍾松出自炮科。

而那位出身步科的鄭介民,卻在畢業後從來就沒有進入作戰部隊,反而當上了特務,這不得不說是個天大的滑稽。

下面就挑選鄭介民、方天和邱清泉這三位黃埔2期畢業生,來介紹一下他們的事跡。

鄭介民本來是報考黃埔1期的,可卻沒考上,只能再次潛心苦讀,於4個月後考上了黃埔2期。

畢業後,鄭介民被蔣氏挑中派到了蘇聯學習,回國後擔任了蔣氏的秘書,負責軍事情報工作,從此開始了特務生涯。

要說起鄭介民的能力還是有的,尤其是在算計人心方面還是有所長的,可性格卻優柔寡斷,屬於多謀寡斷型的人物,不適合獨當一面的工作。

蔣氏也知道他這個特點,也就沒有安排他進入作戰部隊。

可鄭介民指揮作戰不行,但做起特務工作來卻遊刃有餘,尤其是和戴笠配合,兩人一文一武,可謂是相得益彰。

蔣氏敗逃後,鄭介民跟隨而去,並晉升為二級上將,成為蔣系特務系統中首名晉升上將軍銜的人。

1959年,鄭介民去世,蔣氏念其一生忠勤,特追贈其為1級上將。

再來說說方天。

說起方天,大家可能還真的不知道此公是何許人也。可在蔣系部隊中,他可是一位心黑手狠之人。

1941年,方天接替在宜昌之戰中表現不佳的黃埔1期生彭善擔任18軍軍長。

可不久,他就遭到了18軍中少壯派將領胡璉等人的挑戰。

在18軍內部有一條不成文的慣例,那就是凡是擔任18軍軍長的人之前一定要擔任過18軍起家部隊11師的師長。否則,就是沒有資格。

而方天僅擔任過11師的副師長,按照胡璉等人的說法,這就是資歷不夠,血統不純。

為了壓服18軍這些驕兵悍將,方天出手了。他先把目標對準了18軍副軍長羅樹甲。

這位羅樹甲本來是位出身湘西部隊的老軍人,已經年近花甲,他之所以能夠以一位雜牌將領的身份當上嫡系18軍的副軍長,完全是因為他的直屬部隊199師被陳誠吃掉,他被架空,這才明升暗降地當上了這個副軍長。

方天很清楚羅樹甲的地位,也知道羅樹甲不會對他的地位帶來任何威脅。

可他遍察18軍諸將,只有羅樹甲是個好捏的軟柿子,他從羅樹甲入手就是要殺雞給猴看。

當時,18軍軍部駐紮在宜昌附近的一座高山上,下山需要走好幾里地的山路,方天就下令,軍部自軍長以下,早晨都要到山下的操場去出早操。

一天兩天還行,時間一長,年近六旬的羅樹甲就吃不住勁了,只得主動請辭。後來,回鄉居住的羅樹甲落入日軍之手,不屈而死。

攆走了羅樹甲,方天又把目光盯在了18軍參謀長梅春華身上。

在他看來,時任18軍參謀長的梅春華對他在18軍的地位很有威脅。

梅春華雖然畢業於黃埔4期,在資歷上不如方天。可梅春華是陸軍大學第9期畢業的,而方天是11期畢業的,論起資歷來,自己還真的壓服不了梅春華。

於是,方天就開始尋找梅春華的錯處。可梅春華無論在業務上還是操守上都無可挑剔,方天也找不出啥毛病來。

可不怕人偷就怕人惦記。不久,方天抓到了梅春華的短處了。

當時,由於實行抗戰薪資,各級軍官的工資都被降低了不少。梅春華是少將軍官,原來的工資被降到了一半,這就讓他根本無力養活兩房妻妾和幾個子女。

可能有人會說,一個堂堂的少將、軍參謀長豈能沒錢養家餬口?

這還真不是亂講。抗戰時期,將級軍官養不起家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參謀長,在蔣軍序列中屬於幕僚,看起來位高權重,但卻是有苦自知,軍中的大權都把持在師長、軍長手中,參謀長根本就沒有多少權力。

之前,梅春華和彭善的關係比較好,彭善時不時地接濟一下梅春華。可彭善被調走後,新任的軍長又對自己懷有戒心,哪裡還會接濟他?這下子,梅春華的日子不好過了。

無奈之下,梅春華只得私下動用了軍部的幾匹騾馬倒騰起了小買賣,想要掙幾個小錢養家。

可這件事情恰好被方天知道了。於是,一封報告信遞交到了蔣氏案頭。

蔣氏此時正為親屬倒賣物資一事苦惱,正在氣頭上,見到了梅春華的案子,二話不說,就下令槍決。

方天也沒想到事情會鬧得這麼大,他的本意是要整一下梅春華,讓梅春華在18軍待不住。可沒想到事情失去了控制。為此,他也後悔不已,從此絕口不提此事。

可如此一來,方天在18軍的名聲可就臭到家了,再也沒有人敢於和他搭檔,以至於他連一個參謀長都找不到。

1943年8月,方天被調離18軍,改任54軍軍長。不久,他被調到了「軍政部」,從此告別了一線部隊。

接著來說說邱清泉。

在黃埔2期的畢業生中,邱清泉的名聲很大,儼然是黃埔2期的代表人物。

在很多人心目中,邱清泉就是一個莽夫的形象,不然,也不會有「邱瘋子」這個雅號了。

可其實,邱清泉卻是個文化人的底子,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還擅長詩詞創作,兼之精通英文和德文,儼然是個文武雙全般的人物。

讓邱清泉聲名鵲起的是崑崙關戰役。

當時,杜聿明的第5軍共有3個師,第200師是中國部隊中僅有的一個機械化師,戰鬥力強大;鄭洞國的榮譽1師是由傷愈歸隊的老兵組成,戰鬥力更是沒得說。只有邱清泉的新編22師成立不久,又沒有經歷過大戰,大家對其戰鬥力不了解。

在崑崙關之戰中,第200師和榮譽1師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但從整體的作戰過程來看其實打得並不精彩。只有邱清泉指揮的新編22師大放異彩,屢屢給予日軍重創。

可由於邱清泉作戰過於勇猛,親駕戰車追擊日軍,可不料車速過快翻了車,身受重傷。也由此,邱清泉得了個「邱瘋子」的雅號。

此役過後,第5軍雖然攻占了崑崙關,但從杜聿明以下,將領們都沒有受到嘉獎。只有在戰後,蔣氏任命邱清泉為第5軍副軍長,廖耀湘接任新編22師師長,才算是酬了崑崙關之功。

1943年,邱清泉升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了打通滇緬公路的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邱清泉再次贏得了聲名。

為達到第5軍「揚威於國際」的目的,邱清泉親赴前線觀察敵情後建議,部隊不直接攻城,而採取「火燒背陰山,水淹龍陵城」的策略,以水火當兵,把日軍驅離嚴密駐防的城市,在野外予以殲滅。

果然,消息一經傳出,龍陵城日軍未戰先亂,紛紛奪路而逃。

此役,邱清泉出奇兵迂迴緬滇公路,斷絕日軍退路,將公路上的日軍切成數斷,使其不能呼應。龍陵日軍見歸路被斷,只好棄城逃跑。

此後,邱清泉揮師沿緬滇公路推進,一路上攻城拔寨,打通了緬滇公路。

內戰爆發後,邱清泉率部進攻淮南解放區,由於華野採取了避敵鋒芒,主動撤退的策略,一些小城鎮被邱清泉占領。

得了便宜的邱清泉愈發驕狂,對外宣稱,華野「逢五(第5軍)不戰」。

可自豫東戰役之後,邱清泉的「好運」似乎使用殆盡了,不僅在於華野的戰鬥中屢屢失去先機,屢屢無功而返,而且還接連遭到蔣氏的痛斥。一怒之下,邱清泉以回鄉守喪為名宣布解甲歸田。

可不久,蔣氏再次徵召邱清泉。當邱清泉得知自己被任命為兵團司令的時候,大喜過望,立即赴任。

可這次赴任,成為了邱清泉仁的人生終點,在淮海戰役中,邱清泉被華野擊斃。

要說邱清泉,能力是有的,文武兩方面都能拿得出手,不僅戰場指揮經驗豐富,而且軍事理論也很有一套。

可這個人的一個致命缺點就是驕狂,在整個蔣系部隊中,可謂是目無餘子,僅有杜聿明還能拿的住他幾分。

而且,在淮海戰役中,隨著蔣軍屢屢戰敗,邱清泉此時已經處於一種精神崩潰狀態,在指揮撤退的時候方寸大亂,完全失去了一位重要將領的素質。在心理素質這方面,他恐怕還不如孫元良和李彌。

邱清泉戰死的消息傳到南京後,蔣氏為之大哭。在蔣軍戰死疆場的將領中,蔣氏只為兩個人哭過,一個是74師師長張靈甫,另一人就是邱清泉。

綜上所述,黃埔2期的畢業生並非沒有才能,之所以出的名將不多,一是招生人數少,二是大部分學生都被分到到步科以外的科目去了。

可即使是這樣,黃埔2期還是出了像邱清泉這樣的名將。

但名將歸名將,結局仍然不得其死,原因就在於,他們選錯了方向走錯了路,也只能成為蔣氏的殉葬品了。

邱清泉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6b87b5ec3a0e8eede96fd196f16ed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