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行走在大山深處,這件事復旦上醫博士生堅持30年

2024-10-25     文匯報

30年來,一代代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博士生醫療服務團隊員到「老少邊窮」地區開展醫療志願服務,用專業和愛心為病患帶去希望和溫暖。今天(10月25日),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博醫團3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9屆上醫文化論壇活動舉行。

復旦大學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金力表示,博醫團隊員30年間與祖國同向、與人民同行,提供醫療幫扶、對接健康中國、助力鄉村振興,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正誼明道」的上醫院訓,為師生們呈現了在祖國萬里疆域開展的「大思政課」。面向復旦上醫創建百年的新征程,要加強博醫團自身建設,擦亮博醫團服務品牌;要進一步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牢牢把握部委市三方共建託管契機,把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與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為黨和國家服務、為人民生命健康服務,在新時代、新征程書寫上醫的新輝煌、新榮光。

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30年一次次「出發」

「博士生需要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要了解哪些地方缺醫少藥,將來就能把科研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參與博醫團發起工作的原上海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刁承湘研究員這樣談博醫團的建立初衷。

1994年,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博士生組成博醫團,每年暑假前往「老少邊窮」等醫療欠發達地區開展醫療志願服務。此後,學校每年都以高標準組建博士生,奔赴各地提供醫療服務,一晃就堅持了30年。

起初,博醫團的成員人數僅十人左右,主要由各醫院的特色科室博士生組成,同時邀請部分學科專家及研究生院負責思想工作的教師參與。

「當時吃住很艱苦,交通也很不便,話也聽不懂。」1999年,陳蘇華作為博醫團指導教師,第一次帶團開展醫療服務。

義診首日,來的病人不多,但隨著患者們口口相傳,之後幾天來的患者越來越多。患者多的時候,陳蘇華就幫著抄方,同時還兼顧隊里的其他工作。一天忙下來,所有人的嗓子都啞了,「大家都覺得農村需要我們,所以很想為老百姓多做一點」。

2000 年,復旦大學和上海醫科大學強強聯合,組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在學校黨委和醫學院黨委關心指導下,博醫團繼續「出發」。

「當你沉下來看各地的醫療發展情況,就會發現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關注的地方,這也使我們更有責任感。」20年前,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副院長朱曉勇曾以博士生志願者身份跟隨博醫團去重慶墊江開展醫療服務。

當時,由於醫療條件有限,當地鄉衛生院使用的很多藥材直接取自附近的山上。朱曉勇至今記得衛生院外院子裡曬著的僵蠶——作為一味中藥,用僵蠶入藥的成品藥在大城市醫院裡並不少見,但對朱曉勇來說是第一次見到它的製作過程。

從一支隊伍到多支隊伍,優質醫療資源向更多地方下沉

2015年起,博醫團由每年一支隊伍拓展為多支隊伍。30 年來,博醫團的足跡遍布 23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9 個縣 77家醫院,行程超過 35 萬公里,服務群眾 12 萬餘人次。「行走在大山深處的白衣天使」,是老百姓喊出的親切稱呼。

2020年7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高繼明第3次走進雲南大理州永平縣開展醫療志願服務。在幫助一名臥床20年的高位截癱患者定製康復器械時,高繼明和同事們通過重新診斷病情,發現患者仍有實現一定生活自理的可能。「照顧兒子20年了。第一次看到他笑得這麼開心。他笑了,我就看到希望了。」患者母親的話,讓高繼明印象深刻。

30年來,博醫團走村入戶開展義診、醫療講座培訓,助力當地學校完成健康扶貧,培訓當地醫務人員,依託網際網路醫療技術建立遠程會診、專家工作站,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優質醫療服務,看到希望。

今年,博醫團再次擴展服務線路,覆蓋上海支援的新疆喀什、復旦幫扶的雲南永平、汶川地震極重災區四川北川、鄉村振興主戰場河南蘭考等多地。從革命老區江西瑞金、廣西百色、福建寧德,到上醫「指點江山」醫療隊紮根奉獻過的貴州劍河,再到附屬醫院援建醫院所在地海南海口,復旦的優質醫療資源向更多地區下沉。

「30年前,我們坐綠皮火車到南昌,第二天坐汽車一路顛簸到井岡山寧岡縣醫院,整整花了兩天;如今我們乘飛機2小時到贛州,再上2小時的高速公路,就能到瑞金。」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徐松濤來說,今年的路線有著特別意義。30年前,徐松濤剛從上海醫學院畢業,就踏上前往江西井岡山的醫療幫扶之旅,歲月流轉,他重返贛南,這片紅色土地上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讓他欣慰與自豪。

「到最艱苦、缺醫少藥的地方去。」1968年,「指點江山」醫療隊隊員、華山醫院原黨委書記張永信跟隨醫療隊下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他們經常背起藥箱一走就是十餘里甚至幾十里山路出診。在極度缺醫少藥的貧困山區,他們紮根11年。

2022年,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張成鋒追隨父親張永信的腳步,作為博醫團專家志願者,回到父母的第二故鄉劍河縣。在當地,他參與了大型義診、教學查房、手術指導、送醫上門等一系列志願服務,同時走訪當年被救治的患者、醫療隊培養的赤腳醫生和資助的貧困學生。「醫療隊的精神永遠不過時。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復旦上醫人把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緊密連在一起。」張成鋒說。

從脫貧摘帽,到鄉村振興,見證美麗鄉村蛻變的同時,一批又一批博醫團在綠水青山中揮灑青春和熱血。「博醫團的經歷讓我深深感受到城鄉醫療發展還不均衡,老百姓更高的醫療需求還得不到滿足,我們任重道遠。」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骨科主任王達輝說。

在貴州麻江,當時還是博士生志願者、現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治醫師朱文卿接診了一名角膜皮樣瘤患兒。患兒視力受損嚴重,囿於當地醫療條件,朱文卿和團隊立即與學校和附屬醫院聯繫,協助患兒轉診到上海實施角膜移植術,孩子重獲光明。

在甘肅瓜州,一個嘔吐伴有進行性肌力減退的女孩引起當時還是博士生志願者、現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張瀾的關注。為儘快明確診斷,她當機立斷與家屬充分溝通,順利為女孩完成腰穿處理。「這些操作對我們來說非常常規,當地醫院卻不常做。這也讓我意識到博醫團的意義。」

「輸血」更「造血」。過去十年,華山醫院靜安分院、靜安區中心醫院放射科主任梁宗輝四次奔赴甘肅酒泉、雲南德宏、四川甘孜、甘肅平涼等地開展醫療援助。他不僅為當地醫療提供技術支持,更注重培養本地人才,每到一處,他都會通過授課、指導等多種方式,幫助當地醫生提高對複雜病例的影像診斷能力。

在「接地氣」中長才幹,一堂在祖國廣袤土地上開展的「大思政課」

博醫團不僅是醫學實踐育人模式的一次創新探索,也是一堂在祖國廣袤土地上開展的「大思政課」,為醫學生們提供寶貴的「第二課堂」。

2020年至今,面向「健康中國」建設的要求,博醫團轉型升級,服務項目由暑期實踐項目拓展為日常化實踐項目,進一步成為醫學生實踐育人載體。

科普是博醫團行程的重點之一。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博士生王婷跟隨團隊走進福建寧德赤溪村,面向村民開展影像報告中的常見結節和老年慢性病科普宣講活動。隊員們還邀請當地醫護工作者和福建籍志願者用方言轉述專業建議。「接地氣」的科普頻頻出現在博醫團的行程中。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博士生陳天慧去年前往寧夏西吉時,親眼目睹了「教科書式」的線蟲病患者。陳天慧表示,通過收集西吉等全國各地患者的眼部數據,結合人工智慧算法,團隊在9月開發出適合中國患者的人工晶體度數計算方法,正在眼科頂級期刊送審。

「不僅僅要成為一名會看病的醫生,更要隨著時代和醫學的發展不斷學習精進,在增進專業能力的同時傳揚仁醫精神。」今年暑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博士生常齡予隨隊前往河南蘭考開展醫療志願服務。作為一名常駐實驗室與細胞和小鼠打交道的科研型博士生,此次經歷給了她接觸臨床、深入基層的學習機會。

「在這樣的實踐中,我開始真正理解醫療服務的意義——不僅僅是提供醫療技術和治療方案,更是為那些無助的人點燃希望。」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博士生焦可馨曾跟隨博醫團前往貴州劍河開展醫療服務。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博士生車鑫雨曾跟隨博醫團兩度出征,分別去到湖北公安和山西太原開展醫療服務。在他看來,博醫團之行是重溫醫者初心,服務人群之旅,是一種鍛鍊,更是一種激勵。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博士生韓丞治對今年前往江西的志願服務經歷印象深刻。當時,博醫團行程緊湊,在瑞金送醫下鄉將要出發啟程時,老鄉往博醫團的汽車塞了一個大西瓜。一路馬不停蹄行醫後,大家才有機會分享這隻西瓜,「走過紅色之旅,『真理西瓜』特別甜」。

打開「復旦大學博醫團」公眾號,世界關節炎日、全國愛牙日、全民健身日等系列推送以各類相關節日為線索,向讀者介紹健康科普知識。這是博醫團持續發力推動建設的「線上陣地」。目前,博醫團已建設40餘門醫學健康科普課程。

作為博醫團指導老師,尤小芳與博醫團結緣超過10個年頭。「未來,我們會更加注重通過博醫團,去示範引領更多同學。」尤小芳表示。

作者:唐聞佳 汪蒙琪 金雨豐 趙天潤

文:唐聞佳 汪蒙琪 金雨豐 趙天潤 圖:受訪方供圖 編輯:唐聞佳 責任編輯:姜澎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670526d1aea04bbea97e6b627d109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