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2024-08-01     中國教育新聞網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論·教育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深刻認識和把握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邏輯,通過改革激發廣大人才的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對於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這是繼黨的二十大確定「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後,又一項重大戰略部署,為自主培養創新型人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改革方向。

人才是強國之根本、興邦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人才工作擺在治國理政全局的重要位置進行深刻考慮、系統謀劃。事業發展和政策創新為人才營造的條件前所未有,人才對我國發展的支撐作用前所未有。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9月27日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已經擁有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不斷優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我國人才工作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決定》對人才工作的謀劃,就是基於這樣的判斷,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審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在構建支持全民創新體制機制視域中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所作出的戰略部署。

當今世界,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他指出:「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他在高度重視創新人才的同時,也始終高度重視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宏大的高素質勞動者大軍。他指出,「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一個國家發展能否搶占先機、贏得主動,越來越取決於國民素質特別是廣大勞動者素質」,強調「推動建設宏大的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科技人才是創新的主體。近年來,我國科技人才發展較快,但研究人員密度仍有待提高。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4年數據,2021年,我國每百萬居民中研究人員全時當量為1687人年,低於日本、德國、法國、韓國等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科技人才。從研發人員構成看,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的研發人員構成比例基本穩定。據國家統計局2023年數據,2022年,三者的占比分別為8.0%、11.7%、80.3%,基礎研究占比最低。加強基礎研究,還需要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基礎研究人才。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4年數據,從技能人才看,2022年,我國技能人員約2億人,占就業人員的26%,低於德國、日本等製造強國水平;從技能水平看,我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員的30%,低於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

發展人才隊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要在教育、科技、人才的統籌推進中進行。早在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就已有此方略。他指出:「我國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主要問題是水平和結構,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人才政策需要完善,教育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改革,以更好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科技創新對人才的需求具有先導性、多樣性和動態性,人才的供給還未完全以需求為導向,人才的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還未充分激發,教育、科技、人才在某種程度上還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要使人才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匹配,必須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人才供給與需求上的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按照《決定》的要求,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從基礎創新到應用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把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布局作為重中之重,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把創新布局與人才布局結合起來,在空間上,結合地方創新資源稟賦實際,有針對性地部署相應領域的創新和人才,防止各地「大而全」、「小而全」地搞創新;在時間上,對照我國各創新領域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明確領跑、並跑、跟跑領域,制定相應的保持、超越、跟進計劃,在時間維度上布局人才和創新資源。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

堅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推動人才培養供給與需求相匹配。針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動態性,結合學校定位、學科特點、地理位置等差異,建立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學科類型的學科評價體系,將人才培養質量和能力作為評價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的核心指標,根本扭轉辦學趨同傾向。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強化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幹企業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多主體協同攻關和培養人才,全面提升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決定》指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深刻認識和把握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邏輯,通過改革激發廣大人才的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對於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完善以職業分類為基礎的就業調查統計體系,定期調查和發布職業人才的需求和供給情況,引導人才合理有序流動;加快建設高標準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才供需匹配,充分發揮人才潛力。

豐富多元人才評價方式,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健全舉薦制、認定製、評審制、以賽代評制等人才評價制度,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深化職稱評審和職業資格改革,貫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深化職務成果權屬改革,推動科研人員依法享有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長期使用權和轉化收益權,推進成果轉化激勵和盡職免責機制改革。

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擴大經費包干制實施範圍,提高橫向科研經費使用效率,健全長期穩定支持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保障機制,保證科研人員有足夠時間用於科研。

改革青年科技人才的使用機制,對他們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導、熱忱關懷,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樑」、「當主角」。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引導科技人才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科技報國的優秀品質。

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服務於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按照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的目標,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

總之,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促進人才供需結構相匹配,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作者系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01日第4版

作者:柳學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5a166a52e9989f1a672243bc10e85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