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老字號如何煥新生

2023-12-15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評論:老字號如何煥新生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王楠

唯有活化利用文化資源並賦能產品質量和服務,才能與時俱進補短板,把老字號的品牌越擦越亮。

不久前,商務部網站發布《商務部等5部門關於公布中華老字號覆核結果的通知》,將長期經營不善,甚至已經破產、註銷、倒閉,或者喪失老字號註冊商標所有權、使用權的55個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對經營不佳、業績下滑的73個品牌,要求6個月予以整改;繼續保留1000個經營規範、發展良好的品牌。其中包括了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比如北京華女、天津稻香村、山西寶興善、內蒙古大盛魁、大連群英樓、黑龍江正陽河、上海老半齋、山東泰康、河南雙魚、廣東琳琅、重慶冠生園、雲南祿豐、陝西秦川、寧夏敬義泰等。

老字號是我國工商業發展歷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全國老字號年營業收入超過2萬億元,廣泛分布在食品加工、餐飲住宿、居民服務等20多個領域,既有柴米油鹽,也有琴棋書畫。據悉,目前我國有中華老字號1128家、地方老字號3277家,其中,有701家中華老字號創立至今超過100年,歷史最悠久的北京便宜坊已經走過607年的歲月。老字號凝結的是幾代人的心血,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澱、鮮明的傳統特色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具備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特殊的文化價值。人們愛它們、信任它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經歷了歲月和時代的考驗,已經成為「金字招牌」。這一次的「摘牌」和「整改」,折射出不少老字號的問題,恰恰是給它們敲響了警鐘。

對於老字號來說,正因為多年來不斷地打磨工藝和技藝,才塑造了品牌的口碑,極富盛名;但也因為有濃厚的歷史積澱,容易導致觀念陳舊、機制落後、缺乏創新,並不能夠抓住年輕消費者的眼球,所以容易在琳琅滿目的現代產品中敗下陣來。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吃老本」「倚老賣老」,不能守正創新,沒有遵循現代化管理運營路徑,未能跟上當今市場發展的節奏……這些「致命傷」,需要老字號重視和梳理。

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規律,變則通,通則久。隨著市場發展,產品供給越來越豐富,消費者的需求日趨多樣化、個性化。對此,如何跟上市場發展節奏,交出消費者滿意的答卷,是老字號眼下迫切需要解答的課題。針對產品老化、客群破圈難、渠道開拓不足等問題,老字號切忌固步自封,而是要觀察市場,主動迎合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謀求新的業務增長點,避免出現客戶「斷層」。

但也必須注意到的是,轉型升級對任何品牌來說都可謂一場「陣痛」,因此切勿盲目性和跟風式轉型,一定要結合自身的發展實際,回歸商業本質,並遵循所在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從目前市場上還有存在感的老字號就不難看出,其模式、產品、渠道與營銷等方面都在不斷創新。比如,針對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研發低糖低脂的新產品;針對追求「個性化」的消費者們,積極推進跨界聯名合作;針對銷售渠道單一、傳統的問題,開發直播帶貨、網絡銷售新路子。此外,在對標當今先進理念的基礎上,不僅要探索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深度融合,更要明晰自身優勢,深挖品牌背後的文化底蘊。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老字號與歷史文化資源聯動促進品牌消費的通知》曾提出,「充分發揮老字號在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唯有活化利用文化資源並賦能產品質量和服務,才能與時俱進補短板,把老字號的品牌越擦越亮。

(作者系廈門演藝職業學院講師)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12月上旬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3bcfc0f17031dd30c662552467adf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