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 吃粽子,蘸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少市民趁著假期外出遊玩、走親訪友。歡度節日的同時,更要注意預防食源性疾病。
粽子是端午節必備的傳統美食,但如果製作、儲存不當容易引發食源性疾病。同時,端午前後是野菜、野果成熟的季節,也是有毒植物中毒的高發期。
健康北京小編帶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溫馨提示,祝廣大市民端午安康,健康過節。
科學製作、儲存和食用粽子
端午節期間氣溫較高,食物易腐敗變質。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是家庭自製和非預包裝粽子,多因加工、存儲不當導致蠟樣芽胞桿菌、沙門氏菌等污染所致,多發生在家庭、街頭攤點和門店。
購買非預包裝粽子時一看粽葉,是否包裹完好,顏色是否正常;二察粽體,形狀是否完整,確保無霉點、變形現象;三聞氣味,確保無異味。
家庭自製粽子的選材和製作要選擇新鮮的食材,建議在正規場所購買糯米、素粽和肉粽的配料,應無變質、生蟲或腐爛等現象。選擇新鮮粽葉和素色棉麻線,使用前要用水泡或水煮軟化。自製粽子最關鍵的環節是要蒸熟煮透。
包粽子時手要乾淨衛生,食材、粽葉、加工器具等要清洗乾淨,注意生熟分開。
新鮮粽子一次吃不完,均需冷藏或冷凍,如再次食用時均須徹底燒熟煮透。
預防馬桑果中毒
馬桑又名毒空木、水馬桑等,生長於山坡或山溝中,其果實馬桑果在每年5~6月份成熟,初呈鮮紅色,後漸變為紫黑色,味甜略澀,有劇毒。成熟的馬桑果外形與桑葚非常相似,容易被兒童誤食而引起中毒,主要發生在貴州、四川和雲南等省份的農村地區。
誤食馬桑果青果15~60克即可中毒,多在食用後30分鐘至3小時左右出現噁心、嘔吐、胸悶、頭痛等症狀,食用較多者甚至會導致呼吸停止或心搏驟停而死亡。
一旦發生中毒,要立即對中毒者採取催吐等急救措施,減少毒素吸收,並儘快就醫,切勿亂服藥物,以免延誤救治時機。同時,要保存可疑果實,以備檢驗判別。
在馬桑果中毒高發區和馬桑果成熟季節,有關部門和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科普宣傳和風險警示,家長應加強對少年兒童的看管和監護,防止誤摘誤食馬桑果。
預防曼陀羅中毒
曼陀羅又名醉心花、狗核桃,全草有毒,以果實特別是種子毒性最大,嫩葉次之,干葉的毒性比鮮葉小。毒性主要是生物鹼,中毒表現為腺體分泌較少、口乾、吞咽困難、瞳孔散大、抽搐、共濟失調等症狀,嚴重時可因延髓麻痹而死亡。
我國曼陀羅中毒主要發生在山東、四川、寧夏和山西等省,多因將曼陀羅當成秋葵或可食野菜誤采誤食和穀物在收割時混進了曼陀羅種子引起。一旦誤食,應立即入院救治,除採取藥物解毒外,入院前還應催吐處理。
預防曼陀羅中毒,一是要開展宣傳教育,不要採食不認識的野菜;二是加強田間管理,在穀物收割(特別是機械收割)前應對有毒植物進行清理。
來源: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