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擔當:「亞洲最大地鐵站」給流浪者留一席之地

2023-03-06     抱朴財經

原標題:南京有擔當:「亞洲最大地鐵站」給流浪者留一席之地

什麼是文明?不僅僅是街道乾淨,市民的文體活動積極向上,更應該觀察城市的職能部門是如何對待普通市民,是如何對待流浪者的。

作者:今綸

我多年前去過南京,過去三年一直想帶娃去南京旅行,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去成,還是有點小遺憾。

最近看到一條消息,又勾起我想去南京的念頭。

幾年來,南京市中心的新街口地鐵站一直給無處可居者、流浪者留一席之地絕對不會把他們趕走,甚至新街口的地鐵站里還有充電插座給他們使用。

有博主拍了視頻發到網上,有網民很擔心有關部門出動趕人走,結果南京有關部門確實給博主打了電話。

但工作人員並沒有要求他刪視頻,而是解釋了為什麼會容留他們在此休息。

是不是萬萬沒想到?

南京,真的讓人感慨。

01 流浪漢是城市的一部分

新街口地鐵站那可是南京最中心的地鐵站,也是城市的名片,是「亞洲最大地鐵站」。

新街口站位於南京市中山路、中山東路、中山南路和漢中路,坐落於新街口的核心商業區域。新街口站共有24個出入口,新街口站1號線車站為地下三層島式車站。

新街口站共有24個出入口

這是城市的名片,在很多城市,這樣的中心地方大機率是要求絕對的乾淨、整潔的,絕對不允許有人在這裡過夜的。類似的新聞我們見過不少。

記得我前兩年去北方某城市旅行,當地正在「創文」,我在當地最著名的市中心的公園裡面遊玩,走了很久都沒有找到一處賣飲料的地方。

我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問導遊:「怎麼公園裡連賣水的都沒有?」導遊告訴我,當地正在「創文」,所有賣飲料的都被趕到公園以外了。當時我就震驚了。

因為該省的特殊礦產資源,我一個朋友後來準備在該市投資建廠,我是他的顧問,他問我的意見,我就講了這個經歷。

他沉默了幾分鐘,後來綜合其他因素考慮,取消了去建廠的計劃。

說迴文章開頭的博主的經歷。

其實,工作人員一直都知道有人在新街口地鐵站暫住,也曾多次請這些流浪人員去救助站。因為救助站不僅可以提供吃住,還可以幫助買返鄉的車票。

新街口地鐵站的流浪人員。截圖源自某平台視頻

但很多人不願意去,他們有的白天要去打工,有的想要時間更自由一點,有的出於自尊心不願意接受幫助。

於是工作人員會在平時給這些暫住者提供一些吃的,逢年過節還會包餃子送過去。

最重要的是,工作人員說:「把他們驅趕走這種情況絕對不可能發生」。

南京是2022年中國十大文明城市的第二名,這個第二名是實至名歸的。

什麼是文明?不僅僅是街道乾淨,市民的文體活動積極向上,更應該觀察城市的職能部門是如何對待普通市民,是如何對待流浪者的。

一個市民沒有安全感的城市不是文明城市。

一個不驅趕無處可居者、流浪者在漂亮地鐵站休息的城市,一定是文明城市,而且這種文明刻在基因里。

網友們是如何夸南京的,讓我們看看:

「新街口二十幾個出口,連接著這座城市最繁華的商圈,上面是德基新百,下面是深夜的流浪者,有容乃大」。

「真好!!!流浪漢也是城市的一部分」。

「歷史厚重感決定了它的包容度」。

「冷天的時候其實新街口地鐵站的空調沒有關,裡面很暖和」。

「南京的12345打了真的有用,每一條意見都會被看見,因為被派過工單。」

「之前還和我爸提過,夏日深夜的南京,每次我從新街口回家,都有很多流浪漢,地下地鐵里有穿堂的風,涼涼的吹在他們身上,我想應該能解一點愁」

02 南京地鐵做了一件「小事」

同樣是在新街口地鐵站,還有一件獲得市民們讚賞的「小事」在去年發生。

去年5月15日是第32個全國助殘日,南京地鐵新街口站有一項工程圓滿完成。

新街口地鐵站由於建設年代較早,站內換乘通道未設計無障礙設施。南京地鐵去年啟動建設新街口站1、2號線換乘通道增設無障礙坡道工程項目。

改造後的坡道採用三段緩坡提升,中間設兩處休息平台的設計形式以滿足殘障人士、老年人、推童車者的通行需求。

坡道地磚採用毛面花崗岩,增加了坡道地面的摩擦力,進一步保證了通行者的安全,體現出設計的人文關懷。

看似「小事一樁」,但是某些城市的有關部門面對這樣的「小事」卻不願意去投入人力、物力、資金去方便市民。

比如爛尾路,比如路燈「瞎」了沒人管,比如電費、水費突然暴漲……不一而足。

而且新街口地鐵站這個工程的施工還是有難度的,南京地鐵運營公司工程管理部技術人士說:「新街口站建成時間早,結構受力不明,荷載冗餘較少,再加上原有台階處防火捲簾門無改造移位條件,如直接將部分台階改造延伸為無障礙坡道將造成防火捲簾門無法關閉。」

為此,南京地鐵「創造性地」採用將換乘台階整體前移順接無障礙坡道的方案,成功避開防火捲簾門的影響」。

雖然我沒看懂,但是不明覺厲,我知道南京地鐵為了殘疾人士的換乘費了心思,不怕麻煩,地鐵公司為此花了不少錢,明白這個就夠了。

這樣的城市當然是文明城市。

從細微處關照市民需求,真正去解決問題,不喊口號,不講大話,市民看得見,也會真正點贊。

一個城市何以穩定發展?何以繁榮向上?不過是把一件件「小事」辦好,把市民服務好,市民努力工作,好好掙錢,孩子們認真學習,城市就自然發達了。

南京過去這些年的發展就是願意做「小事」,而且把「小事」做得很到位,因此,城市各項排名一直在上升。

2月21日,工信部發布《2022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南京在36個參評城市中綜合排名第三,評估以上一年度統計數據為基礎,由工信部委託第三方機構獨立開展,評估指標體系主要由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融資環境、創新環境、政策環境5個一級指標構成。

圖源: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公眾號

報告顯示,南京綜合得分71.11,在參評的4個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和27個省會城市,共計36個典型城市中位列深圳、上海之後,排名第三。

03 資助音樂家,點亮內心深處一盞燈

去年的南京還發生了一件事,至今讓我難以忘懷。看似很小眾,只與藝術界有關,實際也「暴露」了城市的文化底色。

去年10月27日,一則資助有才華的、生活困難的青年音樂家的基金會公開信刷屏朋友圈。

公開信指出,基金會此次準備資助,並公開招募的對象為全職從事非主流音樂,包括但不限於詞曲寫作、演唱、器樂演奏、編曲、調音、燈光等職業的中國音樂家,1993年1月1日之後出生,生活困難、無固定收入且無不良嗜好。將資助每人每月5000元―8000元,計劃招募30—50人。

基金會的落款是「不顯名基金會,2022年10月27日於南京」。

在音樂家們的人生中,有人匿名幫助他們,不求回報,既照顧了他們的尊嚴和體面,也讓他們感受到這世界的溫暖,這是慈悲,這是善良,是鼓舞所有人走下去,活下去,挺下去,穿越艱難歲月的火把。

南京的這幾位企業家用實際行動給我們詮釋了什麼是「民營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

他們資助的是音樂家,點亮的是我們內心深處那一盞燈。

當時我就感嘆:「深秋時節,感謝南京這一束溫暖的光!」

南京人,不聲不響,總是在寒冷的季節適時送上溫暖。

04 真正的溫暖之城文明之城

南京這樣的城市,人文底蘊深厚,是六朝古都。

南京中華門古城牆

她的文明,她的溫暖,她的光芒是歷史的積澱,是自然而然的流動與傳播。

南京是世界文學之都,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學館」、中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和批評專著《詩品》、第一部文學理論和批評專著《文心雕龍》、第一部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等均誕生在南京,中國文學史上有一萬多部文學作品與南京密切相關。

《紅樓夢》《本草綱目》《永樂大典》《儒林外史》等巨作與南京密不可分。

南京人懂得如何善待他人,懂得如何回饋城市與社會,也懂得尊重被施救者的尊嚴。

在複雜的形勢之下,未來或許「風高浪急」,或許有「驚濤駭浪」,但有南京這樣的城市在,我們還是有一份心安。

講一件年代久遠的美國往事:

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無所事事的美國民眾突然發現,公共圖書館是窮人的俱樂部,一個可以隨便翻閱、打盹瞌睡的溫暖而安靜的地方。

1933年,美國圖書館協會估計,自1929年以來新增的借書人大約在200萬到300萬之間,而總的圖書流通增長了將近50%。顧客偶爾會對圖書管理員說:「要不是因為有圖書館,我沒準早就瘋掉了,或者自殺了。」

圖書館成了那個年代的美國人尋求安慰和舒適的地方。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網友說的那句話——「冷天的時候其實新街口地鐵站的空調沒有關,裡面很暖和」。

今時今日的形勢下,找工作不易。有的人被裁員了,但他們還假裝去上班,以免家人擔心。

有的人失去工作了,或許會暫棲橋洞之下,地鐵站內,每一個人都不容易。

希望更多的城市學習南京,不驅趕那些在地鐵站休息的流浪者,他們或許是工作上的失意者,但不應該是城市的棄兒。

一個城市的燦爛品牌不是來自於她獲得的那些獎盃,也不是來自於媒體長篇累牘的表揚,更不是來自於GDP的增長,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都是過眼雲煙。

對普通人的善意與慈悲,對底層人的關懷與溫暖,竭盡全力地去為市民撐起一片正常工作、生活的天空,這些行為、語言、政策都會鑄成一座豐碑,永遠矗立於市民的內心深處。

南京,我會永遠記得這座城。

南京,很多人會感謝這座城。

南京,一座真正的溫暖之城、文明之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116e9c0b9de14b9d2d95b7b61af45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