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梅花有關的詩詞我們讀的都不少,其中肯定也有這首《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不是很有意境?這首出自宋朝詩人林逋手中的梅花詩,也是眾多梅花詩中的精品了,於千萬首詩中脫穎而出,《山園小梅》有著怎樣的魅力呢?
《山園小梅》一共有兩首,是林逋的一組七言律詩,通過描寫梅花特有的姿態美與高潔品性,展示給讀者一幅清理出塵的畫卷,並以梅花自比,其中寄予的自然也是詩人超凡的情懷。我們熟知的往往是第一首,因為其中那句傳世名句被許多人喜愛,風韻之中可見詩人深厚的文字功底。
《山園小梅 其一》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百花凋零之後,只有梅花獨自綻放美麗,在小園之中盡情釋放魅力,成為園中最美的風景。梅花疏疏落落,斜橫著枝幹,在清淺的水面上映照出倒影,淡淡的花香在朦朧的月色之下浮動飄散。冬天的鳥兒想在梅枝上停落,還要偷偷的窺探一眼,夏天的蝴蝶要是知道梅花這般美麗估計也是嚮往的。幸好自己可以通過吟詩來親近梅花,這樣就既不需要拍檀板唱歌,也不需要飲酒助興了。
林逋是個隱世之人,他平生最愛之事莫過於養鶴種梅,他自稱以梅為妻鶴為子,終身不娶,於是後世常道其"梅妻鶴子",一生詠梅詩最是豐富,但最著名的還是這一組詩。蘇軾曾評價林逋:"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塵俗。"可見林逋著實是個清高脫俗之人,這種淡泊名利的品性以及出世絕俗的生活恰是蘇軾此身所嚮往,卻又始終未曾實現的。
梅生在冬季,百花開敗之時正是她綻放的最為艷麗的時候,而當山花開得爛漫之時,她卻在叢中笑。在單調蒙塵的寒冬之中,世間無一亮色,只有梅花憑一己之力裝飾著蒼茫大地,為這個世界增添一抹生機,林逋的首聯中,說其"獨暄妍"、"占盡風情",恰好表現了它特立獨行、不與百花爭寵的低調以及超凡脫俗、引人入勝的誘人風韻。這裡雖是寫梅,其實不正是詩人自身的寫照嗎?隱居一方,林逋想要的人生恰是獨自綻放、無人干擾,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出自己的樂趣,這大概是許多隱逸之士共同的追求吧,不與世人同流合污,故而這樣的人總讓人覺得超凡脫俗,大概是多了那麼層瀟洒與淡然的氣質吧。
頷聯是整首詩的精髓,描繪的是一幅優美的山園小梅圖。歐陽修雲"前世詠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可見林逋將這句的意境營造到極致了。"上句輕筆勾勒出梅之骨,下句濃墨描摹出梅之韻",疏影、暗香,這是梅花特有的神態與氣息,五代南唐有詩:"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月下漫步,聞梅之幽香,看疏淡清影,"橫斜"、"浮動"、輕盈至極,而"水清淺"、"月黃昏"又使其擁有了一種別樣的仙風道骨。所謂出塵脫俗,也不過如此了。
如果說前面兩聯還是在實寫梅花,到了頸聯,詩人就轉為虛寫了。在詩人的想像之下,鳥兒看見梅花的風韻,也忍不住側目凝望,蝴蝶看見這麼美的花,更是羨慕嫉妒,為之斷腸。這自然不是林逋親眼所見,但在他的想像里,事實卻應該如此。誇張與擬人的修辭手法,從側面表現的卻是詩人對山中梅花深深的喜愛,大概是其中寄託了自己的情操吧,使得這種喜愛也變得十分文雅了。
頸聯是側面表現,尾聯就是直抒胸臆了,詩人的形象與那"偷眼"的"霜禽"和"斷魂"的"粉蝶"是類似的,看見這美麗的梅花,林逋也想要與之親近,怎麼親近呢?自是作詩歌頌它,在這樣的意境里,不需要絲竹之聲,亦不需要用酒助興,這簡簡單單的欣賞作詩就夠了。隱居的人,自然是能在恬靜的山林之間尋找到人生的樂趣,根本不需要凡塵俗世里的紛擾熱鬧來營造氣氛,心之所向,哪怕無一外物,也能擁有別樣的風情。
梅花是出塵高潔之花,林逋愛她,愛的也正是這份獨一無二的氣質,他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其中,追尋的也是一種超乎於天地之外的境界。我們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裡待的久了,不免也想給自己的心尋找一個安靜的棲息之所,我們做不到林逋那般詩意洒脫,但卻能在這曼妙的景色里撫平一顆躁動的心,也能在這超乎尋常的世外桃源之中學習梅花特有的節氣與風韻,縱然得之皮毛,也將收穫良多,願每個人都能在這首詩里感受"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優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