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工筆花鳥畫,他為自己設計了一條通往成功的創作之路

2020-02-25     紅鯉魚文化


在水墨意筆摻入工筆畫的傾向中,吳東奮是個先知先覺的畫家。他為自已設計的這條水墨意筆摻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之路十分成功。



元代的墨花墨禽(即水墨工筆花鳥畫)由於發展時間短,又缺少獨立表現手法尚有許多薄弱環節,有待進一步完善。這是一條前人沒有走完的藝術道路,值得當代畫家去研究、探索。


——吳東奮




吳東奮:1943年生,福建仙遊人。吳東奮師承著名金石書畫家陳子奮、潘主蘭先生,後又受教於陸抑非、盧坤峰、舒傳曦等諸位先生。中國水墨工筆花鳥畫先行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工筆畫家學會秘書長,國家友好畫院、江蘇國畫院特聘畫師,李耕畫院名譽院長,教授。原任教於三明學院美術系,閩江學院藝術系,退休後客居北京。



吳東奮先生早年在福建,習畫時於傳統學習就十分虔誠。上世紀六十年代習畫之初,即從臨宋畫入手,進而再學習明代邊文進、林良、呂紀等嚴謹的工筆花鳥,於工筆設色花鳥畫奠定堅實的功底。



這期間,又一直追隨白描大家陳子奮先生。子奮先生對中國畫用筆的極具功力的線描功夫,對東奮的中國畫有相當的影響。到八十年代,東奮先生在工筆重彩花鳥畫創作中又大量吸收于非闇、陳之佛、陳子奮、鄭乃珖等現代工筆畫名家們的藝術手法,為自已的工筆畫發展之路作了有力的鋪墊。



多年來,吳東奮還保持著和工筆畫大家潘絜茲的聯繫,一心以復興工筆畫重彩為已任。東奮先生在傳統工筆畫的道路上走得很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他已出版了不少年曆年畫,作品還入選第六屆第七屆全國美展,在畫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吳東奮就已經注意到元代的墨花墨禽現象:


「工筆花鳥畫從五彩繽紛的色彩開始,發展到元代的工筆水墨花鳥畫。宋代的工筆重彩花鳥畫在藝術上已達到登封造級的地步。但元代的墨花墨禽(即水墨工筆花鳥畫)由於發展時間短,又缺少獨立表現手法尚有許多薄弱環節,有待進一步完善。這是一條前人沒有走完的藝術道路,值得當代畫家去研究、探索。」



東奮先生是善於思考的。熟悉畫史的畫家從歷史上找到了突破今天工筆畫誤區的突破口。他從元代尚未完成的水墨工筆畫入手,又吸取後世的水墨寫意之長:



「『寫意性』是中國畫藝術的精神,也是當代水墨工筆花鳥畫創新的關鍵。花鳥畫的意境是傳達畫家的情感,反應那個時代人的情思、趣味和審美理想。在當代花鳥畫創作的領域裡,畫家情感與古代畫家的情感產生根本的變化,因為當代自然美和社會美都為我們提供了創造新的意境的現實基礎。」



吳東奮作畫,以工筆造型的嚴謹性為基礎,變精緻細膩的工筆用線為提按頓挫虛實糙潤變化多端的意筆勾勒,給自己的工筆意味的花鳥畫帶去了另一種豐富的意趣。



受台灣劉國松大膽突破傳統格局使用肌理製作的影響,又直接受到浙美進修時谷文達沖水法的啟示,吳東奮大量使用「沖水法」使本已變化豐富的意筆用線再添一層變化。



如果吳東奮對自己畫面意筆勾勒用沖水法再造一份斑駁與古拙,那麼,他同樣用「撞水法」,實則是傳統墨法「破墨」法中以水破墨之法的大量運用,形成畫面在大面積塊面上又添一種斑駁陸離的肌理。



有時吳東奮還把撞水法和沖水法結合運用,在一些線條和墨塊用沖水法處理後馬上用撞水法再破,亦即在古拙斑駁之上再加參差變異。



這種運用現代肌理製作之法對筆墨運用的突破,給吳東奮的意筆水墨工筆花鳥帶來明顯的新意與突破。



當他1990年9月在中央美術學統陳列館舉辦他的畫展時,這種融工筆花鳥畫和水墨寫意風格於一體的新工筆水墨畫風引起了北京畫界評論界的相當的關注。



批評家范迪安敏銳地指出:「取秦漢藝術的拙樸氣質溶入工筆的彩繪精研,追求物勢皆出自然,倏若造化,並用文人水墨畫的寫意精神摻和工筆的嚴謹規矩。」



吳東奮的水墨工筆畫雖然在筆墨的處理上有突破性的變化,但在造型的嚴謹上,他仍然堅持著工筆畫所以為「工」的特徵。在他的作品上甚至不難找到宋代院體工筆的嚴謹,尤其在畫中花、鳥、枝葉的細節處理上。



這樣,吳東奮的畫作既有寫意之古拙不羈,又有工筆之嚴謹工緻,這就頗具蘇軾所稱「始知真放本精微」之妙了。



值得一提的還有,吳東奮水墨工筆花鳥畫在中國藝術的象徵喻意上是頗下功夫的。他的畫中通過鳥的家庭或鳥類個體之間關係的表現所隱喻的溫馨、母愛、情愛、友誼。



他通過古代書法青銅鼎彩陶青花瓷與花卉的組合呈現出的濃郁的中國文化意味,他的一些在花鳥與山水中跨界處理的大型畫作,他對花鳥畫的月夜意境的執著偏愛……都使東奮的水墨工筆花鳥在當代花鳥畫界獨樹一幟。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uBUeXAB3uTiws8K9p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