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個年輕的寶媽,給我留言,她家寶寶3歲多了,晚上睡覺不老實、鬧覺;早上起來嘴巴里有酸臭味,非常熏人;大便也很臭,甚至得戴上口罩陪他拉粑粑;還會拉「綠便便」。我就給她回復,「你就寶寶明顯是消化不良、體內有積食,你先減少喂飯量」。
這個寶媽聽了表示很無奈,她說:「孩子身體素質一直不好,也不大吃肉,比同齡的小朋友矮,體重也輕十幾斤,看起來十分瘦小,只能給她硬塞肉,讓他多吃點,否則營養怎麼夠啊?」
有一部分家長,覺得孩子比較瘦弱、個子矮,是因為吃的少,所以硬塞下去也要給孩子補充營養,不知不覺走向了一個極端。實際上,吃的過多,超出了孩子脾胃的承受能力,消化食物和運化營養的功能下降,孩子也可能會營養不良。
中醫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食物和水都要被脾胃轉成氣血、津液,輸送到身體各處,才能真正派上用場。家長後天喂養不當,導致孩子脾胃虛弱、功能失調,身體各個器官系統得不到足夠的能量,反而會發育遲緩,而且水分變成痰濕積滯的體內,會給孩子帶來各種各樣健康問題。
孩子正處於發育的關鍵期,食慾差、睡不安、體質弱、不長個也不長肉等都是脾胃差的表現,保護孩子脆弱的脾胃,這4點家長尤其要注意:
1、不「強喂」,適應孩子的消化能力
孩子獲取足夠的營養,不是看吃了多少飯,而且吸收好不好。有多家長,特別是奶奶輩帶娃,生怕孩子吃不飽、缺營養,喜歡「填鴨式」的喂飯,孩子又常常「肚子飽了眼不飽」,各種水果、餅乾、巧克力、冰淇淋等也不間斷,吃的太多、太雜,就會損傷脾胃功能。而且,像冰淇淋這種「寒涼」的食物,會阻礙水濕運化,以痰濕的形式滯留體內,讓孩子咳嗽不斷。
2、不「偏食」,反饋是的喂養
孩子吃的食物,不要一味追求「高營養」,食材過於單一,魚肉蛋奶等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吃得多,青菜、水果攝入少,也會給孩子的脾胃增加負擔。家長平時學會觀察,如果寶寶睡眠、排便、食慾不對勁,就要及時調整飲食。
另外,添加輔食和開始吃「大人飯」的階段是對脾胃的兩大「挑戰」,家長用溫水給孩子沖雙低聚乳清喝,能幫孩子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能力,避免出現積食、便秘、消化不良。
3、不「亂補」,生病的時候要忌口
孩子的抵抗力弱,6歲之前生病是「家常便飯」,很多家長一遇到孩子生病,就心疼的給孩子補身體,拿營養品當飯吃。這一點要效仿「紅樓夢」,裡面的姑娘們生病了,都是「清清靜靜餓上幾日」。生病的時候腸胃也十分虛弱,孩子的食慾也差,家長千萬彆強迫孩子多吃飯,食物儘量要清淡、易消化。
4、不「懶惰」,多帶孩子出門運動
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已經很好了,吃的也十分營養豐盛,但是整體身體素質卻下降了,歸根到底是吃的多、動得少,缺乏運動,家長不要總呆在家裡玩手機,多帶孩子出門跑一跑、調一調,有條件的可以多參加興趣活動、旅行,還能開闊孩子的視野,有利於孩子個性和大格局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