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2019-11-03     韓老白

01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著實讓我有些震驚:

孩子考了98分,離滿分只差兩分,孩子母親卻覺得自己教育孩子太失敗,患上了抑鬱症。

可能大多數人認為這是普遍的教育焦慮,但事實上,卻可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在每個中學,都會有這樣的孩子存在—

他們學習成績優異,卻不會過馬路,不知道該怎麼洗衣服,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但卻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寵兒。

當孩子與家長在一起生活時,這種模式似乎沒有什麼問題。而當孩子長大,離開家長獨立生活時,各種問題才開始逐漸顯現。

一團亂麻的生活,糟糕的人際關係,不再突出顯眼的成績,都如同一塊塊沉甸甸的巨石,壓在尚處在青春期孩子的身上。

面對這種情況,孩子可能會選擇自我攻擊,變得膽小自卑懦弱,也可能會向外釋放壓力,成為欺凌他人的加害者。

父母每天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條件和最多的愛,但事實上,卻是在一步步地毀掉自己的孩子。

02

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中有一期,是邀請朱雨辰和他的媽媽來當嘉賓。朱雨辰39歲了,卻依舊單身,很多人不理解,覺得朱雨辰各方面條件都挺好的,為什麼會單身這麼久,看到他媽媽以後,頓時明白了,

在節目中,朱媽媽提到了自己這些年來對朱雨辰「無微不至的照顧」:

擔心朱雨辰上火,就每天4點起來給朱雨辰熬梨汁,十年如一日;

怕他一個人生活得不好,專門從上海飛到北京來照顧他,拍戲時也一如既往地給他做飯洗衣;

不讓朱雨辰拍打戲,會專門跑兒子的微博下面抄他發的微博,不發微博就抄博客。

這種貼心到恐怖的愛,讓朱雨辰不堪重負,上大學時寧願跑到北京,也不願待在上海,受到母親的「關愛」。他和他的姐姐,也對婚姻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姐姐至今還沒有結婚。

朱雨辰媽媽這種情況有些極端,但仔細想想,為人父母,我們平時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情況?

因為擔心孩子受到一點點傷害,就對他呵護備至,替他擋下了所有的子彈。這種行為,看似感人肺腑,實則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將他們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為他們洗衣做飯,其實是在限制孩子的生活能力,會導致他們養成懶惰、拖延、邋遢的壞習慣。

現在有的大學生,離家住校以後不想洗衣服,就把髒衣服專門寄回家給媽媽洗,有的乾脆穿完就扔掉再買新的。

我們的下一代,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如何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除了生活方面,心理上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家長們心疼孩子,想讓孩子能夠快快樂樂地成長,就經常有意無意地說一些善意的謊言,以此來保護孩子心中的單純和美好。但隨著孩子長大,他會有自己的意識和思考。如何在之前沒有過類似的挫折,孩子可能會一時難以接受,巨大的壓力之下,會做出各種難以想像的舉動。

之前看到一則新聞,一個10歲的小女孩,因為帶糖果到學校,想要分給同學吃,卻被老師批評了一頓。放學之後,無法接受老師批評的小女孩,一氣之下選擇了自殺。

看到這樣的新聞,實在是讓人又生氣又無奈。不知什麼時候, 孩子們變得越來越脆弱了。一包零食,一台遊戲機,一句無心的話,都會惹得他們痛哭流涕。長大之後,他們心理脆弱,經常需要別人的安慰,喜歡把錯誤都歸咎於他人。

包文婧在一檔節目裡,和其他嘉賓一起吃自熱火鍋,但是由於不知道自熱火鍋需要加冷水,就把滾燙的熱水倒入,嚇得章子怡很緊張地往後躲。

包文婧覺得很尷尬,後來一個人偷偷躲起來哭。章子怡知道後,就對包文婧說道:「你就是被保護得太好了!」包文婧自己也承認,自己一直以來沒有遇到過什麼太大的挫折,包貝爾和父母都對自己非常照顧,自己遇到問題反而不知道怎麼辦了。

家長密不透風的關心和保護,反而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障礙。

03

那麼,身為家長,究竟該如何做才能適度地保護孩子,讓他們自由快樂地成長呢?

1.給孩子一定的獨立空間,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道:「健康家庭的父母,深愛孩子,將他養大,不是為了自己分享這一結果,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

親子關係的核心,並不是以父母意識為主導的愛,而是獨立和自由。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愛,對孩子而言卻是無處不在的控制和束縛。

因此,和孩子在一起時,不妨試著給他們更多自己獨立生活的空間。

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不要急著去噓寒問暖或者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這件事情該怎麼做?」「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引導孩子去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比直接了當地告訴他們解決方法更有效果。

比如,孩子今天在學校因為上課說話被老師批評了,心情很沮喪,回到家裡告訴了你。這個時候,不要忙著去安慰和替孩子擦眼淚,可以心平氣和地問問孩子「老師為什麼批評你呀?」「我們上課說話是不是做的不對,下次改正了,老師會重新喜歡你的,對不對?」

這樣,孩子會更快地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也能更快地解決問題。

2.讓孩子多和同齡人接觸

一個在溫室里成長的花朵,是很難看到別的風景的。

只有多和同齡人接觸,才會更多發現自己的錯誤。同齡人相處時,會更加自然地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孩子也會更加容易接受。

《烏合之眾》中提到過:「一個被群體情緒傳染的人會感到前所未有的強大,他的行動完全聽憑另一種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為了尋求這種安全感,孩子會更加主動更加樂意地去改變。

3.多和孩子溝通

良好的溝通是增進親子關係的絕佳方法。

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可以試著和孩子多聊聊天,問問他們對於人和事的看法。同時也要讓他們明白,爸爸媽媽雖然愛你,但是卻不能一直保護你,你需要學會自己去面對,去戰勝困難。

當孩子從小樹立這種觀念時,遇到困難會更願意去面對,而不是怨天尤人。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家長們都希望把所有的愛都給予給他們,但過度的愛反而會讓孩子不堪重負。有時,給彼此多一些空間,有各自的生活重心和興趣愛好,會讓雙方的相處更加融洽。

我是韓老白,曾經的設計狗,後裸辭變身全職媽媽,靠寫作創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

跨界文案培訓師,十點讀書、樊登讀書會等多平台簽約作者,新書《優勢文案》即日上市。

想看更多關於寫作、文案乾貨知識,歡迎搜索關注公號【韓老白寫作創意工作坊】

如果有關於自由職業、個人品牌、寫作變現、社群運營等問題也歡迎私信諮詢,每天提供1個免費諮詢名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WQOW4BMH2_cNUgqVN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