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戶籍制度:鋪商戶籍並非商籍,清代商籍不過是政治手段罷了

2020-02-21     君山梵靜

古往今來,戶籍制度的發展,對一個國家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今,就拿清代的鋪商戶籍舉例,清代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大發展時期,這也導致清代商人繁多,致使清代衍生出各種針對商人的戶籍制度,總體上稱之給「鋪商戶籍」,人們往往把「鋪商戶籍」簡稱為「商籍」,其實據史料記載,這兩種制度,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所以,讓我們翻閱清代歷史的篇章,淺談清代前期鋪商戶籍問題,和兼論清代的「商籍」問題。

一、清代「鋪商戶籍」與「商籍」的含義

說起「鋪商戶籍」,清代大多承襲明代的戶籍制度,在明代,統治者把戶籍分為軍、 民 、匠、 灶四大戶籍 ,而這四大戶籍分別指的是,「軍」意為軍人商戶經商者,稱為「軍籍」;「民」意為平民百姓從商的人,稱為「民籍」;「匠」意為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商人,稱為「匠籍」;「灶」意為從事製鹽兼經營其他貨物運輸的商人,被稱為「灶籍」。

在《明代商人戶籍問題初探》中曾記載「民有儒,有醫 ,有陰陽。軍有校尉,有力士 , 有弓,鋪兵 。匠有廚役、 裁縫 、 馬船之類。瀕海有鹽灶。」

從這也可以看出,在明代,統治者並沒有為鋪商設立專門的戶籍,在明代典籍中,我們常可以見到 「軍民鋪戶人等」 字樣。清代統治者,由於清代建立之初,國家尚不安穩,經濟蕭條,就承襲明代戶籍制度。又因為清代飽受戰亂之苦,即使經濟相對發達的江南一代,也呈現出「屢經殘破,市井寥寥」的景象,所以戶籍制度所帶來的賦稅,對國家經濟的復甦作用微乎其微,國家為了儘快完成戶籍登記,就簡化了戶籍制度,清代把四大戶籍制度中的「匠籍」取消掉。

後來國家為了便利商人的科舉考試,把「商籍」編入了四大戶籍。但這裡的「商籍」和它字面的意思不一樣,它所涵蓋的範圍比較小,只專指鹽商,商籍有時也被稱為 「鹽籍」;而它的建立,主要是為了便利那些在異地他鄉從商的商人子弟,能夠在異地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是一種允許參加科舉考試的一種憑證。

二、 清代「鋪商戶籍」與「商籍」的發展

1、 「商籍」單指「鹽商」的原因

清代統治者專門為鹽商開設 「商籍」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朝廷對鹽商有著很大的依賴性,鹽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並且在中國曆朝歷代的封建社會中 ,鹽業歷來是一種官賣與半官賣性質的特殊行業。同時,鹽業大多掌握在官方的手裡。在清代,鹽業由朝廷掌 握,朝廷通過把食鹽的經銷權出售給鹽商,而鹽商也通過壟斷各省的鹽業貿易,來賺取更多的金錢。而鹽商賺取的大量金錢,大部分都上交給了國家,國家通過對他們收取鹽稅的手段,為鹽商上繳的金錢正名。並且,鹽稅是清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可見,鹽商對清代朝廷的重要性。所以,朝廷和鹽商之間大多是一種相互依賴,互為表里的關係。且因鹽商和朝廷密切的關係,鹽商是很多商人都爭相搶奪的行業,但由於它地位之重要,清代鹽商的從業者,大多數是皇親國戚或貴胄子弟來擔人。而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鹽業的範圍不斷擴大,這就致使很多的鹽商奔赴在各個省地,長此以往,他們的戶籍就成了很大的麻煩。

使得很多鹽商子弟因戶籍不在所屬地,導致他們不能夠及時的參加朝廷的科考,以至於,朝廷為「鹽商」專門設立了「商籍」,以便於他們科考。據史料記載,「商籍」的主要條件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是「行鹽執引者」,第二個是「在別省行商」,第三條是「其親子弟侄不能回籍應試」。只有這三者同時具備的鹽商,才可以申請「商籍」。所謂 「父兄,竭忠效力以濟王家之用者,子弟亦食其福焉」。

2、「攤丁入畝」政策的實施

在康熙末年,統治者在全國實施「攤丁入畝」的政策,該政策總體上的意思是,朝廷免除百姓的丁稅,就相當於把丁徭和地賦合而為一,百姓們除了交付地丁稅之外,無需在承擔任何徭役。在《大清會典》中曾記載,「令各省將丁口之賦,攤入地畝輸納徵解,統謂之地丁。」 而這一政策的實施,為平民百姓,中小商戶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不只是減輕了他們經濟上的壓力,也相對的推動了清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就如《清史稿》中所記載的:「各行業一切雜務,皆系自願報名承充,雖有奸劣者藉貼役之名需索小戶,其實無關徭役。」所以「攤丁入畝」的政策,受到了鋪商們極大歡迎和關注。

在歡迎的同時,也有很多不滿的聲音,「攤丁入畝」政策的實施,對於那些豪紳地主,守舊官員來說,很大程度上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使得他們從商戶,農戶手上得到的金錢收入有了很大的縮水。他們常常以前代的「條鞭法」為例子,他們認為該政策的實施,使得工商者,鑽了政策的空子。他們曾道「若工商既資農矣,而其應該之差,不使農民代焉,何其不情如此?況富商,大賈,列坐市肆,取利無算,而差役反不及焉,是豈可通乎?」但由於支持者的數量占大部分,該政策的實施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而這也一定程度上的映射了,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實行的,長達數千年的封建徭役制度基本上被廢除

三、清代「商籍」發展的影響

1、利於科舉,廣納人才

「商籍」的最初設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得在外省行商的商人子弟,能夠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而隨著商籍的不斷發展,再加上鹽商集團是國家財政的支柱的重要來源之一,使得鹽商和朝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而又因清代的「科舉制」是國家「掄才大典」的重要機會,這使得很多鹽商都非常重視這條道路。所以他們積極地加入商籍,以求使其家族子弟考取功名,在朝廷上占有一定的席位。而又因鹽商和朝廷以及當地政府之間利益往來密切,使得他們在取得「商籍」上,相對比較容易,並且據史料記載,在清代,相對於「民籍」的考生來說,「商籍」的考生考取功名的機率更大

據《清高宗實錄》中記載:「在順治三年至嘉慶七年間,居然考取了139個進士,和208個舉人。」 「從清初至乾隆之末,全國與「商籍」有關的進士者達 420 餘人,舉人 820 餘人等。」

由此可見,從屬「商籍」的考生,錄取的幾率之大。而這一現象的產生,極大的激勵那些散商們,為了自己的子弟大量和朝廷合作,積極納稅,只為爭取商籍。以此可看出,「商籍」的建立,不僅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也給國家經濟的發展,商業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積極地影響。

2、清代冒占「商籍」現象嚴重

「商籍」的建立雖然給國家,社會帶來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它也有消極的一面。由於「商籍」子弟,在科舉考試上的優待,使得很多的「民籍」子弟,為了增大考取功名的幾率,就通過花錢買通一些官吏,為自己篡改戶籍。並且到了乾隆中年,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儘管朝廷對「冒籍」者處罰不斷加重,也阻擋不了人們對「商籍」的熱衷,而這一現象已經成為了清代一大社會問題。並且「冒籍」的人員從原先的「民籍」子弟逐漸延伸到官僚子弟。很多官僚子弟,因為初試的失利,而通過暫時性的更改戶籍,而獲得第二次的科考機會。

據清代的相關文獻曾記載:「山東臨清州知州,王浦等之子,王蘭芳等均冒入,該省商籍進學。」在被朝廷發現後,朝廷對王浦等照律革職,對王浦施以「發往軍台效力贖罪」。這是相對比較嚴厲的處罰。而對於「民籍」的平民百姓「冒籍」,則不那麼嚴厲。對於一些鹽區土商和其他不行鹽之窮商冒籍的行為,朝廷按照大清例律,「將民籍冒入商籍之生員,並其子弟,改歸原籍。」從這,更可以看出百姓「冒籍」行為之普遍。而這一行為也相對使得,朝廷在科舉考試中吸收的人才,有虛假現象。但總體上來說,「商籍」的建立,還是利大於弊的,它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解放了人們對商人固有的印象的束縛。

四、總結

歷朝歷代,商業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清代鋪商戶籍制度的不斷演變,以及「商籍」的不斷發展,使得清代的商業環境相較於其他幾代而言,相對於開放和穩定,這不僅打破封建王朝對商業思想上的偏見,也為後代在鋪商戶籍的處理問題上提供了相應的參考價值。為中國當代商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上和理論上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晏凈天《唐代審美風尚變遷下的女子妝飾發展研究》

2、《盛世華妝-唐代女性妝飾文化探究》

3、白居易《長恨歌》

4、李白《清平調》

5、張萱《搗練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Mba3ABjYh_GJGVIu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