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养儿防老",希望生了儿子在自己老了的时候能照顾自己,希望子女孝敬自己。
到现在,人们依然注重"孝顺"。但是在生活中,一部分人上年纪了,才发现孩子不孝顺自己。这些人就怪孩子是"白眼狼",养大了能独立了,就离开父母了,很少管自己了。
到了晚年才知道,无论生多少个子女,最孝顺的总是这一个。
张老伯到了晚年,老伴先走了,就剩下他一个人居住了,原以为会这样一辈子孤零零的度过了,结果女儿还经常回来看他,买吃的穿的,买洗衣机等。
别人都说张老伯享福啊,有一个孝顺的女儿。张老伯自然也高兴,人到晚年,依赖心理特别强,就像一个小孩一样,需要安全感。
其实张老伯还有一个儿子,不过很久都没有联系过了,最多就是过年的时候回来一次。女儿是老大,吃了不少苦,虽然张老伯很严厉,但是对女儿没有特别的偏心,不像老伴偏心那么严重。
儿子比女儿小8岁,也是因为想要一个儿子而生的,老伴特别疼爱儿子,甚至因此忽略了女儿的存在。儿子被宠爱坏了,从小就得到各种的好,性格偏执倔强,父母必须满足他的要求,老伴到晚年的时候,受不了儿子的"无底线索取"和"无理要求",导致病情加重而离开了。本来说养个儿子,给自己养老,结果福气没想到,还长期"受苦"。
大女儿曾经也让张大伯跟她们一起住,但是张大伯怕打扰女儿生活,影响家庭和睦。到晚年他才发现,不无论多少儿女,孝顺的总是那一个,而老伴却还没有明白。
原以为一儿一女就是特别幸福的事情,尤其到了晚年的时候,然而,被"疼爱"的那一个却只顾自己,从不考虑张大伯夫妇的感受,反而是“不被待见”的女儿从小就有孝心。
懂得这些东西的子女最孝顺,可是很多人到了晚年才懂得。
感恩是一种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是一种对别人帮助的回报。而孩子自然是受到父母的帮助和教育,比如父母要教孩子如何独立生活,如何与人相处,以及遇到困难如何处理等。
但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慢慢的老去,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了。
有的孩子会回头来看看父母,有的孩子却忘记身后支持他的父母,父母也许不求孩子经济上帮助,但是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那就是孩子懂得感恩,用自己的方式让父母知道孩子孝顺他,他也就满足了。
乐于助人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就好比我们愿意花100块买几支花,却不愿意被扣一分钱的电话费。
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往往就是受到了他身边人的影响,比如父母。父母用仁慈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往往能获得不错的人缘,同时也更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孩子往往也能在这种情况下获得内心自我的满足感,从而意识到助人的快乐,也就更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同时就会感激父母的帮助,会想着回报父母,这就做到了孝顺父母的第一步。
父母都是毫无保留地对自己的子女好,为了子女的幸福,再苦再累都愿意。“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则很好地解释了,父母为了子女愿意付出一切。
孩子小时候,可能还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当他们自己成年会后,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就能更深层次的理解父母的行为。当子女互换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父母的伟大,以及父母对他自己的"牺牲"。
所以,有不少事,需要一定的阅历才能读懂,才能看得清楚明白。有些子女在小的时候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就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好,和父母产生隔阂,当自己成年之后,回想以前的点点滴滴,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幼稚。
现在在身旁孝顺的孩子是不是这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