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衣将相之局到累世公卿的形成,阶级固化成为东汉灭亡的主因

2020-06-06     北斗维斟

原标题:从布衣将相之局到累世公卿的形成,阶级固化成为东汉灭亡的主因

谈到一个王朝的灭亡,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农民战争问题,因为农民战争会动摇一个王朝的根基。不过,农民战争只是一个王朝灭亡的表面原因。在农民战争的背后,是一个王朝盘根错节的社会矛盾,例如政治腐败、外族入侵、土地兼并等。具体到东汉,我将这些种种的原因归结为阶级的固化,东汉时期的阶级固化,主要是世家大族的形成,他们垄断了社会权力和机遇,而东汉的衰亡也和世家大族的形成息息相关。

一,土地问题:豪强地主的形成的背后是社会分化

土地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农耕社会最大的社会问题。从土地私有制确立以来,贵族、官僚、商人会将自己的资本转化为土地资本,不断加剧土地的兼并。战国到秦朝阶段,这种兼并还不算明显。到了西汉时期,土地集中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了依附民和奴婢,另一方面则是豪强地主的形成。西汉末期的王莽改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限制兼并。

经过了几十年的农民战争,东汉建立了。刘秀清醒地认识到土地兼并对给社会造成的问题,于是他下令释放奴婢和“度田”。释放奴婢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得许多依附民恢复了自由民身份,也提高了未释放奴婢的地位。但是“度田”却因为遭到南阳宗族的抵制而失败。所谓“度田”就是对全国土地进行重新的丈量,以确定新的赋税标准。这个措施挑战了豪强地主的利益,而东汉的统治又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这就决定了该政策无法推行。

庄园建筑模型

从刘秀“度田”失败开始,之后的东汉也就不再干预土地的兼并。于是乎,东汉成为了中国庄园经济的黄金时代,整个社会基本上分裂为了两大阶层。位于上层的是豪强地主,他们拥有大片的良田以及成千上万的依附民,所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其他的就是独立生产的农民,他们的土地不断丧失,逐渐沦为的依附民。

庄园内的生产生活

于是乎在东汉后期,形成了经济上的鲜明对比。庄园内部,经济生活井井有条,一派生机盎然。庄园之外,饥殍遍野,流民四起,民变不断。根据统计,从安帝到灵帝的几十年间(106年—189年),东汉有史可查的农民起义有41次,起义的规模从几千人发展到了几万人、十几万人。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最终摧毁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整个黄巾起义,也就是农民和豪强地主的战争。

二,机会问题:世家大族垄断了地方仕途

土地问题之所以无法解决,是因为获得土地的豪强地主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和资产分出,也就是不愿意和农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另外一方面,豪强地主也不愿意向寒门子弟分享社会权利,这里我们就要谈到汉代的察举制。

察举制是科举制出现之前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萌芽于战国时代的养士制度,在秦朝已经初步形成,在汉武帝时期最终确立。察举制的大体内容就是地方的官员向中央推举地方的人才,考察的标准主要是德和才,道德方面的称为“孝廉”,有文才的称为“秀才”。汉武帝确立察举制的目的,是让官僚系统得到人才补充,同时也给广大的社会人士提供了一条跻身上层的阶梯。

汉代经学教育

察举制的制定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问题。由于察举制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也就使得选择的主观性很强,难以做到公平。到了东汉时期,地方和豪强地主和地方的官员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密切的关系网。郡县官员在推举人才的时候往往都会推举高门子弟,这样就让豪强地主垄断了仕途,普通百姓失去了晋升上流社会的机会。东汉时期的太学生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诗来讽刺豪门垄断仕途的现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

除了人才选拔制度之外,东汉的教育也逐渐被豪强垄断。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经学由此兴盛起来。学习经学,成为了士人入世的一个重要的通道。传授经学的博士授业范围很广,上到太学,下到地方州郡,门生遍布天下。通过这种门生,也就形成了经学世家。在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大量的累世公卿,他们即是地方的大地主,也是士大夫的领袖,人们将之称为门阀大族。

从春秋战国到秦朝,传统氏族血缘体制瓦解,过去的宗法贵族走向了衰落,这是中国社会阶层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变动。西汉初期的“布衣将相之局”也就是这次变动的结果。但是,西汉到东汉之间,新兴的地主阶级又逐渐形成了新贵族,后来人们将之称为士族。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的600年间,可以说都是中国的士族时代。从“布衣将相之局”到“累世公卿”,证明了汉代的阶级已经从流动转为固化。

三,清流和浊流的斗争:世家大族演变为了地方分裂势力

东汉中后期的局势,宦官和外戚操控着中央的大权,世家大族垄断地方的仕途。世家大族想进入中央,宦官和外戚的势力也会涉及地方,双方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在安帝时期,东汉的朝廷就分化为了“清流”派和“浊流”派。清流派主要是士大夫和太学生,他们多是世家大族、累世公卿。“浊流”派也就是宦官和外戚集团。

“清流”和“浊流”的斗争一直贯穿了整个东汉后期。最终的结果是,出现了两次“党锢之祸”,“清流”遭到了镇压。党锢之祸的发生,标志着地方势力争夺中央权力的失败,导致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剧。虽然世家大族他们垄断性不利益社会流动,但是他们自身具有一定很高的文化素质,涌现了许多的治国之才。党锢之祸后,东汉政府内部已经难以获得士人的支持,朝廷出现了无人可用的情况。

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东汉政府被迫解除了党锢。但是此举并未挽救东汉王朝,相反,地方的豪强势力纷纷逐渐自己的武装,割据以自保。于是,黄巾之乱过后,东汉全国上下已经出现大大小小的数十个武装军阀,他们相互混战,一直到三国的形成。三国两晋,也就是门阀士族掌权的时代,例如东吴主要是在朱、张、顾、陆四大家族的支持下建立的政权,蜀汉主要是巴蜀士族和刘备集团共同建立的政权,东晋主要是在王、谢、桓、庾等家族支持下建立。

结语

任何国家,任何王朝,阶级固化问题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给下层百姓创造相对公平的机会是统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魏晋南北朝之后,东汉灭亡的教训被历朝历代所吸取:如在土地问题上,均田制从北魏开始推行,庄园经济和大土地所有制也就逐渐消失;在政治方面,科举制取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机遇。不过在传统社会,阶级的流动性始终是十分有限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和机遇问题,最终灭亡于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vZ9jXIBnkjnB-0zQK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