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戛纳金棕榈!这婚外情我怎么看不懂呢?

2019-12-19     Neets电影

相信各位多多少少都读过西方的经典名著,其中很多都涉及到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


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一个感觉,总觉得他们的爱情难以理解,好像名著里的人物和我们谈的不是一个恋爱一样。


小N想说,确实如此,因为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部经典的法国电影了解一下——


《田园交响曲》

La symphonie pastorale


这是一部有点年头的老电影了,早在1946年就夺得了第一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导演是法国知名导演让·德拉努瓦,女主角是上个世纪法国国宝级的女演员米歇尔·摩根


让·德拉努瓦和米歇尔·摩根


当然,让这部电影更富盛名的,是它的原著——同名短篇小说《田园交响曲》。


小说的作者,就是二十世纪法国最复杂独特、最难以捉摸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



1947年,纪德凭《田园交响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中这样写道:“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纪德


而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一名宗教情绪高涨的乡村牧师,不顾妻子的反对收养了一个孤儿——盲女吉特吕德。


牧师


牧师不仅对盲女关心备至,还极力启发她的心智,引导她逐渐脱离蒙昧状态,领略她看不见的美妙世界。


盲女吉特吕德


然而,尽管牧师的妻子屡次提醒他,要提防自己“以上帝之名”的爱心,但这种“爱心”最后还是沾染上了爱情的味道。


牧师渐渐冷落妻儿,有意留出时间和盲女相处,这样的行为招致了妻子的不满。



但是牧师却自始至终都不承认他的这份感情,而是一味拿基督教教义为自己开脱,认为没有违禁的成分。


当妻子表现出不满意时,他甚至迅速将妻子置于“不近人情”的不道德立场来掩饰自己的强横。


想不到的是,牧师的儿子雅克也对盲女一见倾心。


牧师又立马站出来阻止儿子,甚至不管不顾两个年轻人是否心意相通,就把他们拆散了。



在整个过程中,牧师一直都是主导者的角色,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所有人。


而对于他主导的对象盲女来说,这一切太复杂、太混沌。


盲女吉特吕德像一个单纯的萝莉,单纯到她也分不清自己对牧师的感情到底是爱情还是恩情,也不知道自己对牧师的依赖和爱慕是否有任何不道德的成分。


根据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改编的电影剧照


牧师一直以来把盲女像宠物一样豢养,带她去听《田园交响曲》,告诉她色彩的美妙,让她沉醉于理想世界之中。


牧师只给她传授《圣经》里美好的内容,从来不涉及任何恶的事实。


就这样,盲女通过想象看到了天国,那无比美妙的景象和幸福的世界。


当然,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幻象。



好在,盲女是真诚的。


她不会像牧师一样用《福音书》伪装自己,也不会以上帝之名为自己辩护,她和牧师之间的尴尬感情慢慢在她的心里扭成了结,必须要解开它。


因此她产生了无限求知的热情,一种不能再被蒙在鼓里的愿望。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彰显。盲女真诚地求知,就是为了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最后,盲女等来了复明的机会。


她看见了,同时也看见了牧师的虚伪,看见了这份爱所携带的罪恶。


最后她别无选择,惟求一死,假借采花之机失足落水……


看到这里,我相信各位会更加疑惑,甚至会拍案而起,搞不懂作者在干什么。


这算不算“婚外情”?吉特吕德何至于自杀呢?


小N想,这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婚外情,就在于它已经把自己摆到了上帝的面前,用上帝的眼光来审视其中包含的罪恶。



基督说: “你们若是盲人,就没有罪了。”


眼盲的吉特吕德心中只有虚假的美好,无知盖住了她的双眼,让她对丑陋视而不见,因此她不知何为罪恶。


牧师将双眼失明时的美好和幸福强加给吉特吕德,还用她的无知阻拦了她与儿子雅克相爱,甚至宁愿她一生都眼盲,好让自己继续自欺欺人下去,也不愿意戳破自己的伪善面目。


而当复明的吉特吕德产生了罪恶感,于是就选择死去。自杀在这里有了赎罪的意味,它象征的是一种对真理意识的守护。


于是,善恶才真正得到审判。


《最后的审判》米开朗基罗


看到这里,我们或许也很难把这个故事当成普通的婚外情或爱情故事来看了。


这也正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对名著做一个简单的道德判断的原因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rz4H28BMH2_cNUgkTQ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