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三年,海派清口登陆美国音乐殿堂!周立波再次“说服”美国人

2019-10-18   武侠小王子

安德鲁·卡内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钢铁大王,另一个是“美国慈善事业之父”。

有人说,美国慈善活动的历史几乎和美国建国史一样长。但是,要论美国现代慈善事业,卡内基绝对是最重要的发轫者之一。

据报道,早在1911年,卡内基就创立了“纽约卡内基基金会”,在1919年去世前,卡内基累计捐款3.3亿美元。3.3亿美元,放在今天也不是小数目。搁在一个多世纪之前,更是惊人。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年轻时,卡内基拼命挣钱,也大发过“横财”,而年老时则仗义疏财,慷慨解囊,其主要任务就是捐钱。

临死前,卡内基只给后代留下微薄的钱,几乎捐出了全部家当。从一个来自苏格兰的穷小子,到美国商界举足轻重的巨擘,卡内基的人生充满着逆袭的风格,而他刷新世人印象的就是热心慈善。

卡内基设立的基金会至今存在,造福世人。今年是卡内基去世整整一百年,他留下的物质财富,让无数人受益;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同样影响了无数人。

比如巴菲特、比尔盖茨。2006年6月26日,超级富豪巴菲特在纽约公共图书馆,正式决定捐出其财富的85%,约合375亿美元。这是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巴菲特说:“我不是对王朝财富的热衷者,特别是当世界上60亿人还比我们穷得多的时候……”

无独有偶。迄今为止,已为慈善事业捐出数百亿美元的盖茨也有类似认知,他认为,名下的巨额财富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义务就体现在孜孜不倦地捐款,并且不是历经沧桑、过尽千帆时才从事此事,而是在年富力强时就从事慈善。

正如比尔盖茨所称,“当你拥有资源,而这资源得以创造巨大影响力时,你不能置身事外对自己说,‘好吧,等我60岁再来做善事,先等等吧’。”

无论巴菲特还是比尔盖茨,他们都秉承一种理念:“我只是上帝财产的管理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慈善,与财富有关,更与理念有关。毋庸赘言,在一些发达国家,从事慈善已是一种最寻常的生活方式,比如时任《人民日报》驻瑞典记者丁刚说过,“我认识的瑞典人几乎个个都有捐赠的经历,慈善早就深深地融入了瑞典人的生活。”

美国也是如此,绝大多数人都从事过慈善。

对于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来说,尽管现代慈善事业起步较晚,但并不缺少慈善文化,更不缺少慈善精神。

慈善在民间,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力所能及地捐赠善款善物,细水长流地表达爱心,不为名利,不求闻达,更不求回报,把慈善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追寻着内心的平静,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我国的慈善大厦才有了坚实的根基。比如,白方礼老人,蹬三轮近20年,为300个贫困孩子捐出35万元助学款。

揆诸富豪界,社会名流,从事慈善也是蔚然成风的现象。每年的慈善榜,都能看到一些为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上榜的为人熟知,不上榜的呢?植根于现实传统,做好事不留名的恐怕更多。

笔者之所以有此感叹,源于一件小事。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上海嘉定曹安路的雨花斋餐厅,孤寡老人却可吃到免费的午餐。据报道,这是一家为孤寡残障人士提供免费午餐的餐厅,每日中午开放,提供350-500人的餐食,5年间从未间断。

免费午餐是否真有此事?两年多前就有网友专门体验过,“我今天中午就去吃了,免费两年多了,全素”。并表示,“要吃完,吃多少装多少,不能浪费”“有四五个菜,进去给你碗的阿姨会90度鞠躬,坐下还有人送汤”“

(就餐的)大都是70左右的老人家”……从这些表述看,曹安路确有雨花斋餐厅,餐厅确实免费提供午餐,提供免费午餐确实真心实意——四五个菜,还有人送汤。

由此不免让人好奇,免费餐厅的主人是谁?是谁做好事不留名?为何要做好事?在相当长时间内,这是谜团,无人知晓。

因一次意外,周立波揭开了谜底,原来免费餐厅是他开的。据报道,今年6月20日,周立波邀请腾讯《一线》来到位于嘉定曹安路的雨花斋餐厅,告诉《一线》。

5年前他用一次商演的酬劳220万元投入了这家餐厅,这件事从没有对外界提过,餐厅里除了负责运营的义工,普通员工和常来吃饭的老人也不清楚餐厅和周立波的关系。

原来如此!平心而论,周立波在舆论场毁誉参半,负面新闻缠身,但并不等于他不能做慈善,更不能等于他不会做慈善。

好事人人可做,但是坚持做一件好事,长达数年不止步,仅凭这一点,就让人佩服。

“裹尸布上没有口袋”,一个人无论贫富,终会离开这个世界,而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故此,行善,不仅可带来内心的富足与成就感,更能带给世界温暖与和谐,这正是慈善的意义。

同时,真正掌握财富的人,往往更能理解财富的品质,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替上帝管理财富,哪些钱不是他们自己的,故要回馈社会(这与我们常说的仗义疏财有一定的交集)。

雨花斋免费餐厅,给人的感觉很低调,不喧嚣,不标榜。这也许是海派慈善的一大特质。天下免费的午餐,弱势群众在这家餐厅一吃就是5年多,不能不让人感慨。

古人说:“有意行善虽善不赏,无意为过虽过不罚”,但从情理法上讲,做慈善当然可以求回报,求回报并不损害慈善家的形象,但更纯粹一些,无疑更打动人心。

有个细节值得一提,卡内基基金会设有卡内基慈善奖,该奖项坚持两大原则,一是,财富意味着责任;

二是,无论是在宗教、公民、人道主义,还是民主主义抱负的指引下,个人均拥有利用财富改善人类的变革力量。财富改变人生,财富也可以改变世界,关键在于人类对待财富的方式。

美国著名演员本·阿弗莱克有句名言:“通过自己的能力做一点慈善,改变一些人的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给予比获取更有意义。”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个世界有不同类型的人,那些做慈善的人是会发光的人,是有温度的人,也是有责任心的人。如果有更多的人懂得“给予比获取更有意义”,那么我们的社会无疑更有温情,我们的未来无疑更辽阔。

最后想说的是,美国钢铁大王兼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于1891年在纽约市第57街建立的第一座大型音乐厅。一开始大厅的名字仅是简单的“音乐厅”(建筑正面华盖上方有“音乐厅由安德鲁·卡内基出资建造”的字样)。

后来在纽约音乐厅公司(大厅最初的管理机构)董事会成员们的劝说下,卡内基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大厅于1893年正式更名为卡内基音乐厅。

阔别舞台三载的周立波,将再次登上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用“海派清口”演绎“世界只有一个中国”。犹记得3年前,周立波“将其独创的‘海派清口’带到负有盛名的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成为登上这一全球知名音乐殿堂的首位非音乐类华人艺术家”。

而这次,周立波又将带给世人什么样的期待?

不管怎么说,周立波再登卡内基,这是向卡内基的一次遥远致敬,也算得上精神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