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被罢官闲居,无聊时为妇人写词,竟成千古名篇

2019-10-29   沉醉古诗文

说起词的豪放派,首先想到的是苏轼,他以一己之力提高了词作为文学体裁的地位,也拓宽了词涉及的领域范围。苏轼以后,词从闺房情爱之中解放出来,取材变得像唐诗一般广泛而深刻,由此才有了豪放派的说法,在此以前,可以说所有的词人都可以被笼统的归到婉约派里。

自苏轼以后,我们再想到的,就该是辛弃疾了。辛弃疾的不同点在于他首先是一个军事家,是一个将军,其次才是一个词人,一个文人。南宋时期山河陷落,辛弃疾一生怀着复我河山的梦想奔走天下,每当朝廷危难,启用辛弃疾辅佐朝政的时候,他总是尽心尽力地招兵买马整顿兵备,以求一朝王师北指,收复中原。只是南宋积贫积弱已经是既定难改的事实,不是他一人之力能够改变的,这一场统一河山的努力,终究也化作了梦一场。

在这波荡的一生中,辛弃疾的情绪都通过他的笔倾泻了出来,最著名的一篇当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曲悲歌勾起了多少男儿壮志。

然而更多的时候,辛弃疾的生活不如意,志向也没有完成,惆怅充斥着他的内心,他就不断的借豪放来抒怀,于是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时候的辛弃疾,温柔而从容,一双眼睛不再盯着战场,而是看向了自然。

今天要说的词属于后一种类型,是辛弃疾替一位丈夫在外的妇人写的,这首词所表达的,是浓到极致的深情与相思。

鹧鸪天·代人赋

宋代: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我们先看词的上阕,日头向晚,气温逐渐的降了下来,寒鸦在高高的枝头啼叫着,荡漾起一波又一波的愁绪,柳树掩映下的池塘还是温柔的宁静着。这里的一切都没有变化,又好像一切都变了,因为我的心中,多了些什么。

多的自然是你,是离别的思绪,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这种离别的痛苦,怎能够相信世间有因为相思一夜之间白头的事情呢。这一句是我认为这首词的精华,首先是对仗的工整,朗朗上口;而凝郁在其中极深沉的情感,也让读懂它的人感动不已。这一阕以环境描写开头起兴,带出了诗人的情感,为整首词的走向打下了基调。

上阕说到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下一阕就开始描写现实行为。早已经想你想到肝肠寸断,却还是止不住这思念的眼泪。因为相思重又登上了小红楼,想要眺望一下夫君所在的地方。我明明知道会被重山所隔难以望见千里之远,但还是不由自主的频频倚在栏杆上,向远处望去。

信带着思念,“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他能否收到呢,能否感受到呢,什么时间能回来呢,这些妇人都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茫茫天地之间,只剩下楼上那一个落寞的背影,静静地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