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祭祀孔圣人的诗,4句诗4个典故,指出了孔子成圣的真正原因

2020-03-11   沉醉古诗文

唐代的皇帝许多都是诗人,写下的诗大都中规中矩,只是受限于身份和经历,能够融入厚重感情的始终是少数。但是也有写得好的,甚至入选了唐诗三百首,唐朝作为诗的朝代,就连皇帝也都被诗的魅力所俘获,说明诗在当时,是真真正正的流行文学,上至王爷皇帝,下到普通百姓,中间还有一群文人墨客把它发扬光大。

一直很羡慕唐代,就是如此,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经历了隋朝、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和尝试,在唐代已经是完全的成熟了。



当时的人们信手拈来,随口道出的都是诗,都是极度成熟的好诗,这样的文学底蕴,是我们现在没有的,我们所经历的阶段更像是南北朝的动乱,文学创作者们还在尝试着更受大众欢迎的文学形式。

当然皇帝的诗也不是都没有感情,在历史上总会有一些人或者一些时刻激起了这些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同理心,使得他心潮澎湃,必须一吐为快。



身为政治家和统治者的皇帝,对于一直以来的主流思想儒家应该感触最深,对于孔子的行为思想,也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理解。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两种人是站在同一个角度看待天下苍生的。

所以有了唐玄宗这一首祭奠孔子的诗,也正是这首诗被选入了后世的唐诗三百首,一方面是选题正,是对儒家圣人孔子的正确解读和理解;一方面也说明了唐代这些皇帝在写诗填词,音律风月这些方面的大有作为。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代: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题目是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祭祀孔子的时候为什么要叹气呢?一般人的祭祀,认为孔子凡俗之身被后世供奉为圣人,华夏大地上到处流传着他的思想,一定不会想到为孔子而叹的。这里的叹,就是李隆基更懂孔子的证明。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一个问句,然而这一个问句,其实唐玄宗心中是有答案的,只是世人心中,对于孔夫子为什么在乱世之中奔走忙碌还不甚清楚。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很伟大的精神,一定是心中有一件事情值得自己这样信仰,孔夫子才愿意在根本看不到未来的乱世,一意孤行的推行着自己的主张,在各国君王之间奔走。唐玄宗心中也有信仰,那就是他的国家社稷,所以他们两个惺惺相惜,是一对隔着历史的知音。

接下来的一句写孔子的居住地,这首诗中用典特别多,将孔子的生平和比较著名的行为言论都化用到了诗中,体现出唐玄宗平日里就对孔子的思想理论和言行举止都特别了解。



第三句连用了两个典故,孔子曾经哀叹,凤凰不至,盛世不来,吾道不用,这是说他的生不逢时;也曾经对着麒麟哭诉,说自己已经日暮道穷,看不到希望,这是说他的艰难处境。即使是哭诉、哀叹,孔子也一定会对着高贵的事物如麒麟、凤凰等进行,他认为这是君子的准则。

然而君子的准则更应该注重内心,后世的儒生却只学到了乐殊贵贱,礼别尊卑的表面功夫,最终使儒家沦为了统治者治国的工具,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最后一句还是用典,孔子曾经梦到过自己在两楹之间受人的祭拜。这可能是他在艰难困苦时的渴望,希望自己的主张和思想能够被后世记住,甚至被当时的君主所采用,能够承继周公的伟业,在这礼崩乐坏的乱世维系清明的社会秩序。

早在汉代,儒学就已经确立了统治思想的地位,唐初虽然盛行道教无为而治,但其实还是有着儒家的思想在里边。孔子世家也世世代代被封为衍圣公传承下来,香火不断。孔子实现了自己的曾经的梦想,唐玄宗说“当与梦时同”,实际上是在告慰孔子,生前的梦想终于在死后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