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魔都的光怪陆离
上海:一座无法被定义的城市
标签:中国城市旅游地理、上海、无法定义的城市、中国城市风情游、城市人文旅游地理散文随笔
始终记得初到上海时的印象,陌生、拥挤、寂寥、边缘……全无繁华和时尚感。当然,这与芸的居住地有关,她在上海浦东新区临边郊的地儿,租了一个不到15平米的单间。
芸是我二十多年的闺蜜,两年前开始沪飘,这之后一直从她的口中得知申城的神秘和包容,说没在上海生活过的人难以体会。于是,第一份工作结束后,买了去上海的车票,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赖在芸的小单间里,感受魔都的光怪陆离。
一部《上海女子图鉴》让我们知道,“只有头顶上有梧桐树的地方,才是上海。”大概来到这里才深有体会。但仅仅用梧桐树来定义这座城市,实在有失偏颇。喜欢衡山路的清晨,因为有一整条街的银杏树,配着老上海风格的别墅,有味道极了;喜欢淮海路的午后,可以住进这儿最具代表性的原法租界,临街小阳台观赏最美的梧桐树。
走在静谧的梧桐树下,与身着嘻哈、耍着滑板的男孩女孩擦肩而过,转瞬便是街头的咖啡馆、小酒吧;骑单车逛到东平路、安福路、武康路等网红小马路,太多或时尚或复古的小店啊,光怪陆离……
很值得说道的上海新天地,是一个集合了历史、文化、商业和娱乐的景点,既复古又时尚——拥有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群,再加上现代繁衍的商业风貌,让这儿的魅力不仅仅是休闲和品味,还有置身其中的时空错位感,让人怀念起上个世纪弄堂文化里的上海。还有风靡全球的外滩风光,让数不尽的中外游客驻足与仰慕。
第一次抵达外滩,是在一个雨后夜晚,独自在滨江大道上踱步,穿过来往不息的人潮。感受此刻江风徐徐,浦江两岸华灯初上、一派繁华,东方明珠星光璀璨、上海中心直耸云霄,还有江中巨轮在耳畔高歌。回忆起无数电影和名作里,描述上海滩的故事,仿佛看到两岸风云变化,在眼前扑朔迷离。同上海人一定要谈小资情调,无需喝大酒,无需称兄道弟,无需假装朋友。只要选择在咖啡馆,慢慢聊,情调足,就够。不管是上海人,或是在上海工作和游玩的外地人,都在感受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小资和自我。
上海另一大特色,就数各类展览艺术中心了,是周末休闲充电的好去处,也绝对是接受国内外最潮最IN,时尚 、科技与艺术的第一窗口。周末,陪朋友去看一个艺术空间类的展览,认识了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徐震,也是这个黄金时期的艺术家代表之一。他在西岸艺术区拥有自己的画廊——尚艺术中心(Shang ART),在采访中说起本土的艺术——“艺术与文化无法完全全球化,也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界定它。中国艺术界就拥有一股极其倔强的力量,这股力量与西方艺术界进行着长时间的碰撞,从引欧美为用,到独树一帜。”
确实,在我有限的观展经历里,深切感受到:上海新一代的艺术家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代,在主张“人人都是艺术家”的黄金时期,让许多新锐艺术家在忠于艺术、表达自我的同时,还能安身立命。毕竟,在这座城市里,已经搭建好的艺术平台,还有继续涌入的——大量吸引国际目光的舞台,都在向他们发出邀请。
经历一个月的上海街头游荡,慢慢迷恋起这座城市无法言说的风情。时尚、繁华、国际、自由,以及理想的承载,与世俗、粗鄙、疮痍、冷漠、赤裸的现实在一座城市齐头并进,看似矛盾,却和谐统一。我想,只有深入其中,才会幡然醒悟,这里的华彩霓裳皆是浮影,藏在这座摩登城市下进阶的灵魂,还有错综复杂的文化风尚,才是她真实的骨髓。
如果说,曾经上海的形容词是“洋气”,那么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文化糅杂之后,它已经有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城市气质。我想,眼前的上海是不甘于像从前那样渴望着西式的改造,它不愿意是另一个巴黎,或者另一个纽约。
至少,在我短短的驻足时光里,感受到:上海,就是上海,是一座无法被定义、无法被取悦、无法被窥视,起码在我心目中,自由生长得——闪闪发光的城市。(1755字)
文|走菇凉(一个写字的女的。祖籍湖北,白羊座,对一切有趣的文字、音乐、电影、旅行,保持好奇和热忱,对一切潮流热捧的事物,保持冷淡和疏离。16届新闻系毕业生。如今,依旧热爱学生时代的淳朴和自由。未来,希望继续保持这份淳朴和自由。苏白传媒旗下昆德拉传媒印象文化工作室第九事业部 实习助理编辑、合作作者。)
策划组稿、运营:昆德拉传媒 楚楚
审读:苏白传媒 总编审 邹剑川
其他:部分图片供模拟想象,不代表文字特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gItpG4BMH2_cNUgwD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