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你》之后,台剧的下一部佳作在路上

2020-05-10   风影电影

原标题:《想见你》之后,台剧的下一部佳作在路上

如果是关注台剧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台剧近年来发生了不小的改变,而《想见你》则是目前扩散最广、最成功的一次,它的爆发已经酝酿了许久

在21世纪的前十年,是台湾偶像剧称霸荧屏的十年。

《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天国的嫁衣》、《绿光森林》、《放羊的星星》等浸满大家"童年记忆"的作品,也是那个时期一路下来的代表作,当然,模式化的桎梏也非常严重。《我可能不会爱你》之后,台剧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

直至如今,台剧仍处在复苏期,但显然已有所起色,以下这些便是力证。

无论是前两年的《花甲男孩转大人》(豆瓣9.1)《麻醉风暴》系列(豆瓣8.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8.4),亦或是去年包揽豆瓣年度华语剧集榜单TOP2的《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俗女养成记》(豆瓣9.1),都一次次地刷新了大家对于台剧的固有印象。

《麻醉风暴》系列、《我们与恶的距离》以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从社会性议题出发,带有浓厚的美剧气息,通过对各个行业、阶层的整合性书写与落地化,描绘出一幅尖锐的台湾本土众生相。不过,对于一些观众来说,这些剧可能有点过于"议题先行"、过于严肃。

《俗女养成记》、《花甲男孩转大人》则是台湾一贯有的"乡土剧"品种在新时代的新改良,以更具新意的手法包装温情散落的家庭生活,但内核仍旧是靠鲜活的人物关系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来感动观众。

而《想见你》则让人想起不少将穿越、悬疑和爱情戏融汇一体的韩剧。虽然不知道《想见你》的编剧是否看过2013年的《九回时间旅行》,但二者的确有着相似的因果轮回时空观和戏剧结构。相较之下,《九回》在悬疑色彩上更强势,而《想见你》则在类型融合的路上走得更远。

市场萎缩、资金链周转困难,是台剧在2010年代陷入寒冬期的最大原因。

这一现状目前正在被改变,在流媒体崛起的大潮下,越来越多的台剧开始利用多平台的播出渠道与资金。比如公视与HBO合作《我们与恶的距离》,之后被腾讯引进;《想见你》则是中视与FOX合作,播至中途被爱奇艺和腾讯引进。

但它们的制作成本依然非常有限。据公众号"河豚影视档案"提供的数据,《想见你》每集仅有35万元以下的预算,这在《想见你》制片人麻怡婷的眼中,甚至已经是"顶破天"的预算水平了。

在内地动辄号称成本上亿的影视剧市场,这可以说是零头的数字,在台湾的影视市场却是一条不成文的铁律。市场小、观众少、人才流失,产生了恶性循环,"台湾影视人必须在经济桎梏中创作"。

然而,在如此低的成本之下,《想见你》的制作团队仍旧拿出了剧作与摄制水准皆佳的作品,更加令人钦佩。

此外,我们也需要正视台湾审查宽松所带来的创作自由。上面提到的每部台剧,除了主打温情牌的新式乡土剧,其他每一部剧的剧本,假如放在内地肯定都会面临审查的难题。

《想见你》同样如此,剧中兼具了诸多社会性议题的探讨,而这些内容在内地视频平台播出时偶尔会出现删减的情况。

由许光汉饰演的少年王诠胜,他的性取向为同性,因当时台湾的社会环境并不如现在开明等原因,最终选择自杀。无论结局怎么扭转,他自杀的命运都无人能去改变。

而在最终引爆的陈韵如一角,编剧以一种"爱而不得遂自毁"的争议性态度将这个人物立足,大胆、深刻,同时也涉及了如今青少年自我认同的问题。

当然,"讨厌独自活在这个世界的自己"的陈韵如,最后仍旧有个相对温暖的结局。此处情节的安排源于对剧作整体风格的平衡与维持,而非碍于审查。

在台湾,拍摄电视剧无需立项,剧本也无需审查,只是在播出之后会审查该剧是否存在过度植入广告的情况。这让编剧在创作时就可以对内容、题材无需过多顾忌是否踩到红线。而这,也许才是近年来台剧接连产出爆款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信,《想见你》的出现并非是台剧复苏历程里的一个偶然。2020,希望能涌现出更多令人惊喜的台剧,填补《想见你》之后我们的"追剧空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