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环王》回归,这个时代的观众却"不适应"了?

2021-05-02   风影电影

原标题:《指环王》回归,这个时代的观众却"不适应"了?

近期对影迷而言的最大事件,就是《指环王》系列迎来了二十周年纪念重映。

2001年,《指环王:护戒使者》首次上映,中土世界的宏大画卷开始在大银幕上展开。

随后,《指环王:双塔奇兵》与《指环王:王者归来》接连上映,气势磅礴的三部曲,堪称是21世纪初好莱坞电影面向全球的重磅炸弹。

它们累计获得351项国际奖项,票房超过29亿美元,引发了全球的"魔戒热潮"。

然而,这次史诗神作的回归,却并没有如想象中获得所有观众的叫好。时隔20年后,有许多新时代的观众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声音:

有网友吐槽影片的时间太长,也有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不是3D,为什么第一部没有结局等等。而这些评论也引发了新一轮争议,这个时代的观众为什么"不适应"这部奇幻巨制了?

托尔金笔下的"中土世界",从《霍比特人》一直延续到《魔戒》。

故事背景源于魔王制作了一枚可以统辖四方的"指环王"魔戒,它的拥有者可以获得无上的力量,却也会被内心邪恶的欲望所吞噬。魔戒在经过大战后失踪,在经过漫长的漂泊后,落到了霍比特人Bilbo身上。

几十年后,Bilbo将魔戒留给侄子Frodo。与此同时,魔王也从失败中复原,回到了他的旧日领土,逐步开始寻找魔戒、重新统治世界。为了不让魔戒重入敌手,年纪尚小、毫无准备的Frodo只能承担下护送戒指并最终毁掉它的重任。

对于这部创作于二战时期的著作,当时许多人都猜想作者的原意是通过对中土之战的描绘,对种族团结的精神追求,以珍视现实。

而在前言中,他如此写道:"有人说我用《魔戒》影射世界大战,无论就过程还是就结果而言,那场真实的战争与传奇的战争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说,那场真实的战争激发了创作灵感,那么,魔戒必然会被夺走,并用来对付索伦,但他也不会被消灭,而是被奴役。"

可以说,《指环王》原著的精神内核,在于作者将欧洲中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与冒险题材的戏剧模型继承之后,融入了众多全新的奇幻元素,并加以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复杂反思,才开创出整个中土世界的世界观。

这个世界观与此前神话最大的不同,是它鲜明的现实特性。在后工业时代,对人类20世纪进程的迷思,让它既脱胎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其中蕴含的田园牧歌式"乌托邦精神"、对种族团结报以希望、对善良报以信仰,几乎可以说是为灰暗现实制作的一剂"解药"。

人文内涵足够深刻饱满,情节发展足够瑰丽传奇,《指环王》在经历影视化改编后,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简化,但并没有丢掉原著的精髓。

彼得·杰克逊以每部电影四小时(院线重映版为三小时)的叙事篇章,将每个人物身上的独特之处细致描刻,并且给予了充足的镜头让人沉浸入剧组打造的中土世界当中。

《指环王》不仅采用了当年最为超前的CG技术手段,而且为了让整体的造型与置景逼真,并没有选择在好莱坞棚拍,而是在新西兰进行了"实景拍摄"。这意味着很多布景都需要实实在在地搭设在自然环境中。

比如片中的"霍比屯",在正式开拍前一年,布景团队就要建造37处洞穴,实地装修后开始种树种花,营造剧组氛围。除此之外,负责道具的维塔工作室还为影片制造了48000件盔甲、500把弓及10000支箭矢等等道具,连魔戒都做了40款,以此负责不同场景的拍摄。

当CG特效愈加泛滥,拍摄奇幻巨制几乎变成了棚拍与电脑技术"工程"的今时今日,当年这种为求风味纯正而不惜人力、物力的尝试,才显出其"不可复制性"。

我们现在身处影院观看《指环王》,仍旧能体味到视觉震撼。这份震撼更多源于其"真",真实可感,真挚可信。

这一代习惯阅览"碎片化"信息长大的观众,面对《指环王》的观影门槛,在于庄严厚重的故事内核、庞大的人物群像。

倍速观剧、加速观影的时代下,在电影院正襟危坐地观看三部曲、九个多小时,对很多人而言也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实际上,《指环王》之后的好莱坞视觉大片,多数采取的都是同类型的制作模式——改造古典神话、加入现实语境与议题、宏大的布景与先进的技术支撑。只是相比《指环王》,它们会不断地在故事内核与人物群像上做减法,在娱乐性与奇观上做加法。

联系影片中的种族分裂与团结、善恶论,我们甚至能把这套作品与不久前同样重映的《阿凡达》做出横向对比。

《阿凡达》延续了《指环王》的"衣钵",反殖民与反战,作为一组环形结构的主旨,都被深深地嵌套进了《指环王》与《阿凡达》的故事之中。但显然,后者情节发展的节奏比前者已经快了不少。

而借着重映,在重新观看《指环王》后,我方才发现,影片中这些面向宏大历史的探讨,还不是它最有价值的部分。

有观众误以为《指环王》"没有结局",但即便我们不提"《指环王》是三部曲"这个客观事实,也会意外地发现,其实三部曲都能各自独立成章,每部都有各自不同的寓意,尤其是首部与第三部的寓意最为鲜明强烈。

比如,在刚刚上映的首部中,"护戒小队"初起征程。这套叙述以游历的方式进行包装,但一旦揭开故事的外壳,我们就能发觉其中的寓意:

历史的崇高故事延转至今,一同延转的还有来自邪恶深渊的诅咒。Frodo一行人在毫无准备中仓皇地上路,一路走进的是社会这座"黑森林"。

本不属于Frodo的责任,也如宿命般降临,逼着众人接着走下去,并在路途上与故交们一个个分离,最终孤独地走上"歧路"。

Frodo一路上的经历,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在社会现实中摸爬滚打的成长历程。

魔戒,作为绝对权力的象征,"护戒小队"的每个人都要经受它的考验,也正是我们现实中的人性欲望。

人类族群的领袖Boromir面对这一欲望挣扎,甚至想伤害Frodo并强行夺取。但最后,他放弃了自己的欲望,挺身对抗敌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这样一个所谓的"背叛者",在电影中的形象最终被定义为"复杂的正派"。他身上的道德与善恶亦是流动的,直至死亡当前,他迎来属于自己的另一种"放弃的崇高"。

在史诗中观望自我的人生,也许是《指环王》献给老一代影迷的礼物。无论是片中的哪个角色,总是可以琢磨一番的。在他们身上,能透视宿命的悲凉,也能透视至纯至善的美好。

仅从这个角度而言,相比如今那些无话想说、贩卖奇观的商业片,《指环王》已经做到了足够坚实与感人。用如今"食用"快餐文化的标准,去无差别地审视经典电影,无异于是一种"买椟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