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启刚让儿女洗车赚钱:家务和金钱联系到一起,孩子会变坏吗?

2019-12-19   兜妈爱叨叨

让孩子帮忙做家务活,并给孩子一点零花钱作为奖励,是很多家长都会做的事情。

就在前几天,霍启刚在网上发了一张照片,是他的一双儿女在帮爸爸洗车。

女儿撸起袖管,双手拿着一块抹布,卖力地擦车,儿子端着水在一旁,随时准备支援。

霍启刚表示,这是一个家庭周末活动,帮爸爸干活,就能得到好吃的零食或者一点零用钱。

而背后的原因则是,现在电子交易越来越便捷,出示手机、扫个码就能买东西;

霍启刚担心孩子不能知道每一次交易背后金钱的意义,不知道买东西是要付出的,是有代价的。

所以,霍启刚采用了这样一种方式,想让孩子们了解其中的道理。

这样的用心良苦,着实让人敬佩,不过,霍启刚也有疑问:不知道这样做法(让孩子做家务赚钱)对不对?

孩子做家务拿钱,会不会变坏?

很多家长可能也有类似的疑问或者担忧,拿钱让孩子做家务,他会不会学坏?

学者梁秋实就说过:“用金钱激励孩子,未来他就可能会把一切关系都处理成金钱关系。”

朋友丽丽也有过类似的“翻车”激励,她主动跟孩子提出,要实施一个零花钱奖励计划,只要认真做作业、收拾房间等,就会给孩子一点零花钱。

刚开始的时候,计划的影响还不错,丽丽发现,孩子写作业的速度提升了,也愿意主动做些家务了。

正当丽丽开心的时候,事情却变得不对了,她叫儿子拿个水果,儿子反而要问给多少钱,爸爸让儿子递个拖鞋,儿子也要奖励。

丽丽才觉得后悔,好好的亲子关系,全扯上了金钱,她只能取消了这个零花钱奖励计划,可孩子的写作业的速度、做家务活的态度,都远不如以前了。

这么说,一开始就不应该用零花钱来奖励孩子做家务吗?其实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家长能善用这套奖励机制,是可以引导好孩子的,咱们后文再谈。

在移动支付大行其道,并深入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孩子对真金白银的接触更少了,那么给他们建立一个完善的金钱观就显得更为重要。

否则在孩子眼里,所谓的金钱就只是一个个数字,花起来更是毫无负担。

最近云南有个9岁的孩子,生病住院,妈妈有事不能陪他,为了方便联系,就把自己手机给了他。

可没想到几天之后,手机里的一万五千多块钱不翼而飞了,一问才知道,是孩子一笔一笔地将这些钱打赏给了网络主播。

要知道,这可是孩子的住院费啊,却被他自己花了出去。

这就是没有给孩子建立好金钱观的代价,除此之外,缺乏金钱教育的孩子,还会无节制地消费,不懂得储蓄和投资,也没有金钱上的风险意识,长大之后,可能就会面临充满一塌糊涂的人生。

孩子想谈钱,其实只是好奇

而很多中国的家长,总是对谈钱避之不及,生怕孩子一接触到钱就变坏。

其实并非如此,孩子对金钱最初的感情,其实是好奇。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4-6岁的孩子,开始对金钱产生初步的想法,他们会对金钱产生困惑,不知道它是什么;7-12岁的孩子,会开始形成一个稳定的金钱观。

因为,当孩子第一次问家长金钱的概念时,他只是对此产生了好奇心,家长更要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钱是怎么来的,是怎么花出去的。

至于具体该怎么教,可以查看兜妈之前的文章哦。

最后,关于家务活和零花钱之间的关系,有家长担心,要是把它们两个联系到到一起,就会让孩子“学坏”,把什么事都和钱联系到一起。

其实,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首先,家长要学着设置一个合理的计划,有些事情,确实不应该拿金钱作为奖励,比如说孩子本来就应该完成的事情,包括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按时完成作业等。

如果这些东西都要用零花钱来激励,只会起到负面效果,只能说孩子的自觉性不够强,还需要提升。

而那些孩子帮助或者代替父母做的事情,完全是可以用零花钱来奖励的,比如说帮父母整理卧室,帮爸爸洗车等,这些能让孩子知道,钱是自己辛苦工作赚来的。

另外,还可以采用代币机制代替金钱,先跟孩子约定,当孩子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得好时,就奖励他一朵小红花,积累的小红花多了,就能获得特定的奖励,比如玩具、吃大餐等。

这样避免了金钱直接出现,也能激起孩子的内在动力。

孩子做家务要不要给零花钱,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家长可要记住,培养好孩子的金钱观念,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