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在法国举办杜瓦底座移交仪式。至此,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克服了重重困难,按期开展杜瓦底座接收及吊装准备工作,为“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后续安装工作的全面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俗称,聚变反应是太阳以及其它恒星能够永不停歇地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由于资源丰富及固有安全等优点,受控核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终极能源。
ITER计划是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2019年9月,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签订了TAC1安装合同。TAC1安装标段工程好比核电站核岛里的反应堆、人体心脏,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工作是安装杜瓦结构及杜瓦结构和真空容器之间所有的系统。
面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三新”工程,中法联合体将强强联手。该项目由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牵头,携手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法国法马通公司参与组成中法联合体,以工程总承包形式正式中标ITER TAC1安装标段。
吊装安装杜瓦底座是该标段第一个重要工程节点。据了解,杜瓦底座是托卡马克装置压力容器的底座,承担着重要安全屏障作用,是托卡马克装置安装第一个重大组件,吊装重量1200吨,设备最终就位偏差不超过2mm,吊装操作难度大、测量技术要求高,其安装精度、进度都对主体结构及重要部件安装产生重要影响。
ITER计划即为验证核聚变反应堆系统的工程可行性而生,是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目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和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及美国等七个成员方共同推进该计划实施。
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表示,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中竞标的最大核能工程项目合同,同时也是中国核能单位首次以工程总承包形式成功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该合同的签订是中核集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又一次坚定落实,意味着中国三十多年不间断进行核电建设所形成的工程总承包能力和五十多年的核聚变技术积累和国际影响力获国际核能高端市场认可。
这次是中国向核能高端市场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将为我国深度参与聚变国际合作、自主设计建造将来中国聚变堆奠定坚实基础。
在法国建设中的ITER计划是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总重达23000吨,目标是把上亿度、由氘氚组成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体积达约840立方米的“磁笼”中,以50MW的输入功率产生500MW的聚变功率,重复持续燃烧时间达到500秒。
从2008年开始,我们国家开始承担起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分发的14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包括ITER计划中的关键核心部件。
移交活动当天,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工程总监Kim Keun-Kyeong在现场慰问了项目部成员,代表该组织总干事比戈再次感谢了中核集团对ITER组织疫情防控医疗物资的捐赠和疫情严重期间对项目按期进展的支持,并叮嘱项目部要做好防控措施,确保项目部成员健康安全。
“我们有信心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对此,ITER项目部总指挥、中核工程副总经理李强再次转达了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对ITER组织疫情防控工作和项目进展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