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丨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 深圳有哪些变与不变?

2019-12-15     深视新闻

主题为“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2019世界经济特区(深圳)论坛,13日在深圳举行。一天的会期,探讨内容干货满满,与会嘉宾分量十足。


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经历了怎样的使命转变?新形势下,先行示范区如何才能建好、建实?来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家体改委原副主任高尚全

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一个质的飞跃。


高尚全在会上分享了一个故事。18年前,也就是2001年,深圳就开始讨论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示范区。当时的会议规格很高,深圳市的很多领导都参加,会议的讨论题目就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示范区”。


高尚全说,讨论当中有一位高级顾问提出,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示范区?什么是中国特色?这个前提必须先明确。“我当时讲的是首先要以人为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营基础;三是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目标;四是民主政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我建议再加一条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高尚全认为,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任务更重大了。

国务院参事王京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是特区使命的继续,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经济特区的升级版,是中央对特区“还要特”的表态。


王京生从五个角度展开分享了经济特区与先行示范区之间的关系:


第一,从改革使命看。经济特区与先行示范区既有联系又有发展,原来经济特区主要是为改革开放探路,先行先试,现在深圳既要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探路,又要把建设世界一流标杆城市作为目标,继续当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队。


第二,从改革领域看。现在既要探索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更要围绕五大建设开放全面探索,更加深化,承担了更多的任务。


第三,从改革方法看。过去主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做法。现在既要继续向先进国家、先进制度和文明学习,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同时,要在贯彻落实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基础上注重创新。


第四,从改革的重点看。原来经济特区主要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现在既要继续破除阻碍改革开放的体制机制,但更重要的是注重立。如果经济特区和先行示范区两者都是破与立叠合,那么特区是以破为主,先行示范区是以立为主,要建立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第五,从改革双向看。现在的重点是刀刃要向内,主要改革政府及制度设计者自身一系列问题,使政府真正与社会亲和,与市场亲和,与人民亲和。


王京生认为,不论是经济特区还是先行示范区,不变的是要继续解放思想、敢想敢试,重点是要做一系列的调整。


“无论是经济特区还是先行示范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优化营商环境,为投资、兴起、流通、财富创造一流的发展空间。”他说,哪里的“放管服”改革搞得好,哪里的营商环境就改善得快,哪里的市场活力就强,发展势头就好。“是不是经济特区,是不是先行示范区,主要看的也是营商环境。”


与会专家认为,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深圳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机遇,是深圳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王珺:深圳在40年的发展中,圆满完成了国家赋予它作为特区探路的角色。作为一个成功的经济特区走到今天,它的探路不仅仅是自己要往前走,而且要带领更多的地方往前走。特区需要先行先试,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统一的政策安排下,怎么样进行创新、适应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标准的需要,在这样进行创新以后,可能取经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示范的角色会更重要。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主席)吴定海:“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为主题,意义重大,能够助推深圳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勇立新时代解放思想的潮头,助推深圳加快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蔡继明:原来我们是对外,现在我们要做向内,改革的力度要着眼于我们政府放管服务职能的转变,着眼于我们自身内功的磨练,所以不需要特殊的政策,更多的是需要我们深圳人的敢为天下先的这种创新改革的精神。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陶一桃:40年前,深圳历史性地担负起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使命,也历史性地担负起探索由普遍贫穷到共同富裕这个道路的使命。40年后的今天,在中国深化改革进程中,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实施中,在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当中,深圳担负的是完成中国社会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开放,由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这样的转型使命。


最重要的就是,深圳能否继续具有当年敢闯敢干的精神和勇气,深圳是否还具有能继续保持当年敢为天下先的这种城市品格,深圳是否能担负起这样的使命,最关键的在于自己,最关键的在于观念。观念不能直接改变社会,但是观念能够改变人,而人则能够改变社会。深圳要想继续先行先试,担负起深化改革的使命,成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必须有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世界经济特区论坛”是中心创建的年度国际学术会议品牌,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在国内外城市举办了20届,有来自近二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官员、企业家出席过论坛,也得到了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非洲开发银行、南南合作机构、德国GIZ的积极参与和响应,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尤其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与高度评价。


目前该论坛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官员和企业家探讨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中国社会制度变迁路径选择及中国道路等前沿问题的重要学术阵地。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 单舒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ZMcCW8BMH2_cNUgtXQ6.html